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一分冊(第十二版)
- 《最新執法辦案實務叢書》編寫組
- 8358字
- 2021-09-18 15:28:19
3.煽動分裂國家案
概念
本罪是指為分裂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割據一方,另立偽政府,對抗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而進行宣傳煽動的行為。
立案標準
根據《刑法》第103條第2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為目的,實施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編輯刊物、發表演說、播放圖像、非法出版、宣傳邪教等行為的,應當立案追究。
本罪是行為犯,《刑法》對此沒有規定“情節”方面的要求,并不要求已經造成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實際后果。只要行為人實施了煽動行為,就應當立案。一般來說,對煽動分裂國家的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應當一律立案追究。
定罪標準
犯罪客體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犯罪客觀方面
本罪客觀方面表現為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煽動,是指行為人以語言、文字、圖像等方式對他人進行鼓吹煽動,意圖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動的內容或去實行所煽動的分裂國家的行為,而并非行為人自己實行。從煽動的對象看,可以是一人或眾人。從煽動的方式看,可以是發表言論、散布文字、制作、傳播音像制品等。
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是指竊據地方權力,抗拒中央領導,脫離中央,搞地方割據或地方獨立,或者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分裂,破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只要行為人進行以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為宗旨的煽動行為,不管其所煽動的對象是否接受或相信所煽動的內容,也不管其是否去實行所煽動的行為,都應屬于本條規定的煽動行為。本罪屬于行為犯,行為人只要具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行為,不論是否得逞,是否造成嚴重后果,都應構成犯罪既遂。
犯罪主體
本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中國人、外國人和無國籍人。
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
罪與非罪
在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犯罪活動中,參與人員一般都非常復雜,尤其是一些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往往借群眾事件為掩護,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被欺騙,或因不明事實真相誤傳謠言,或由于對中央現行的民族政策不理解,發牢騷、講怪話等,這些都屬于思想教育問題,不構成煽動分裂國家罪。
此罪與彼罪
一、本罪與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界限。(1)侵害的客體不同。本罪侵害的客體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而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侵害的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包括各民族平等的權利。(2)煽動的內容不同。前者是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后者是煽動民族間的仇恨、民族間的歧視。
二、本罪與分裂國家罪的界限。兩罪的客體是相同的,即國家的統一;兩罪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即分裂國家。兩者有明顯的區別:(1)實施的行為不同:本罪是煽動行為,后罪是組織、策劃、實施分裂的行為;(2)犯罪形式不同:本罪是任意共同犯罪,即單個人即可構成,后罪是必要共同犯罪,只能以共同犯罪形式存在;(3)犯罪故意的內容不同:本罪是煽動的故意,后罪是組織、策劃、實施的故意;(4)犯罪主體雖都是一般主體,但在實施中有所區別。本罪的實行者多為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后罪的實行者則多是竊據重要地位的政界要人,當然也包括民族分裂主義分子。
三、本罪與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界限。雖然兩罪都實行了煽動行為,方式也基本相同,而且同屬一類犯罪,但它們有如下主要區別:(1)犯罪行為的內容不同。本罪是煽動分裂國家,即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后罪是煽動覆滅現存政權,另立新政權。(2)犯罪故意和犯罪目的不同。(3)犯罪客體不同。本罪的客體是國家統一,后罪客體是人民民主專政及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統一主要是各民族感情和愛國主義的問題,后者主要是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問題。
證據參考標準
主體方面的證據
一、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年齡、身份等自然情況的證據。
包括身份證明、戶籍證明、任職證明、工作經歷證明、特定職責證明等,主要是證明行為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別、出生年月日、民族、籍貫、出生地、職業(或職務)、住所地(或居所地)等證據材料,如戶口簿、居民身份證、工作證、出生證、專業或技術等級證、干部履歷表、職工登記表、護照等。
對于戶籍、出生證等材料內容不實的,應提供其他證據材料。外國人犯罪的案件,應有護照等身份證明材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犯罪的案件,應注明身份,并附身份證明材料。
二、證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是否具有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如是否屬于間歇性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證明材料。
主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故意的證據:1.證明行為人明知的證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2.證明直接故意的證據:證明行為人希望危害結果發生;3.目的: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
客觀方面的證據
證明行為人實施了宣傳煽動分裂國家、破壞統一犯罪行為的證據。
