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2018年版)作者名: 中國法制出版社本章字數: 1295字更新時間: 2021-09-27 14:52:23
第四章 證據
第二十六條 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的證據包括:
(一)物證;
(二)書證;
(三)被侵害人陳述和其他證人證言;
(四)違法嫌疑人的陳述和申辯;
(五)鑒定意見;
(六)勘驗、檢查、辨認筆錄,現場筆錄;
(七)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二十七條 公安機關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違法嫌疑人是否違法、違法情節輕重的證據。
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欺騙等非法方法收集證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違法嫌疑人的陳述和申辯以及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侵害人陳述、其他證人證言,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執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第二十八條 公安機關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時,應當告知其必須如實提供證據,并告知其偽造、隱匿、毀滅證據,提供虛假證詞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需要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取證據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準,開具調取證據通知書,明確調取的證據和提供時限。被調取人應當在通知書上蓋章或者簽名,被調取人拒絕的,公安機關應當注明。必要時,公安機關應當采用錄音、錄像等方式固定證據內容及取證過程。
需要向有關單位緊急調取證據的,公安機關可以在電話告知人民警察身份的同時,將調取證據通知書連同辦案人民警察的人民警察證復印件通過傳真、互聯網通訊工具等方式送達有關單位。
第二十九條 收集調取的物證應當是原物。在原物不便搬運、不易保存或者依法應當由有關部門保管、處理或者依法應當返還時,可以拍攝或者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
物證的照片、錄像,經與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為真實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第三十條 收集、調取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可以使用副本或者復制件。
書證的副本、復制件,經與原件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為真實的,可以作為證據使用。書證有更改或者更改跡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或者書證的副本、復制件不能反映書證原件及其內容的,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第三十一條 物證的照片、錄像,書證的副本、復制件,視聽資料的復制件,應當附有關制作過程及原件、原物存放處的文字說明,并由制作人和物品持有人或者持有單位有關人員簽名。
第三十二條 收集電子數據,能夠扣押電子數據原始存儲介質的,應當扣押。
無法扣押原始存儲介質的,可以提取電子數據。提取電子數據,應當制作筆錄,并附電子數據清單,由辦案人民警察、電子數據持有人簽名。持有人無法或者拒絕簽名的,應當在筆錄中注明。
由于客觀原因無法或者不宜依照前兩款規定收集電子數據的,可以采取打印、拍照或者錄像等方式固定相關證據,并附有關原因、過程等情況的文字說明,由辦案人民警察、電子數據持有人簽名。持有人無法或者拒絕簽名的,應當注明情況。
第三十三條 刑事案件轉為行政案件辦理的,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收集的證據材料,可以作為行政案件的證據使用。
第三十四條 凡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 行政規定制度邏輯研究
- 大學章程法律問題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中國行政法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知識問答
-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實用版)(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注解與配套(2017年版)
- 創新的法治之維:科技法律制度建設研究
- 房地產法(第4版)
- 高校教育懲戒與學生權利保護問題研究
- 完善國家賠償立法基本問題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藥品法典:注釋法典(2016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