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也應有計劃
(1963年11月20日)
解放以來,生活改善,衛生條件好,嬰兒成活率高,人口大大增加,糧食增產的速度趕不上去。1957年提倡過一次計劃生育,但1958年大躍進以后未再重視。1960年低標準時人口未曾大增,但1961年、1962年糧食情況好轉,1963年人口急劇增加。光本巷近年來生小孩20多個,全大隊60多個。國家經濟壓力大,家庭生活受影響。因此,宣傳節制生育就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我編《勸善調》一段,以作宣傳材料。
解放后 合作化 生活改善,講衛生 身體好 人口增添。
舊社會 受壓迫 家破人亡,到現在 娃娃多 分外喜歡。
娃太多 有的人 卻成負擔,年輕輕 四五個 吊一串串。
想下地 丟不下 怕娃叫喚,想干凈 渾身上 屎尿沾嚴。
人口多 勞力少 收入大減,收入少 費用大 年年困難。
氣的人 發脾氣 摔碟拌碗,罵大娃 打小孩 惡氣沖天。
管不過 吃生冷 穿的稀爛,十來歲 也不許 去把書念。
要引娃 要勞動 娃受磨難,整的娃 多生病 身弱力軟。
勸這些 娃多的 心回意轉,多避孕 少生娃 才是正見。
生娃娃 有計劃 不忙不亂,為家庭 為后代 幸福無邊。
(1957年6月,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寫成《新人口論》一文,作為提案,他將之提交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討論,后又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不久,馬寅初遭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