具體證據包括:1.證明行為人煽動群眾分裂國家行為的證據;2.證明行為人煽動群眾進行破壞國家統一活動行為的證據;3.證明行為人煽動成立反動的地方偽政府行為的證據;4.證明行為人煽動搞民主分裂行為的證據;5.證明行為人書寫煽動標語分裂、破壞國家統一行為的證據;6.證明行為人散發煽動分裂、破壞國家統一傳單行為的證據;7.證明行為人發表煽動演講行為的證據;8.證明行為人呼喊煽動分裂、破壞國家統一口號行為的證據;9.證明行為人散布煽動分裂、破壞國家統一謠言行為的證據;10.證明行為人密謀、集會、制定煽動措施、方案等行為的證據;11.證明行為人與境外機構、組織、個人相勾結行為的證據;12.證明行為人煽動分裂國家犯罪首要分子行為的證據;13.證明行為人煽動分裂國家罪行重要分子的證據;14.證明行為人所處政治地位的證據。
量刑方面的證據
一、法定量刑情節證據。
1.事實情節:(1)情節嚴重;(2)其他。2.法定從重情節。3.法定從輕減輕情節:(1)可以從輕;(2)可以從輕或減輕;(3)應當從輕或者減輕。4.法定從輕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5.法定減輕免除情節:(1)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處罰;(2)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3)可以免除處罰。
二、酌定量刑情節證據。
1.犯罪手段:(1)公開;(2)秘密;(3)其他。2.犯罪對象。3.危害結果。4.動機。5.平時表現。6.認罪態度。7.是否有前科。8.其他證據。
量刑標準
犯本罪的 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對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 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應當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適用
刑法條文
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 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第一百零六條 與境外機構、組織、個人相勾結,實施本章第一百零三條、第一百零四條、第一百零五條規定之罪的,依照各該條的規定從重處罰。
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 犯本章之罪的,可以并處沒收財產。
司法解釋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法律實施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7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17年2月1日起施行)
第十條 組織、利用邪教組織破壞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過程中,又有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或者侮辱、誹謗他人等犯罪行為的,依照數罪并罰的規定定罪處罰。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11年6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2011年6月13日起施行)
第七條 實施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犯罪,并利用廣播電視設施實施煽動分裂國家、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或者宣揚邪教等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的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2003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 自2003年5月15日起施行 法釋〔2003〕8號)
第十條第二款 利用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制造、傳播謠言,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第一百零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定罪處罰。
第十八條 本解釋所稱“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災害。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節錄)(1998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 自1998年12月23日起施行 法釋〔1998〕30號)
第一條 明知出版物中載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而予以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傳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或者第一百零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定罪處罰。
相關法律法規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節錄)(2000年12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009年8月27日修正)
二、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對有下列行為之一,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利用互聯網造謠、誹謗或者發表、傳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或者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
……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節錄)(2015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9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條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
第十五條 ……
國家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或者煽動顛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行為;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竊取、泄露國家秘密等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防范、制止和依法懲治境外勢力的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節錄)(2014年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6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八條 在境外受脅迫或者受誘騙參加敵對組織、間諜組織,從事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活動,及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機構如實說明情況,或者入境后直接或者通過所在單位及時向國家安全機關、公安機關如實說明情況,并有悔改表現的,可以不予追究。
