評級和記工
(1959年2月17日)
自公社化后實行了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它解決了純粹按勞分配的不合理現象,使人口多、勞力少的社員解除了終年為口糧發(fā)愁的沉重負擔。它是共產主義按需分配的萌芽,人人都滿意而擁護。
由于社員思想覺悟的提高,工資制實行后,生產熱情有了相當的提高。工資級別的評定改變了社員以往只抓工分不求質量的現象,也減少了記工的麻煩手續(xù)。
但是,由于一些思想覺悟不夠高的社員,和評級中過分強調思想覺悟的一面的不合實際偏向,使部分社員有按等勞動的思想以及磨洋工的現象。
雖有政治思想掛帥、紅旗競賽等措施,但因考勤制度做的粗糙,因而生產效率普遍不高。例如一天能做完的活就得幾天做,鍘草、出圈、軋花等最顯著。炊事員、飼養(yǎng)員等經常性勞動和重活、苦活、臟活無人愿干,這對生產任務的完成造成直接的影響。
要改變這種不良現象,除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外,目前應實行評級和記工相結合的管理制度。
評級的條件應以勞動態(tài)度和技術高低為主,體力強弱和思想好壞為輔。記工的依據應以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主。
發(fā)放工資可以工分的多少為主,等級的高低為輔,或者是基本工資按登記、獎勵工資按工分,二者都可行。
總之,級要評,工也應記。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下仍是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制度,記工作用的消失,依我看應在貨幣價值消失的時候消失,那時已到共產主義社會了,已經按需分配了。
貨幣可以計算出產品和商品的價值。工分可以看出勞動的成績和效率,當然勞動效率是能從數量和質量中看出,但不如工分容易。如說一個人一月中得了多少工分,比說這人一月做了多少啥活容易。又如說這人一月出勤30天,但不能看出這人實際完成的勞動日數,即工分多少。如一個人出勤30天軋花600斤,一個人出勤20天軋花800斤。按出勤天數看前者好,按勞動效果看后者多。要計算勞動效果,在農村目前還是以勞動日,即工分計算為適宜。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分對作為分配的作用逐漸減少,但對作為考核勞動成果的作用將長時期的存在。因為經濟核算工作應愈做愈細致。
(農村人民公社,是在高級農業(yè)生產社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組成的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成立初期,生產資料實行過單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實行過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壓縮了社員家庭副業(yè),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這篇筆記,分析了實行工資制和供給制的弊端,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謂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