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法院2016年度案例:道路交通糾紛
- 國家法官學院案例開發研究中心
- 3242字
- 2021-10-23 02:52:44
5 交通事故案件中“車上人員”與“第三者”的身份認定問題——賴潔梅等訴保險公司等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案
【案件基本信息】
1.裁判書字號
廣東省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穗中法民一終字第5039號民事判決書
2.案由: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3.當事人
原告(被上訴人):賴潔梅等
被告:王彥坤、廣州市中嘉汽車運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嘉公司)、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白云支公司(以下簡稱中保公司)、廣東路通交通服務有限公司
被告(上訴人):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人保公司)
【基本案情】
2013年2月22日04時25分,被告王彥坤駕駛粵AH7017號重型廂式貨車沿廣園快速路由東往西行駛至珠吉立交橋時,遇受害人蔡達偉駕駛粵A68247號中型專項作業車停在東向西第一條機動車道內作業,蔡達偉正處于作業車車頭前方的路面上,粵AH7017號車與粵A68247號車發生碰撞,造成粵A68247號車推前碰撞蔡達偉至水泥護墻處停下,蔡達偉當場死亡。
事故后,交警部門作出責任認定,因被告王彥坤超速駕駛且沒有按照操作規范安全駕駛,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承擔本次事故的主要責任;蔡達偉駕駛車輛作業未按照安全標準作業,在來車方向未設置警示標志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承擔本次事故的次要責任。粵AH7017號車向被告中保公司投保了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和50萬元的第三者責任保險(以下簡稱“商業險”,有購買不計免賠),本次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限內;粵A68247號車向被告人保公司投保了交強險和20萬元的商業險,本次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限內。
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人保公司及被告中保公司在各自交強險和商業險賠償限額內賠償原告喪葬費、死亡賠償金、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處理事故人員住宿費、伙食費、誤工費、精神損害撫慰金共1111670.71元,超出保險賠償限額的由其余被告賠償。
被告中保公司辯稱:同意在保險賠償限額范圍對原告合理的損失進行賠償。
被告人保公司辯稱:死者是我方承保車輛的司機,并非第三者,根據交強險保險條款第五條以及商業保險第三者責任險條款第五條第一項約定,機動車車上人員或駕駛員不屬于交強險以及商業保險第三者責任險賠償范圍。死者的損失不適用第三者責任險解決。
其余被告主要答辯意見為由兩家保險公司賠償,其無需再賠償。
【案件焦點】
本案中最主要的爭議焦點系受害人的身份問題如何界定,其在自己駕駛的作業車所購買交強險的法律關系中究竟是屬于“車上人員”還是“第三者”。
【法院裁判要旨】
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機動車輛是一種交通工具,任何人都不可能永久地置身機動車輛之上,故機動車輛保險合同所涉及的“第三者”和“車上人員”均為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臨時身份,二者可以隨特定時空條件的變化而轉化。該案中,受害人蔡達偉雖然系粵A68247號車駕駛員,但在事故發生時已離開粵A68247號車在車前方作業,即在事故發生時已置身粵A68247號車之外,其身份屬于“第三者”,同時基于交強險系不分責任比例承擔責任,故被告人保公司應在粵A68247號車交強險范圍承擔保險賠償責任,另被告中保公司亦應在粵AH7017號車交強險范圍承擔保險賠償責任。超出交強險的賠償部分,基于被告王彥坤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故超出部分的70%損失本應由被告王彥坤和中嘉公司負責賠償,但基于粵AH7017號車已經在被告中保公司購買了50萬元的商業險,故該70%的損失由被告中保公司在商業險范圍負責賠償。至于原告還要求被告人保公司在商業險范圍對其承擔賠償的問題,由于商業險賠償的前提是基于承保人一方的過錯行為而導致損害而通過保險責任的方式去代替承責,而本案中死者蔡達偉作為粵A68247號車之前的駕駛員,由于其自身之前的駕駛等行為對事故發生亦有過錯,故其應就本次事故自行承擔超出交強險范圍的30%損失部分,其要求被告人保公司在商業第三者責任范圍險賠償本院不予支持。
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七)項,《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被告中保公司在交強險和商業險賠償范圍內本賠償原告賴潔梅等61萬元、被告人保公司在交強險賠償范圍內賠償原告賴潔梅11萬元,其余被告無需再賠償。
一審宣判后,被告人保公司提起上訴,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關于蔡達偉是否屬于交強險“第三者”的問題,應以發生事故時即受害人遭受損害的當時受害人身體所處的位置為依據,結合受害人因事故所損害的原因來加以分析,在該案中,蔡達偉在下車作業之前是駕駛員身份,屬于“車上人員”,但是在車輛停止以后其下車作業時發生了交通事故,王彥坤超速駕駛的車輛碰撞到該作業車,導致作業車推前碰撞蔡達偉致其當場死亡,因此,事故發生時受害人蔡達偉已經離開車輛,已經不屬于“車上人員”,應當認定為“第三者”,被告人保公司主張蔡達偉系“車上人員”依據不足,不予支持。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法官后語】
一審、二審最終認定受害人的身份不屬于“車上人員”而屬于“第三者”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從時空角度進行分析。交強險中的“車上人員”及“第三者”是一個針對于保險車輛而言的相對概念,并不是一個絕對概念,不能做機械化、絕對化的理解。現實生活中,由于保險車輛是屬于機動車交通工具,任何人都不能永久地置身于保險車輛當中,“車上人員”及“第三者”應視為在一定時空條件下的臨時性身份,這兩種身份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存在轉化的情形,這種特定時空主要是看交通事故發生時這一特定的時間內受害人所處的位置。
第二,從近因原則進行分析。上述時空轉化如果進行進一步的判斷,在適用上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例如“交通事故發生時這一特定的時間”如何理解?這一特定時間是指交通事故產生最后損害結果的時間,還是指從交通事故發生的危險出現到最后損害發生的這一過程,常常難以判斷,所以二審時,除了基于時空變化界定受害人的身份,還結合了保險近因原則進行判斷(即二審判決中論述的“結合受害人因事故所損害的原因來加以分析”)。近因通常是指導致損失的最直接、起決定作用的原因,保險賠償案件中通常根據近因原則判斷保險事故與保險標的的損失是否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從而確定保險賠償責任,該原則也是認定保險責任的一項基本原則。該案中,受害人致死的原因是被告王彥坤超速駕駛的車輛碰撞到粵A68247號車,導致粵A68247號車推前碰撞蔡達偉致其當場死亡,可見粵A68247號車和王彥坤駕駛的車輛碰撞是造成蔡達偉死亡的近因。
第三,從法律解釋的角度分析,雖然交強險的保險條款是有說明本車車上人員、被保險人不屬于賠償范圍,但該案中,對于受害人是否屬于本車車上人員,原、被告雙方都存在的不同的解釋和理解,而根據《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同時《保險法》亦有相關規定,對于保險合同之條款,保險人與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有爭議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應作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故本案中,在基于上述法律解釋的基礎,應作出有利于受害人一方的解釋,即認定受害者蔡達偉屬第三者而非車上人員。
第四,從立法目的和公平角度分析,交強險是一種具有社會公益性的保險險種,法律設定交強險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因交通事故受到人身傷害時的受害人能夠從保險人處及時獲得賠償,避免因機動車所有人或駕駛員賠償能力不足導致受害人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形發生。因此對于交通事故引發的重大人身傷害案件,應當側重于對受害者的保護,在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給予受害者一個較為充分的補償和保障,從而減少和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故從上述角度出發,在本案中認定受害人為“第三者”也是合法合理的。
編寫人: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 余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