第三十八條 本法所稱間諜行為,是指下列行為:
……
(五)進行其他間諜活動的。
規章及規范性文件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2014年9月9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通字〔2014〕3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廳、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民檢察院、公安局:
近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發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且均與宗教極端犯罪活動有直接關系,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為依法懲治暴力恐怖、宗教極端犯罪活動,有效防止暴力恐怖案件的發生,根據《刑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規定,現就辦理暴力恐怖、宗教極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正確把握辦理案件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嚴格依法辦案。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全面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動機、主觀目的、客觀行為和危害后果,正確把握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的界限。嚴格依照法定程序,及時、全面收集、固定證據。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的重特大、敏感案件,堅持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做到既準確、及時固定證據、查明事實,又講求辦案效率。
(二)堅持寬嚴相濟、區別對待。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處理,要結合主觀惡性大小、行為危害程度以及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等因素,切實做到區別對待。對組織、策劃、實施暴力恐怖、宗教極端違法犯罪活動的首要分子、骨干成員、罪行重大者,以及曾因實施暴力恐怖、宗教極端違法犯罪活動受到行政、刑事處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又實施暴力恐怖、宗教極端犯罪活動的,依法從重處罰。對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從寬處罰情節的,依法從寬處罰。對情節較輕、危害不大、未造成嚴重后果,且認罪悔罪的初犯、偶犯,受裹脅蒙蔽參與犯罪、在犯罪中作用較小,以及其他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依法免予刑事處罰。
(三)堅持執行宗教、民族政策。要嚴格區分宗教極端違法犯罪與正常宗教活動的區別,嚴格執行黨和國家的宗教、民族政策,保護正常宗教活動,維護民族團結,嚴禁歧視信教群眾和少數民族群眾,嚴禁干涉公民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嚴、宗教信仰和民族習俗。
二、準確認定案件性質
(一)為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組織、糾集他人,策劃、實施下列行為之一,造成或者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的,以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定罪處罰:
1.發起、建立恐怖活動組織或者以從事恐怖活動為目的的訓練營地,進行恐怖活動體能、技能訓練的;
2.為組建恐怖活動組織、發展組織成員或者組織、策劃、實施恐怖活動,宣揚、散布、傳播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的;
3.在恐怖活動組織成立以后,利用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控制組織成員,指揮組織成員進行恐怖活動的;
4.對特定或者不特定的目標進行爆炸、放火、殺人、傷害、綁架、劫持、恐嚇、投放危險物質及其他暴力活動的;
5.制造、買賣、運輸、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的;
6.設計、制造、散發、郵寄、銷售、展示含有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標識、標志物、旗幟、徽章、服飾、器物、紀念品的;
7.參與制定行動計劃、準備作案工具等活動的。
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同時實施殺人、放火、爆炸、非法制造爆炸物、綁架、搶劫等犯罪的,以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和故意殺人罪、放火罪、爆炸罪、非法制造爆炸物罪、綁架罪、搶劫罪等數罪并罰。
(二)參加或者糾集他人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的,或者為參加恐怖活動組織、接受其訓練,出境或者組織、策劃、煽動、拉攏他人出境,或者在境內跨區域活動,進行犯罪準備行為的,以參加恐怖組織罪定罪處罰。
(三)實施下列行為之一,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的,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定罪處罰:
1.組織、糾集他人,宣揚、散布、傳播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的;
2.出版、印刷、復制、發行載有宣揚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圖書、期刊、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或者制作、印刷、復制載有宣揚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傳單、圖片、標語、報紙的;
3.通過建立、開辦、經營、管理網站、網頁、論壇、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群組、聊天室、網絡硬盤、網絡電話、手機應用軟件及其他網絡應用服務,或者利用手機、移動存儲介質、電子閱讀器等登載、張貼、復制、發送、播放、演示載有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圖書、文稿、圖片、音頻、視頻、音像制品及相關網址,宣揚、散布、傳播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的;
4.制作、編譯、編撰、編輯、匯編或者從境外組織、機構、個人、網站直接獲取載有宣揚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圖書、文稿、圖片、音像制品等,供他人閱讀、觀看、收聽、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傳播的;
5.設計、制造、散發、郵寄、銷售、展示含有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內容的標識、標志物、旗幟、徽章、服飾、器物、紀念品的;
