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糧怎樣留?
(1957年10月8日晚)
“三定”留糧標準平均全年每人430斤。有些單身漢和全家都是成年人的都說不夠吃,因之一部分人喊叫“標準低了”。但實際情況怎樣呢?小孩多的戶,糧食吃不了。若能互通余缺,430斤便足而夠吃。因此“以人定量”的留糧法是合理的。如以下是本隊的具體情況。
全隊116人,每人430斤,共應留49880斤。其中3歲以下的9個,5歲以下的9個,10歲以下的14個。成年人,大飯量的9人,普通的75人。分別以150、240、330、450、520斤留口糧,共46560斤,每人平均只占400斤。若按5歲以下250斤,18人需4500斤;10歲以下330斤,14人需4620斤;成年普通人450斤,75人需33750斤;大飯量530斤,9人需4770斤;共留糧47640斤。每人平均410斤,足見430斤標準只高不底。
“按人定量”的辦法,14歲以上的大人全勞470斤,半勞440斤,無勞410斤。當初攤股金負擔義務工時,嫌底分評得高。現在卻嫌評得低。要求增加底分的人很多,究竟是思想奇怪呢還是底分奇怪呢?(作為合陽縣有名的會計,父親的精打細算令人欽佩。但問題的關鍵是當時糧食短缺,經濟落后,物質財富貧乏,這才出現了“口糧怎樣留”的問題。)
另外按規定,凡在年齡的公民都應負擔民工建勤,即男子18—50歲,女子20—45歲。但各社各隊以及群眾并不同意這種辦法。因為年齡雖同,體質相差。年齡雖差,勞動不差。且年齡的調查,一步之差,便有舞弊。大多數人同意按底分,較為細致而合理,但并不盡善盡妥。(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一項政策、規定的出臺,都不會讓百分之百的人滿意。)

永祿、菊蘭在麥場晾曬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