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指導案例

1.豐浩江等人訴廣東省東莞市規劃局房屋拆遷行政裁決糾紛案[1]

【爭議焦點】作出行政裁決所依據的房屋資產評估報告違反法定程序,行政裁決是否可撤銷?

【裁判要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裁決時依據的評估報告,如果存在評估人不具備法定評估資格,或評估人未依法取證等程序上嚴重違法的問題,應認定行政機關的裁決主要證據不足,依法予以撤銷。

【案情簡介】

原告:豐浩江等17人(名單略),均為廣東省東莞市東縱大道18號商鋪的業主。

被告:廣東省東莞市城建規劃局。

第三人:廣東省東莞市城區房地產開發公司。

第三人:豐燕芬、周炳坤、張淦林、劉發枝,均為廣東省東莞市東縱大道18號商鋪的業主。

2001年12月10日,被告東莞市規劃局頒發給第三人開發公司拆許字(2001)第5號房屋拆遷許可證,開發公司獲準對本案原告等21人所有的東縱大道18號24間商鋪房屋進行拆遷。開發公司提出的拆遷補償方案為:(1)作價補償,按拆遷建筑面積一次性現金補償,補償金額按評估價計算;(2)產權調換,以拆遷現有商鋪的建筑面積與該地新建商鋪之比1∶0.6的標準進行產權調換,互不補償差額。但經多次協商,開發公司與本案各原告未能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2002年4月,開發公司向東莞市規劃局申請行政裁決,被申請人為本案各原告及韓柳瓊、黃旭超等23人。經開發公司委托,華聯公司于2002年5月20日對需要拆遷的商鋪房屋作了資產評估并出具了報告。評估結論是:擬拆遷的物業商鋪評估均價為每平方米5194.61元,倉庫評估均價為每平方米3480元。2002年8月20日,東莞市規劃局就房屋拆遷補償糾紛召集了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并公開舉行了聽證會。8月30日,東莞市規劃局作出了拆遷裁決。

原告訴稱:被告上述裁決所依據的《評估報告》在委托主體、使用條件和范圍、適用程序等方面適用法律錯誤,且《評估報告》的相關內容和鑒定人身份等沒有經過原告質證,其裁決結果損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請求撤銷被告作出的房屋拆遷行政裁決。

被告辯稱:裁決所依據的評估報告是由華聯公司作出的,該公司是經工商行政部門核準登記成立的獨立企業法人,且擁有國家財政部批準頒發的資產評估資格,其評估資產的范圍包括房地產、機器設備等各類資產。而且,評估報告書及其評估機構的資質均在舉行聽證時經各原告質證。因此,該評估報告具有公信力且合法,我局的行政裁決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原告的訴訟理由不成立。

第三人開發公司述稱:原告主張拆遷人從未與被拆遷人就拆遷補償安置問題協商過顯然與事實不符,我司與韓柳瓊、蘇偉文、張淦林、劉發枝、周炳坤等業主已經達成了房屋拆遷補償協議,與豐浩江等人就拆遷補償安置問題也進行過多次協商。原告認為《評估報告》作出的價格評估顯失公正的主張并無證據支持。

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行政訴訟是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因而本案審查的對象是被告所作的裁決是否合法。《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第二十三條規定:“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第二十四條規定:“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筑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因此東莞市規劃局有權對開發公司的申請作出裁決。東莞市規劃局的裁決經過公開聽證,并有《評估報告書》等為據,裁決結果有貨幣補償和產權調換兩種方式供各拆遷戶選擇,且貨幣補償的金額是按房地產市場評估價確定的,符合上述法規的規定,應認定為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是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豐浩江等人訴稱東莞市規劃局裁決所依據的《評估報告》在委托主體、使用條件和范圍、適用程序方面違反《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第十八條的規定,適用法律錯誤,因涉案的評估房產屬私有資產,并非國有資產,不屬《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施行細則》調整的范圍,同時東莞市規劃局裁決作價補償的金額是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故對豐浩江等人起訴的理由不予支持。豐浩江等人訴稱東莞市規劃局裁決所依據的《評估報告》的相關內容和鑒定人身份等沒有經過原告質證。經查,東莞市規劃局舉行的聽證程序已對相關的證據進行了聽證,且根據華聯公司的營業執照,該所具有資產評估資質。豐浩江等人未能提交證據證明該評估報告不具合法性和可信性,東莞市規劃局采納這一評估報告作為裁決依據并無不當。豐浩江等人訴稱《評估報告》的評估價格遠遠低于聚福豪苑、雍華庭、東湖花園等商鋪的價格,評估價格顯失公平。經查,涉案的商鋪除區位外,其他各項指標與聚福豪苑、雍華庭、東湖花園等商鋪均不具有可比性。豐浩江等人訴稱拆遷裁決的內容超出了開發公司的請求范圍,損害了拆遷戶的合法權益。經查,開發公司因未能與各拆遷戶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而申請被告裁決,而東莞市規劃局裁決的5項內容均未超出拆遷補償安置及開發公司的請求范圍。綜上所述,豐浩江等人請求撤銷拆遷裁決的理由均不成立,不予支持。

