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實用版)(2017年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3023字
- 2021-09-17 11:45:32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立法目的[1]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第二條 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和特征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條文參見
《公安機關信訪工作規定》第43條
第三條 處罰程序應適用的法律規范
治安管理處罰的程序,適用本法的規定;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
?理解與適用
治安管理處罰是行政處罰的一種。《行政處罰法》中就處罰程序有專門的規定。治安管理處罰除了具有自身特點的程序規定以外,在調查、決定和執行等諸多環節,與《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程序有相同之處。本條是對治安管理處罰程序適用的銜接性規定,即在處罰程序方面本法有規定的適用本法;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行政處罰法》規定的處罰程序。
?條文參見
《行政處罰法》
第四條 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適用本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航空器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適用本法。
?理解與適用
本條規定了本法適用的空間效力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是指我國行使國家主權的地域,包括領陸、領水和領空。凡是在我國領域內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不管是中國公民還是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均適用本法。“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主要是指兩種情況:一是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不適用本法,應該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二是本法不適用于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另外,我國的船舶和航空器,按照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被視為是我國領土的延伸部分。在此范圍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應當適用本法。
第五條 基本原則
治安管理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辦理治安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理解與適用
[處罰適當原則]
治安管理處罰的適當性原則要求治安管理處罰必須根據存在的違法事實進行裁判,并且,設定或執行的處罰也必須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不能過重或過輕。
[保障人權原則]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原則,本條規定是該原則在本法中的體現。治安管理處罰法強調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時,要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保障公民的人身和財產權利等。
[教育和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教育和處罰相結合是由治安管理處罰的性質決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屬于一般違法行為,并未觸犯刑法,尚未構成犯罪。治安管理處罰是人民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也是對少數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人實施處罰、進行教育的工具。
?條文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4-5條
第六條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條文參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決定》
第七條 主管和管轄
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的治安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治安管理工作。
治安案件的管轄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
?理解與適用
本條第1款是關于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的規定。根據這一規定,全國的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是公安部。在地方,治安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門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具體包括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公安廳(局),各市、州公安局及其公安分局,各縣(市)公安局等。
本條第2款是關于治安案件的管轄問題的授權性規定,即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具體可參見《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章。根據該章的規定,行政案件一般由違法行為地的公安機關管轄。由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更為適宜的,可以由違法行為人居住地公安機關管轄,但是涉及賣淫、嫖娼,賭博、毒品的案件除外,幾個公安機關都有權管轄的行政案件,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機關管轄。必要時,可以由主要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管轄。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公安機關指定管轄。對于重大、復雜的案件,上級公安機關可以直接辦理或指定管轄。上級公安機關直接辦理或者指定管轄的,應當書面通知被指定管轄的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的公安機關。原受理案件的公安機關自收到上級公安機關書面通知之日起不再行使管轄權,并立即將案卷材料移送被指定管轄的公安機關或者辦理的上級公安機關,及時書面通知當事人。此外,該規定還對鐵路、港航、民航、森林公安機關的管轄作出了規定。
?條文參見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9-13條;《行政處罰法》第20-22條
第八條 民事責任
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或者其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理解與適用
治安管理處罰在法律性質上屬于行政法的范疇,本條的規定是《治安管理處罰法》與民事侵權法律之間的銜接,是為了保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受害人因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所遭受的損害能夠及時得到民事賠償。《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的眾多違法行為中,很多都兼具行政違法性和民事侵權性的雙重特征。本條只是一種原則性規定,關于具體民事責任的范圍、承擔方式等問題,都需要依照有關民事法律來確定。值得注意的是,除本法第9條規定的情形以外,不得以民事責任的承擔替代治安管理處罰。
?條文參見
《侵權責任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條 調解
對于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后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并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理解與適用
調解制度是我國法律制度的一個特色。民間糾紛是指群眾之間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各種爭議,如發生在家庭、鄰里、同事等之間的較小爭議。因這些爭議而引起的打架斗毆或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一般較輕,公安機關可以以調解的方式處理。公安機關調解處理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主要是就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所造成的對被侵害人的人身、財產等權利的損害應當如何賠償等問題,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注意,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也可以不調解。為確保調解取得良好效果,調解前應當及時依法做深入細致的調查取證工作,以查明事實、收集證據、分清責任。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制作調解書,交雙方當事人簽字。調解和裁決是不同的,調解是遵循糾紛雙方自愿的原則,而裁決則有國家強制力在里面,當事人必須遵守。
?條文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第1條;《公安機關治安調解工作規范》;《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153-161條
?典型案例指引
梁寶富不服治安行政處罰復議決定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1年第3期)
案件適用要點:公安機關在經多次調解雙方未能達成協議的情況下,需作出裁決和處理決定。不能在沒有新的事實與證據的情況下,僅以民間糾紛以調解為主和違法行為人有認錯悔改表現為由,對其不予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