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用哲學的方法闡釋平安文化現象

說到平安文化現象,人們首先要問,什么是平安文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結論也不盡一樣。哲學追問的是事物內在本質、規律以及目的、意義和價值等問題,它是人們認識世界最基本的、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能深入到事物本質當中去的方法。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平安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在平安層面的升華和凝練,它自然屬于意識形態層面。用哲學的方法解釋平安文化,除了這一根本問題的視角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角度和層面。

從發生與發展論角度看,傳統的平安文化是百姓追求平安幸福生活自發形成的,融入在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是在宗族社會管理中自然生成,通過“族規”這一獨特的文化載體來維護本宗族乃至一個地區的社會穩定;有的是在宗教祭祀和節慶活動中自然生成;還有的是在生產勞動中自然生成。在生產勞動中,為了保平安逐步形成許多觀念、習俗、行為習慣和獨特的方式,代代相傳,就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平安文化是指人們在追求、建設平安幸福生活過程中形成的相似的生存心態、共同的哲學觀念和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經驗智慧及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活動。平安文化不僅是自我防范的文化,還是從善保平安的文化,也是不為惡、不影響他人平安的文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會是一個靜態的物質集合,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集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平安文化的價值理念、表現形式也不斷地在發展變化之中,企業安全文化、平安科技文化等新型平安文化形式應運而生。

從功能與價值論角度看,傳統的平安文化具有很強的心理慰藉和自我精神調節功能。一些燒香拜佛等傳統的平安文化行為并不能帶來平安的后果,除了能讓人增強戰勝危難的信心之外,只能是一種心理自慰和精神寄托。那些強調加強自我修煉保平安的價值理念,對于引導人們向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相比之下,我們當前建設的平安文化,主要目的是通過平安知識的宣傳、平安理念的灌輸、平安行為的養成、平安民俗的培育,最終形成社會各界都重視平安、創造平安、守護平安、共享平安的生動局面。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人的和諧這一核心價值,即實現個人自身內心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個人與社會和自然及法律制度之間的和諧。同時,通過實現人的和諧,達到社會的和諧。通過新型的平安文化建設,推動人們由“經歷”式向“沉思”式轉變,讓公民從過往歷史、他人的經歷中體悟并升華自己的平安觀、平安行為,引導公眾主動規避不必要的痛苦歷程而能享受平安幸福;引導公眾反思保平安的責任和方式,從過去的依賴“神仙大佛”到全部指望警察給自己保平安,再到更多地依靠自己良好的心態、行為習慣、健全的心智保平安,從而實現平安祈求和境界的升華,即不僅追求個人外在的平安,還要重視個人心靈的平安;不僅關注自身的平安,還要不為惡、不影響他人的平安。尋求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最合適的相處模式,追求客觀的有序和主觀的訴求最完滿的契合。

從本質與結構論角度看,平安文化是一種生存態度、生存方式,本質上是人的一種生存之道。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現象離不開本質,本質也不可能離開現象而單獨存在。因此,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這個分析研究的過程常常被概括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在開展平安文化建設過程中,我們之所以有少數人對平安文化存在認識偏差,就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平安文化的表面現象,而對深藏于內的本質卻不了解,往往只憑自己的感性認識作判斷。因此,我們要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從平安文化的現象出發,來揭示平安文化的內涵與本質。平安文化所蘊含的生存之道發端于對生命存續的需求和對死亡的憎惡,涵蓋了平安的哲學觀和心理、對平安意義的認識、對平安在生活中位置的定位、對平安知識的認知、對平安行為的價值取向、對公共平安的評價、對正常平安行為的道德評判等。概而言之,平安文化大體上包含平安知識、平安觀念、平安行為制度、平安文學藝術、平安歷史記憶、平安理論等幾個層面。

從本源與認識論角度看,平安文化是人們應對各種災難、祈求平安的思維活動及其表現,是客觀現實生活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屬于上層建筑層面的東西。傳統的平安文化由于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人們較早就認識到平安是暫時的、相對的和可以轉化的。同時,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平安與否往往與人的德性掛鉤。發生了不平安的事,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以往做什么壞事的報應,是對一個人比較壞的“心思”的警誡等。這種文化觀念雖然有引導人們加強自律、遵守社會公德的好處,但也造成了人們不注重防范技能的學習和探索,導致聽天由命的思想盛行。許多人在明知有很大安全風險的情況下,抱著“我平時沒有做什么壞事,所以不會遭到報應”的僥幸心理繼續違法駕車、違規施工等。雖然在國人中這種思想影響深遠,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知識的普及,傳統的平安道德觀念明顯有所淡化。