6.以其他方式宣揚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的。
實施上述行為,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情節嚴重的,以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定罪處罰。同時構成煽動分裂國家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四)明知是恐怖活動組織或者實施恐怖活動人員而為其提供經費,或者提供器材、設備、交通工具、武器裝備等物質條件,或者提供場所以及其他物質便利的,以資助恐怖活動罪定罪處罰。
通過收取宗教課稅募捐,為暴力恐怖、宗教極端犯罪活動籌集經費的,以相應犯罪的共同犯罪定罪處罰;構成資助恐怖活動罪的,以資助恐怖活動罪定罪處罰。
(五)編造以發生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劫持航空器威脅、重大災情、重大疫情等嚴重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為內容的虛假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虛假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散布,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以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定罪處罰。
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他人在信息網絡上散布,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同時構成尋釁滋事罪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六)明知圖書、文稿、圖片、音像制品、移動存儲介質、電子閱讀器中載有利用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內容,而提供倉儲、郵寄、投遞、運輸、傳輸及其他服務的,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共同犯罪定罪處罰。
雖不明知圖書、文稿、圖片、音像制品、移動存儲介質、電子閱讀器中載有利用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內容,但出于營利或其他目的,違反國家規定,予以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傳播或者提供倉儲、郵寄、投遞、運輸、傳輸等服務的,按照其行為所觸犯的具體罪名定罪處罰。
(七)網站、網頁、論壇、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群組、聊天室、網絡硬盤、網絡電話、手機應用軟件及其他網絡應用服務的建立、開辦、經營、管理者,明知他人散布、宣揚利用宗教極端、暴力恐怖思想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的內容,允許或者放任他人在其網站、網頁、論壇、電子郵件、博客、微博、即時通訊工具、群組、聊天室、網絡硬盤、網絡電話、手機應用軟件及其他網絡應用服務上發布的,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罪的共同犯罪定罪處罰。
(八)以“異教徒”、“宗教叛徒”等為由,隨意毆打、追逐、攔截、辱罵他人,擾亂社會秩序,情節惡劣的,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實施前款行為,同時又構成故意傷害罪、妨害公務罪等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九)傳授暴力恐怖或者其他犯罪技能、經驗,依法不能認定為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以傳授犯罪方法罪定罪處罰。
為實現所教唆的犯罪,教唆者又傳授犯罪方法的,擇一重罪定罪處罰。
(十)對實施本意見規定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宗教事務管理以及互聯網、印刷、出版管理等法律、法規,予以行政處罰或者進行教育、訓誡,責令停止活動。對其持有的涉案物品依法予以收繳。
三、明確認定標準
(一)對涉案宣傳品的內容不作鑒定,由公安機關全面審查并逐一標注或者摘錄,與扣押、移交物品清單及涉案宣傳品原件一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因涉及宗教專門知識或者語言文字等原因無法自行審查的,可商請宗教、民族、新聞出版等部門提供審讀意見,經審查后與涉案宣傳品原件一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需要對涉案宣傳品出版、印刷、制作、發行的合法性進行鑒定的,由公安機關委托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出具鑒定意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應當全面審查作為證據使用的涉案宣傳品的內容。
(二)對是否“明知”的認定,應當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堅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以行為人實施的客觀行為為基礎,結合其一貫表現,具體行為、程度、手段、事后態度,以及年齡、認知和受教育程度、所從事的職業等綜合判斷。曾因實施暴力恐怖、宗教極端違法犯罪行為受到行政、刑事處罰、免予刑事處罰,或者被責令改正后又實施的,應當認定為明知。其他共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其他知情人供認、指證,行為人不承認其主觀上“明知”,但又不能作出合理解釋的,依據其行為本身和認知程度,足以認定其確實“明知”或者應當“明知”的,應當認定為明知。
四、明確管轄原則
(一)對本意見規定的犯罪案件,一般由犯罪地公安機關管轄,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也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對案件管轄有爭議的,可以由共同的上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情況特殊的,上級公安機關可以指定其他公安機關管轄。跨省、區、市以及涉外案件需要指定管轄的,由公安部指定管轄。
(二)上級公安機關指定下級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案件,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偵查該案件的公安機關提請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準,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作出批準逮捕或者不批準逮捕的決定;需要移送審查起訴的,由偵查該案件的公安機關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
(三)人民檢察院對于審查起訴的案件,按照《刑事訴訟法》的管轄規定,認為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或者同級其他人民檢察院起訴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同時通知移送審查起訴的公安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