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典型案例】福州商貿大廈籌備處與福建佳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借款糾紛案

上訴人(原審被告):福州商貿大廈籌備處。住所地:福建省福州市象園路72號。

法定代表人:林志亮,該籌備處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王云英,福建新世通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周軍芳,福建新世通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福建佳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住所地: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溫泉大飯店723房。

法定代表人:陳乃雄,該公司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許金利,福建大中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程浩,福建大中律師事務所律師。

〔基本案情〕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查明: 1993年11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福州市南門支行(以下簡稱南門工行)與福州商貿大廈籌備處(以下簡稱籌備處)簽訂一份最高額授信借款合同——1993年93015號流動資金借款合同。合同約定:南門工行向籌備處發放6000萬元的最高額授信借款,期限自1993年11月30日至1998年12月27日,借款利率為月9.15‰,如遇國家調整利率,按調整后的利率計算。借款實際發放和期限以借據為憑,并在特別約定條款中明確貸款發放采取逐筆核貸。逾期還貸,則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利息等。福州民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民天公司)、福州市臺江百貨大樓(以下簡稱臺江百貨)、福州榕福糖酒副食品批發公司(以下簡稱批發公司)作為保證人,為籌備處提供連帶責任保證。上述最高額授信借款合同簽訂后,南門工行先后向籌備處發放五筆貸款。一、1993年11月30日,南門工行向籌備處發放人民幣1000萬元貸款,借款到期日為1995年6月27日,用于商業網點建設,借款利率為月9.15‰。民天公司、臺江百貨、批發公司作為保證人,為籌備處提供連帶責任保證。上述貸款發放后,籌備處無法按期還款,后上述貸款經兩次展期,第一次展期自1995年6月27日至1996年6月27日,利率月10.98‰。第二次展期自1996年6月27日至1998年6月27日,利率月12.45‰。民天公司、臺江百貨、批發公司繼續為籌備處提供連帶責任保證。但展期后,籌備處未償還借款。二、1994年12月9日,南門工行與籌備處簽訂94014抵押借款合同,向籌備處發放人民幣1500萬元貸款,借款期限自1994年12月9日至1996年12月13日,用于試樁、施工等,借款利率為10.98‰,如遇國家調整利率,按調整后的利率計算。逾期還貸,則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利息等。上述借款由籌備處提供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總面積為486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土地證號:榕證地(1993)137號]作為借款的抵押擔保并在福州市土地管理局辦理抵押登記,領取了榕抵證(1994)字第136號土地使用權抵押證書。上述合同簽訂后,南門工行依約發放貸款,但籌備處至今無法還款。三、1995年11月,南門工行與籌備處簽訂95021抵押借款合同(即榕房押字第950098號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向籌備處發放人民幣700萬元貸款。借款期限自1995年11月30日至1997年11月23日。用于商業網點設施,借款利率為12.06‰,如遇國家調整利率,按調整后的利率計算。逾期還貸,則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利息等。上述借款由籌備處提供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在建工程總面積用于抵押擔保。上述抵押物已在福州房地產交易管理所辦理抵押登記。上述抵押借款合同簽訂后,南門工行依約發放700萬元貸款,但籌備處至今無法還款。四、1996年4月22日,南門工行與籌備處簽訂96011抵押借款合同(即榕房押字第960064號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向籌備處發放人民幣150萬元貸款,借款期限自1996年4月25日至1998年4月3日,用于商業網點設施,借款利率為10.95‰,如遇國家調整利率,按調整后的利率計算。逾期還貸,則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利息等。上述借款由籌備處提供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在建工程總面積用于抵押擔保。上述抵押物已在福州房地產交易管理所辦理抵押登記。上述抵押借款合同簽訂后,南門工行依約發放150萬元貸款,但籌備處至今無法還款。五、1996年12月26日,南門工行與籌備處簽訂編號為96040人民幣短期借款合同,向籌備處發放人民幣200萬元貸款。借款期限自1996年12月26日至1997年12月26日。借款利率為9.24‰,如遇國家調整利率,按調整后的利率計算。逾期還貸,則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計收利息等。上述借款由福州頤豐集團公司(以下簡稱頤豐公司)提供連帶責任擔保。上述借款擔保合同簽訂后,南門工行依約發放200萬元貸款,但籌備處至今無法還款。頤豐公司亦未履行擔保義務。

2000年6月21日,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以下簡稱福建工行)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福州辦事處(以下簡稱華融福州辦)簽訂《債權轉讓協議》。由福建工行將南門工行所享有的前述五筆債權及其相應的擔保從債權全部轉讓給華融福州辦。上述債權轉讓已告知籌備處及相應保證人。

2003年6月26日,華融福州辦與中信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華融資產處置財產信托合同》、《信托財產委托處置協議》,將上述債權設定為信托財產,華融福州辦仍有權處置上述財產。華融福州辦在管理上述債權期間,多次通過報紙公告或郵寄送達等方式向籌備處及相應保證人催收。