一審宣判后,豐浩江等人不服,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經二審查明,東莞市規劃局在受理開發公司的申請后,于2002年8月20日主持了公開聽證會,并形成了《行政裁決審理筆錄》,該筆錄上有上訴人的訴訟代表人李伊凡和委托代理人的簽名,且在二審庭審中李伊凡對此已予以確認,故豐浩江等人提出的東莞市規劃局沒有舉行聽證的異議理由不成立。原審法院查明的其他事實由于當事人均未提出異議,應予確認。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東莞市規劃局采納華聯公司作出的《評估報告》作為其行政裁決依據時,應當對作出該《評估報告》的評估人員的資格、評估程序等事項進行審查。人事部和國有資產管理局聯合發布的《注冊資產評估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第二十四條規定:“資產評估機構接受委托承接的評估項目,其項目負責人只能由注冊資產評估師擔任,評估報告至少由兩位注冊資產評估師簽署方為有效。”本案《評估報告》中簽署姓名的評估人員為張瑞明和肖曉康,但只有張瑞明具有注冊評估師資格,肖曉康不具有注冊評估師資格。根據上述規定,該《評估報告》無效。《評估報告》將涉案房屋分為商鋪和倉庫分別予以評估的理由,是因為委托評估的開發公司所提供的資料將涉案房屋已事先區分為商鋪和倉庫。作為注冊資產評估師的張瑞明,評估時未對委托方開發公司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核,就直接采納,違反了財政部發布的《中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道德規范》第十八條“注冊資產評估師應對客戶委托評估的資產進行勘查,并對客戶提供的有關資料進行審核”的規定。而且,豐浩江等人持有的《房屋所有權證》對涉案房屋均作了“鋪位”字樣的記載,華聯公司沒有提供有關證據和法律依據證明“鋪位”可以理解為商鋪和倉庫,故在《評估報告》中將涉案房屋區分為商鋪和倉庫兩部分,缺乏依據,不能采信。此外,華聯公司介紹《評估報告》中采用的租金標準,是通過詢問涉案房屋周圍有關人員后確定的,但評估人張瑞明卻不能提供證據對此予以證明,故華聯公司采用該租金標準證據不足。由于作出《評估報告》的兩位評估人員中有一位不具備法定評估資格,且評估人員既未對委托方房地產開發公司提供的資料進行審核,亦未能依法取證證明其所采納的租金標準,在程序上存在嚴重違法。東莞市規劃局在未依法對該《評估報告》的上述事項進行審查的情況下,即采納其作為行政裁決的依據,應認定為裁決的證據不足,依法應予撤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二條規定:“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納的鑒定結論,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證據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納:(一)鑒定人不具備鑒定資格;(二)鑒定程序嚴重違法……。”據此,原審法院采納該《評估報告》中的評估結論不妥,屬適用法律錯誤;同時,原審法院以該《評估報告》作為認定被訴行政裁決合法的定案根據,屬認定事實不清。

據此,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三)項和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1目之規定,于2003年12月12日作出判決:一、撤銷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一審行政判決;二、撤銷廣東省東莞市規劃局東規行裁[2002]1號《房屋拆遷行政裁決書》;三、廣東省東莞市規劃局在收到本判決書之日起60日內重新作出裁決。

2.宋莉莉訴宿遷市建設局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裁決案[2]

【爭議焦點】以拆遷人單方委托的評估公司的評估報告為依據作出的行政裁決是否合法有效?

