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實用版)(2017年版)作者名: 中國法制出版社本章字數: 1836字更新時間: 2021-09-17 11:50:42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理解與適用
《繼承法》是財產法律制度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繼承的問題與千家萬戶息息相關,關系到每一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繼承法》不僅是重要的民事基本法,同時也是民事審判活動中適用性最為普遍的法律之一。
《繼承法》全面規定了遺產的范圍、繼承人的范圍與順序、繼承權的取得與喪失、法定繼承、遺囑繼承以及涉外繼承。
對于《繼承法》,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一)遺產的范圍。根據本法第3條的規定,遺產的范圍包括公民死亡時遺留的所有個人合法財產。這明確了遺產繼承的條件,需要強調的是,遺產不僅包括有形的物,也涵蓋財產權利,遺產的范圍也隨著財產和財產權利形態的發展而發展,例如有價證券、債權以及其他財產權利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繼承法意見》)第4條對于承包人的承包收益作為遺產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
(二)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根據本法之規定,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為: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對公、婆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女婿。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三)繼承權的取得、放棄與喪失。繼承自被繼承人死亡時開始。此時,繼承人可以接受繼承,也可以放棄繼承。第一,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必須以明示的方式做出,繼承人的沉默則被推定為接受繼承。第二,該放棄行為不能危害第三人的利益,否則無效。可參見《繼承法意見》第46條規定。第三,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應當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前作出。遺產分割后表示放棄的不再是繼承權,而是所有權。
繼承權的喪失又稱為繼承權的剝奪,是指依照法律規定因法定事由取消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權利,亦即取消繼承人的繼承資格。根據本法規定,導致繼承權喪失的法定事由主要是指:第一,故意殺害被繼承人的。第二,為爭奪遺產而殺害其他繼承人的。第三,遺棄被繼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繼承人情節嚴重的。第四,偽造、篡改或者銷毀遺囑,情節嚴重的。
(四)代位繼承與轉繼承。代位繼承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由該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繼承其應繼承的遺產份額的制度。轉繼承是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遺產份額分割前死亡的,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該份額的制度。代位繼承是一次繼承,而轉繼承是兩次繼承。
(五)遺囑繼承。遺囑繼承是指按照被繼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遺囑繼承被繼承人財產的繼承制度。遺囑繼承中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遺囑是單方法律行為、死因行為。即遺囑是無需相對人的法律行為,從其完成時成立、自遺囑人死亡時生效。
第二,遺囑的生效條件。(1)必須是完全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2)意思表示須真實,所以受欺詐受脅迫所立的遺囑是無效的。這里不存在可撤銷的情況。遺囑也不存在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的情況。(3)內容合法。如果內容違法則遺囑無效。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遺囑沒有給既沒有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份額,則該部分無效;遺囑人以遺囑處分了屬于國家、集體或他人所有的財產,則該部分遺囑無效。(4)形式須合法。遺囑本身是一個要式行為,所以遺囑一般情況下是書面的,但是在特別的情況下可以口頭遺囑、錄音遺囑、代書遺囑。另外,被篡改的、偽造的遺囑也屬于無效遺囑。
第三,遺囑的撤銷。遺囑的撤銷涉及不同形式遺囑的效力問題。遺囑的撤銷可以分為明示撤銷和默示撤銷。明示撤銷是指以新的遺囑替代或者變更舊的遺囑;默示撤銷是指《繼承法意見》第39條規定的,遺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意思表示相反,而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開始前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轉移、部分轉移的,遺囑視為被撤銷或部分被撤銷。
根據本法規定,如果遺囑人立有數份遺囑的,則公證遺囑的效力最強,如果對其變更或撤銷,也必須采用公證遺囑的形式。如果是其他形式的遺囑,則撤銷或者變更無需特定的形式,當事人的遺囑以最后的意思表示為準。
第四,遺囑無效的法律后果。遺囑全部無效的,則被繼承人的遺產根據法定繼承的規定來處理;部分無效的,則該部分根據法定繼承的規則繼承。
(六)有限繼承原則。根據本法第33條的規定,繼承法采取了有限繼承原則。即,對于被繼承人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其他債務,由繼承人在繼承遺產的范圍內承擔;如果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則不承擔該稅款和其他債務。
本書以《繼承法》為主線,結合對其條文的權威解讀及真實、具體的案例進行注釋,從而呈獻給讀者的不僅是“紙面上的法”,還有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