2004年11月,華融福州辦將上述已設定為信托財產的五筆債權全部轉讓給福建佳盛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盛公司)。上述轉讓事實已由中信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與華融福州辦共同通知籌備處及相應保證人。佳盛公司為實現債權,于2004年11月26日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籌備處返還尚欠佳盛公司的貸款本金3550萬元,并按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規定支付至實際還款之日止的利息、罰息(利息、罰息暫計至2004年9月21日為28746682.79元);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總面積為486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94014抵押借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150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的在建工程)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編號為榕房押字第950098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70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的在建工程)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編號為榕房押字第960064號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15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籌備處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一審裁判理由與結果〕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屬于債權轉讓而產生的欠款糾紛,佳盛公司在2004年11月29日從華融福州辦受讓取得債權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及利息。債權債務轉讓合法有效。佳盛公司取得合法有效的債權即人民幣本金3550萬元及利息,包含了該債權債務上述的五份借款合同及三份抵押合同。至于2000年6月20日華融福州辦從福建工行受讓取得的債權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及利息11030159.17元,也是合法有效的,其從2000年6月20日始本金3550萬元產生的利息應歸于新的債權人即華融福州辦。華融福州辦在2004年的債權轉讓也是將2000年6月20日后的利息與本金轉讓給佳盛公司,明確指出轉讓后債權所產生的利息也一并隨之轉讓。因此,佳盛公司取得債權后也同時取得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及利息11030159.17元,以及本金3550萬元從2000年6月20日起至訴訟時的利息。關于劃撥地能否抵押問題,該院認為,籌備處將自有的土地用于抵押,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第45條規定,經市、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準,其土地使用權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屬物所有權可以轉讓、出租、抵押。籌備處在借款時已經福州市土地管理部門批準并辦理抵押登記手續,因此,抵押合同及抵押登記是合法有效的。其他兩項在建工程的借款抵押合同,用于抵押的在建工程也是籌備處自有的財產,并經有關部門登記合法有效。關于能否合并審理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本案五筆借款屬于同一種類,同一當事人,合并審理符合法律規定。

綜上,原審法院認為,佳盛公司與華融福州辦的債權轉讓協議合法有效。籌備處與南門工行簽訂的三份借款抵押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該債權轉讓后抵押合同也一并轉讓給佳盛公司,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的規定,佳盛公司對抵押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在建工程享有優先受償權。因此,佳盛公司要求籌備處返還欠款的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籌備處的抗辯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據此,原審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八條[2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第八十二條、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三十三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六條、第五十六條的規定,判決:一、籌備處應在該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尚欠佳盛公司的借款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及利息11030159.17元。借款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從2000年6月21日債權轉讓后所產生的利息按日萬分之二點一支付至實際還款之日止。二、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總面積為4860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94014抵押借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150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三、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的在建工程)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編號為榕房押字第950098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70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四、佳盛公司對籌備處用于擔保的抵押物(坐落于八一七北路東側的在建工程)有優先受償權,從處置上述抵押物所得價款中優先清償佳盛公司在編號為榕房押字第960064號在建房地產抵押貸款合同項下享有的債權(本金150萬元及相應利息、罰息)。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331244元,由籌備處承擔。