【裁判要旨】行政機關在對房屋拆遷補償糾紛作出裁決時,違反法規的規定,以拆遷人單方委托的評估公司的評估報告為依據,被拆遷人提出異議的,應認定行政裁決的主要證據不足。

【案情簡介】

原告:宋莉莉。

被告:江蘇省宿遷市建設局。

第三人:江蘇省宿遷市萬興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002年4月9日,拆遷人萬興公司的中貿百貨商場建設項目由宿遷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立項。2002年9月28日,萬興公司取得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2002年10月25日,萬興公司取得了國有土地批準書。2003年3月24日,萬興公司取得了房屋拆遷許可證,獲得拆遷資格。2003年3月24日,宿遷市建設局發布拆遷公告,并在公告中載明了拆遷范圍、搬遷期限、拆遷評估機構。原告宋莉莉的房屋建筑面積為637.07平方米,位于宿遷市幸福中路,在拆遷范圍內。方元房地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元公司)根據萬興公司的委托,對宋莉莉的拆遷房屋進行了估價,由于宋莉莉對被拆房屋補償價有異議,且要求產權調換,雙方未能達成協議。2003年5月28日,萬興公司申請宿遷市建設局對拆遷糾紛進行裁決。2003年6月5日,宿遷市建設局依據方元公司的評估價格對萬興公司與宋莉莉的拆遷糾紛作出裁決,主要內容是:(一)被拆遷人宋莉莉應在裁決書生效之日起15日內拆遷完畢;(二)房屋安置補償費共計685651.88元;(三)萬興公司在中貿百貨商城項目完工后提供一處位于該商城項目的房屋,拆遷人調換房屋價格以市場評估價為準。宋莉莉對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該裁決。

原告訴稱:被告以方元公司的估價作為被拆房屋補償價是錯誤的,拆遷人委托方元公司評估時違反了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被告以此評估報告直接作為裁決的依據,剝奪了被拆遷人選擇評估機構的權利,且評估結果未經雙方質證,對房屋的估價不準,被告行政裁決中有關被拆遷房屋置換的內容也不明確,缺乏可操作性。此外,被拆遷房屋在拆遷前一直由他人承租,而對承租人的安置至今未達成任何協議。請求依法撤銷被訴行政裁決。

被告辯稱:方元公司評估原告房產的程序及結果沒有不妥之處,我局根據方元公司的評估報告進行裁決是合法的。原告以拆遷人萬興公司未與被拆遷房屋的租賃人簽訂協議為由,認為有關行政裁決違法,沒有法律依據。拆遷人開發的房屋屬期房,我局行政裁決時尚無法確定該項目房屋的具體數量、排列序號、房屋朝向等,裁決沒有涉及有關內容并無不當,請求維持該裁決。

第三人辯稱,我公司作為拆遷人,實施的全部拆遷活動均是依法進行的。宿遷市建設局關于拆遷爭議的行政裁決合法,應予維持。

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認為:《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第十七條規定: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對被拆遷房屋進行價格評估時,沒有征求被拆遷人的意見;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不能達成一致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符合條件的評估機構中抽簽確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在抽簽前三日在拆遷地點公告抽簽的時間和地點的規定。

本案中,被告宿遷市建設局根據第三人萬興公司的申請,有權依照《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對原告宋莉莉與萬興公司之間的拆遷糾紛作出行政裁決。盡管《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和《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對行政拆遷程序沒有明確的規定,但行政機關在裁決時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允許雙方當事人對爭議問題進行申辯和陳述。但宿遷市建設局在裁決宋莉莉與萬興公司的拆遷糾紛時,未允許宋莉莉對爭議問題予以陳述和申辯,有失公正,僅根據萬興公司的申請及萬興公司單方委托的評估公司的評估結果作為行政裁決的依據,違反了《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

宣判后,宿遷市建設局不服一審判決,向江蘇省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萬興公司的中貿百貨商場建設項目經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法定程序審批,并取得了對被告宋莉莉在幸福中路房產的拆遷許可,萬興公司在與被拆遷方無法達成拆遷協議的情況下,依法申請宿遷市建設局對需拆遷房屋強制拆遷,并無不當,宿遷市建設局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在本案的行政裁決中決定限期對宋莉莉的房產予以拆遷,符合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依法應予維持。但宿遷市建設局在裁決被拆遷房屋補償款時,僅以萬興公司單方委托的方元公司的評估結論為依據,違反了《江蘇省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本案被拆遷房屋的評估,系萬興公司單方面委托方元公司所為,未經被拆遷人宋莉莉的同意。在萬興公司與宋莉莉無法對房屋拆遷事宜達成一致意見時,宿遷市建設局在行政裁決中以拆遷單位單方面委托的評估公司的評估報告為依據,而不是依照規定在符合條件的評估機構中抽簽確定評估單位,對萬興公司與宋莉莉的房屋拆遷糾紛作出裁決不當,應認定為裁決的主要證據不足,程序違法。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六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對被告在行政程序中采納的鑒定結論,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證據證明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納。由于宿遷市建設局沒有提供證據證實采納該評估結論的操作程序合法,故應依法對宿遷市建設局裁決中的第(二)項予以撤銷。基于宋莉莉對宿遷市建設局按照有關規定認定的拆遷搬家、安置補償標準沒有異議,應予以確認。由于宿遷市建設局裁決中的第(三)項的內容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故一審判決予以撤銷并無不當。基于宋莉莉的房屋拆遷時已對外出租,在安排宋莉莉房屋拆遷后的過渡用房時,應尊重宋莉莉及承租人的選擇權。宿遷市建設局在裁決中雖然對宋莉莉房屋拆遷后安排了過渡用房,但由于宋莉莉實際上并未使用,故一審判決對此內容予以撤銷,亦無不當。