具體地講,中國平安文化體現出這樣幾個層面的認識:一是宿命論。其主體主要是一些群眾,基于聽天由命的心態,認為人間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由上天預先安排,是人無法改變的。他們在痛苦經歷中認命,文化表現形式乃是傳統的被動型。“宿命”的影響,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對于神靈保佑的堅信使人在行動時可以增加勇氣,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面對未知的前途和挑戰,從而克服恐懼的心理;另一方面,對于行動決心不足的人,“宿命”的影響則為其安于現狀、無所作為提供了借口,完全將自身和家人的平安交于神靈保佑。二是經驗論。即基于傳統經驗而形成的平安文化,主體以一些企業單位為主,認為憑經驗辦事不會錯,在痛苦經歷中積累經驗,屬于事后補救型。在傳統農業社會,人們的安全管理都是靠祖祖輩輩積累的經驗過活;改革開放以后,社會急劇變化,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安全管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來不及形成完備的管理體系,即使有一些理念或體系,由于形勢變化太快,來不及落地,或雖落地也多來不及生根,情況就已發生變化。同時,也由于在建設的初始階段,生存和發展是第一位的,其他一切只能“跟著感覺走”,任憑傳統的經驗發揮作用。三是系統論。它是基于建立系統的預防和處置制度而形成的平安文化,主體以政府為主,認為平安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側重于制度、技術、物質層面,屬于防范型。黨委、政府把安全工作作為一項系統的工程來抓,通過平安創建這一有效載體,量化考核,并跟隨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情況不斷充實和調整內容,在加大技防建設力度的同時,加強環境安全、食品安全、生產安全的管理,建立了日漸成熟的平安考核管理體系、安全生產監管體系、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環保安全監管體系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體系,在縣級以上城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技防監控體系等,并初步形成了平安建設的系統理論,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四是本質論。其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而形成,主體以先知先覺的先行者為主,認為平安建設要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制度、人與人、人與自己的內心要和諧,屬于和諧型。從表象上看,平安建設是為了社會安定,建設的方式是用系統的方法開展綜合治理,但在本質上其目的則是為了人的安全,其核心還是要解決人的問題,解決人的平安理念、行為習慣和方式,因而歸根到底是解決一個“和”字。近幾年來,一些地方的政府、企業、學校開展安全文化、平安文化建設,成為本質論的先知先覺和先行者。

從形態與方法論角度看,平安文化散落在社會生產、生活及其相關文化當中,沒有自成體系的理論、行為規范和器物、儀式及表現載體,呈現出非系統性的鮮明特征。它一開始就融于各階層的日常生活,與生產勞動、婚喪喜事、節慶、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宗教迷信和祭祀相融合。雖然其他文化在各階層也有相互交融的現象,但很少有像平安文化這樣具有如此高度的共生性,成為各階層共有的文化,并具有強烈的超階級性,呈現出自發性、包容性、多元性和交融性、互補性及開放性等明顯特征。傳統的平安文化行為方式基本上都與其他文化融合在一起,表現形態主要有圖騰文化、寺廟文化、封神文化、祭祀文化、節日文化、禁忌文化、習俗文化、風水文化和占卜文化等。把平安完全寄托于虛無縹緲的“神仙大佛”或自己內在的“德性”,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論。現代平安文化的表現形態是與一個時期內國家治理理念和模式分不開的。我們把當前中國平安文化的形態概括為群防群治文化、法治文化、專項整治文化、綜合治理文化、企業安全文化和平安科技文化等幾個方面,體現出政府主導、民間滯后,傳統與現代混雜,縱向向上疊加式遞進發展的特點。更多的是一種具體問題具體解決、什么問題突出解決什么問題的方法論。

從體用與實踐論角度看,平安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在平安層面的升華和凝練。在中國哲學中,“體”“用”范疇跟“道”“器”范疇是同義詞。“道”“器”往往在抽象的層次上使用,“體”“用”往往在具象的層次上展開。“道”“器”或“體”“用”構筑了中國本體論哲學的基本思辨特征,也是2000多年來中國哲學新范疇的生長點,被用來作為說理的工具。運用這些對立范疇旨在表述本體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平安”是“體”,“文化”是“用”。平安文化建設是平安建設在文化層面的實踐和探索,是用文化的元素、文化的形態、文化的方式在更高層次上對平安創建的推進和深化,是更好地組織、宣傳和動員群眾共創、共守、共享平安的有效載體,是政府社會管理創新、增強工作輻射力和影響力的有力抓手,也是增強增進公眾認同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為了引導社會成員遵守共同的安全規范,培養共同的和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和價值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和諧有序發展。推動先進的平安價值理念深入社會、深入家庭、深入人心,使社會成員遠離事故、遠離災害,遵紀守法,樹立健康向上的道德規范,努力營造全體成員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平安文化建設是來源于社會實踐需要,同時需要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的新生事物。它也是人們在平安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新認識,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求證和深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门市| 新巴尔虎右旗| 朔州市| 新乐市| 大竹县| 南昌市| 博客| 霍山县| 和硕县| 义乌市| 乡城县| 乌拉特中旗| 吉安县| 宁国市| 巫山县| 乌鲁木齐市| 宝应县| 沈丘县| 泰安市| 凭祥市| 曲靖市| 陇南市| 策勒县| 申扎县| 泽普县| 彭州市| 霍邱县| 福安市| 遂平县| 仙游县| 紫阳县| 微山县| 三台县| 盘锦市| 宜川县| 济阳县| 都兰县| 济阳县| 洪江市| 三江|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