〔當事人上訴及答辯意見〕

籌備處不服原審法院上述民事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稱: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一、原審判決對于債權轉讓范圍之事實認定錯誤。2000年10月,南門工行及華融福州辦聯合送達給籌備處的債權轉讓通知書表明:南門工行轉讓的是“截至2000年6月20日止”尚未履行償還義務的主債務及擔保債務,轉讓金額合計人民幣46530159.17元,被上訴人佳盛公司從華融福州辦隨之受讓的債權也不應超出此范圍,這充分說明受讓方華融福州辦對籌備處僅享有人民幣46530159.17元的債權,籌備處有權依據上述債權轉讓通知書及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抗辯佳盛公司超出部分的訴請。二、原審將五個獨立之訴合并受理及審理存在程序上的不當。三、原審判決上訴人籌備處全額承擔一審受理費不公。綜上,故請求撤銷原審判決第一項中“從2000年6月21日起債權轉讓后產生借款本金人民幣3550萬元的利息計算按日萬分之二點一支付利息至實際還款之日止”部分,駁回佳盛公司相應主張;依法判決佳盛公司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上訴人佳盛公司答辯稱:一、2000年6月21日福建工行轉讓給華融福州辦的債權已經包含了2000年6月20日后的利息,原審判決的認定是正確的。(一)根據2000年6月21日福建工行與華融福州辦簽訂的編號為1-2-2-2-2010《債權轉讓協議》第一、二、三條之約定,債權轉讓后,“華融替代工行在借款合同中的債權人地位,享有在借款合同項下相應的債權”,因此,2000年6月20日后的利息已經歸于新的債權人華融福州辦。(二)根據福州市公證處(2000)榕公證內民字第8299號《債權轉讓通知書》,福建工行與華融福州辦在上述債權轉讓通知中已明確告之籌備處,“我分行決定將貴借款人和擔保人截至2000年6月20日尚未履行償還義務的主債權及擔保債務,即我分行的貸款主債權及擔保債權轉讓給華融福州辦,并已簽訂《債權轉讓協議》編號1-2-2-2-2010。”上述債權轉讓通知中明確將貸款主債權及擔保債權已全部轉讓給華融福州辦。(三)2000年12月8日,福建工行與華融福州辦在福建日報B2版所發債權轉讓公告,也明確告之籌備處:“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及所屬分、支行已經合法將下述企業的貸款主債權及相應的從權利轉讓給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福州辦事處。”(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管理、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貸款形成的資產的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七條:“債務人逾期歸還貸款,原借款合同約定的利息計算方法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該約定有效。沒有約定或者不明的,依照中國人民銀行《人民幣利率管理規定》計算利息和復息。”根據該司法解釋,在債權轉讓給華融福州辦后,華融福州辦有權依原合同約定向籌備處收取2000年6月20日后的利息。(五)根據主從債關系,主債權轉讓,作為從債權的利息亦隨之轉讓。二、本案是基于同一債權轉讓之事實而產生的訴訟,應合并審理。三、原審判決籌備處全額承擔一審受理費是正確的。綜上,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查明的事實〕

二審除認定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外,另查明:華融福州辦于2004年11月29日向原審法院出具《債權轉讓證明》載明:“……上述合同項下的債權本金為人民幣3550萬元,利息(暫計至2004年9月21日)為28746682.79元。上述轉讓的債權本金及利息合計人民幣64246682.79元。2004年9月22日起的利息隨之轉讓。”

〔二審裁判理由與結果〕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本案雙方當事人對于兩次債權轉讓協議中確認的債務本金3550萬元及其計算至2000年6月20日的利息11030159.17元均無爭議,故最高人民法院對原審判決主文第一項中關于該部分的判決內容予以維持。本案爭議焦點在于籌備處對于2000年6月21日之后的利息是否應予給付問題。首先,從債權轉讓合同的約定看,2000年6月20日,華融福州辦從福建工行受讓前述五份借款合同、三份擔保合同項下未受清償債權之時,并未明示放棄債權受讓之后的利息之債;2004年11月29日,佳盛公司從華融福州辦轉讓取得相同債權,亦未明示放棄相應利息之債。其次,華融福州辦向籌備處出具的數份《催款通知書》上寫明的無具體數額的“相應利息”,以及華融福州辦于2004年11月29日向原審法院出具《債權轉讓證明》中關于“債權本金3550萬元、利息(暫計至2004年9月21日)及2004年9月22日之日起的利息隨之轉讓”的表述,亦能說明華融福州辦從未放棄2000年6月21日之后的利息之債。況且,銀行利息是主債權的收益,屬法定孳息,除法律有特別規定或當事人有特別約定外,取得孳息的權利隨著主物所有權轉移而同時轉移。本案債權雖經兩次轉讓,但合同當事人均未明確表示放棄債權轉讓之后的利息,故原審判決判令債務人籌備處償還債權人佳盛公司自2000年6月21日起至給付之日止的利息并無不當,最高人民法院應予維持,但計息標準應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逾期貸款利率分段計付。原審判決統一按照日萬分之二點一計付未能考慮中國人民銀行逾期貸款利率的變動情況,最高人民法院予以糾正。

關于本案合并審理問題。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本案是基于債權轉讓而產生的訴訟,佳盛公司基于同一份債權轉讓合同、同一法律關系而向同一債務人提起訴訟,不涉及合并審理問題。

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除逾期罰息的計付標準表述不當而應予調整以外,其余適用法律并無不當,最高人民法院予以維持。上訴人籌備處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24]第一款第(一)、(二)項之規定,判決如下:一、維持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2004)閩民初字第67號民事判決主文第二、三、四項;二、變更原審判決主文第一項為:福州商貿大廈籌備處償還福建佳盛投資有限公司借款本金3550萬元、利息11030159.17元及逾期罰息(自2000年6月21日起至實際給付之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逾期貸款利率分段計付)。上述應付款項于本判決送達之次日起10日內給付。逾期給付則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25]之規定辦理。本案一審案件受理費267710元按照一審判決執行;二審案件受理費267710元,由上訴人福建商貿大廈籌備處承擔。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6年第7期,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147號民事判決書。

[2] 江必新、何東寧:《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條文對照及適用提要》,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32頁。

[3] 轉引自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公司設立中的民事責任若干問題》,載《人民司法》2003年第1期。

