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實用版)(2018年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902字
- 2021-09-18 14:58:10
第三十五條 行政機關收集證據的限制
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
理解與適用
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以證據證明其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行政行為,是對行政機關的基本要求。因此,行政機關應當“先取證,后裁決”,即行政機關只能以其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收集的證據作為證明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行政決定一旦送達生效,行政機關則不應再自行收集證據。因此,在訴訟程序中行政機關也不能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再行收集新的證據。如果行政機關先作出行政行為,等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后,再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就意味著行政機關可以“先裁決,后取證”,這就等于縱容行政機關在程序上違法,是與依法行政的原則相悖的。因此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訴訟過程中,不得再自行收集證據。這樣規定,可以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機關輕率、片面地作出行政行為,并可以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此外,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過程中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收集證據,是行政機關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使行政權的行為,是合法的。但是行政行為被訴到人民法院后,被告及原告、第三人和證人便從行政法律關系轉入訴訟法律關系。在這一關系中,除人民法院準許的情況以外,被告一般不得繼續行使行政權,再自行收集證據。
不得自行收集證據的主體既包括了被告,也包括了其訴訟代理人。被告的訴訟代理人是基于被告的委托,代被告進行訴訟活動的人;委托事項和權限由授權委托書決定,受委托人的權限不能大于委托人的權利,這是委托代理制度的基本原理。既然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證據,作為其訴訟代理人也不得自行收集證據。
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收集證據的對象包括原告、第三人和證人。第三人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訴訟參加人。
被告違反本條規定自行收集證據的,該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行政行為合法的根據。被告只有在人民法院準許的特殊情況下,才可以收集證據。本法第36條第2款規定,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準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