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工傷保險條例注解與配套(含工傷認定辦法)(2017年版)作者名: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本章字數: 1484字更新時間: 2021-09-28 12:16:06
適用導引
我國現在關于工傷的基本法律依據包括2010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和2004年1月1日起施行并經修訂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而后者是工傷保險方面的專門法律規定。
一、《工傷保險條例》的核心內容
1.適用范圍。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雇工(以下稱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2.工傷范圍的界定。發生工傷事故,勞動者取得工傷保險待遇及其他工傷賠償的關鍵,就在于國家有權機關作出工傷認定結論。《工傷保險條例》第14、15、16條原則界定了工傷的范圍。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后舊傷復發的。
職工符合本條例第14條、第15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一)故意犯罪的;(二)醉酒或者吸毒的;(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3.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待遇是指職工因工發生暫時或永久人身健康或生命損害的一種補救和補償,其作用是使傷殘者的醫療、生活有保障,使工亡者遺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工傷保險待遇包括:工傷醫療待遇、傷殘待遇和死亡待遇。
二、《工傷保險條例》的主要相關規定
《工傷認定辦法》就工傷認定的具體程序作出了規定。《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明確規定了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的范圍、享受撫恤金的條件、停止享受撫恤金的情形。《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則對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或者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的傷殘、死亡童工的一次性賠償作出了規定。在處理工傷時,對于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的鑒定非常重要,在這一方面,從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能力鑒定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等級》是現行鑒定標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針對經常出現與職工存在用人關系的單位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情形,專門明確了雙重勞動關系、派遣、指派、轉包和掛靠關系等五類比較特殊的工傷保險責任主體,規定職工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工傷事故發生時,職工為之工作的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在派遣、指派和掛靠關系中,派遣單位、指派單位和被掛靠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如果用工單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將承包業務轉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者自然人,用工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