[4] 《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3條:“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后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成立后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以此為由主張不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

[5] 王文字:《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6] 《民法總則》第16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7] 曹順明:《設立中公司法律問題研究》,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5期。

[8] 范健、王建文:《商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頁。

[9] 參見[德]托馬斯·萊塞爾、呂笛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第三版),高旭軍等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10] 江必新、何東寧:《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條文對照及適用提要》,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57頁。

[11]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52條:“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其他組織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組織機構和財產,但又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組織,包括:(一)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獨資企業;(二)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合伙企業;(三)依法登記領取我國營業執照的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外資企業;(四)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五)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法人的分支機構;(六)依法設立并領取營業執照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七)經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鄉鎮企業、街道企業;(八)其他符合本條規定條件的組織。”

[12] 參見[韓]李哲松:《韓國公司法》,吳日煥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頁。

[13] 范建、王建文:《公司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頁。

[14]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頁。

[15] 關于發起人的地位,有不同的學說。其中主要有:(1)無因管理說。該說認為,發起人與公司之間的關系屬于一種無因管理關系,在公司成立后,因其管理(發起)所成立之權利義務,依無因管理之法理,歸屬于公司。該說的缺陷在于,在無因管理關系中,管理人無報酬請求權,而公司發起人則享有報酬請求權。(2)為第三人利益契約說。該說認為,發起人因發起設立而與他人所發生之法律關系是以將來成立公司為第三人(受益人)而訂立合同。但該說的缺陷在于,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只能使第三人受益,而不能使第三人負擔義務。而在設立公司的情形下,由發起人與他人所發生之權利義務卻可能概括移轉給公司。(3)設立中公司機關說。該說認為,發起人是設立中公司之機關,因其設立行為所產生之權利義務歸屬于將來之公司。但該說的缺陷在于,不能說明公司不能成立時何以由發起人承擔連帶責任,而不是由設立中公司承擔。(4)當然繼承說。該說認為,發起行為所產生權利義務在公司成立后,當然由公司繼受,但該說的缺陷在于,不能說明為什么由成立后的公司當然繼承。此外,還有所謂的二分說。該說認為,發起人的地位表現在兩種法律關系中:一是發起人作為個人表現在發起人關系中。發起人協議屬于合伙協議,發起人之間屬于合伙關系。二是發起人作為一個整體表現在發起人與設立中公司關系中,此時的發起人是設立中公司機關。作為個人的發起人是合伙中的成員,在公司不能成立時,對設立公司行為所造成的后果,發起人要承擔連帶責任。作為整體的合伙人對外代表設立中公司,對內履行設立義務。如其行為給將來公司造成損害,發起人承擔責任。在公司成立時,發起人消滅。設立中公司與公司歸為一體,發起人在設立公司取得的權利義務歸于公司。筆者贊同以設立中公司機關說為基礎上的二分說。

[16] 柯芳枝:《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頁。

[17] 柯芳枝:《公司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頁。[韓]李哲松:《韓國公司法》,吳日煥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頁。

[18] [德]托馬斯·萊塞爾、呂笛格·法伊爾:《德國資合公司法》(第三版),高旭軍等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頁。

[19]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頁。

[2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公司法解釋(三)、清算紀要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54頁。

[21] 《公司法解釋三》第2條規定:“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合同相對人請求該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成立后對前款規定的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3條規定:“發起人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后合同相對人請求公司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成立后有證據證明發起人利用設立中公司的名義為自己的利益與相對人簽訂合同,公司以此為由主張不承擔合同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相對人為善意的除外。”第4條規定:“公司因故未成立,債權人請求全體或者部分發起人對設立公司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部分發起人依照前款規定承擔責任后,請求其他發起人分擔的,人民法院應當判令其他發起人按照約定的責任承擔比例分擔責任;沒有約定責任承擔比例的,按照約定的出資比例分擔責任;沒有約定出資比例的,按照均等份額分擔責任。因部分發起人的過錯導致公司未成立,其他發起人主張其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費用和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過錯情況,確定過錯一方的責任范圍。”

[22] 江必新、何東寧:《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條文對照及適用提要》,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頁。

[23] 對應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二條。

[24] 對應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二)項。

[25] 對于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荆门市| 临潭县| 盐池县| 沁源县| 徐闻县| 保康县| 桦南县| 房产| 麻江县| 永州市| 东山县| 简阳市| 苗栗县| 从化市| 广宁县| 会昌县| 荃湾区| 噶尔县| 丽水市| 遵化市| 荆州市| 保德县| 乐至县| 玛多县| 察隅县| 南丹县| 永城市| 邛崃市| 岳池县| 白水县| 遵义县| 河东区| 晋江市| 海阳市| 罗江县| 绵竹市| 孟州市| 沂水县| 靖江市|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