綜上,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于2003年12月9日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3.高耀榮訴江蘇省溧陽市建設局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案[3]

【爭議焦點】房屋拆遷的行政裁決是否應當考慮對于弱勢群體的特殊照顧?

【裁判要旨】法院進行合法性審查,應充分注意法律的效力位階層次,按照法律適用的原則綜合判斷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不僅要從與被訴行為所屬領域或直接相關的法律來判斷其合法性,還要結合被訴行為涉及的其他領域的法律規定進行綜合判斷。對涉及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權益的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審查,應充分考慮與特殊群體權益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

【案情簡介】

原告:高耀榮。

被告:溧陽市建設局。

第三人: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法院一審認定,第三人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于2006年3月17日領取了溧拆許字(2006)第001號房屋拆遷許可證。原告高耀榮出生于1928年8月3日,其居住的房屋位于拆遷紅線范圍內。第三人與原告就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問題協商未果,第三人向被告溧陽市建設局申請裁決。被告受理第三人的裁決申請后,進行了權利義務告知和副本送達,審查和核實了相關材料,并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經協調未果,被告于2008年10月28日作出溧建裁字(2008)第119號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書,并于次日向原告和第三人送達。裁決內容為:一、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對高耀榮實行產權調換的方式給予拆遷補償安置。1、產權調換的房屋位于溧陽市龍陽山莊16幢1號門501室,建筑面積為121.77平方米,產權歸高耀榮所有;2、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需向高耀榮支付被拆遷房屋補償款人民幣280858元;3、高耀榮需向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支付產權調換房屋價款人民幣297365元;4、高耀榮應按本裁決書第2、3項的內容與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結清產權調換差價款合計人民幣16807元;二、電話移機、有線電視安(移)裝、空調機移位、太陽能移機等補助費由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憑高耀榮提供的發票據實足額補償給高耀榮。三、高耀榮在接到本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將坐落于溧城鎮立新村71號房屋騰空并交于溧陽市土地收購儲備中心拆除。原告不服該裁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原告訴稱:被告所作的溧建裁字(2008)第119號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書所依據的評估報告和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書程序、實體均不合法,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已經82歲,將原告安置在五樓,極不合理。原告住宅的土地使用權是通過支付土地出讓金受讓而來的,不能將原告的土地使用權無償征收。為此,請求撤銷被告作出的該裁決書。

被告辯稱:裁決所依據的評估報告合法有效,裁決書確定的補償安置方案正當合理,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三人述稱:同意被告方的答辯意見,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溧陽市建設局作為城市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有權對因房屋拆遷補償安置達不成協議的拆遷糾紛進行裁決。被告受理第三人的裁決申請后,進行了權利義務告知和副本送達,審查和核實了相關材料,并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在當事人協商未果的情況下作出裁決,其裁決的程序符合相關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新建或者改造城鎮公共設施、居民區和住宅,應當考慮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建設適合老年生活和活動的配套設施。本案中,被告在拆遷裁決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原告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的特殊情況,在裁決安置房時將原告安置在多層住宅樓的第五層,該裁決的結果將給原告的生活帶來不便。基于此,被告作出的行政裁決應予撤銷。為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2目的規定,判決:撤銷被告溧陽市建設局作出的溧建裁字(2008)第119號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書。案件受理費50元,由被告溧陽市建設局負擔。

4.施桂英訴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行政強制措施案[4]

【爭議焦點】強制搬遷時未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會有何后果?

【裁判要旨】實施強制搬遷時,執行人應當通知被執行人到場,否則構成程序違法。

【案情簡介】

原告:施桂英。

被告: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

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定,位于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房屋系廈門市商冷冷凍有限公司自管公房,廈門市商冷冷凍有限公司對該房擁有58.57%的產權,其余產權歸原告的已故親屬林耀玉所有。因“佳祥花園”的建設需要,該房屋被列入建設用地范圍內。由于被拆遷人與拆遷人就該房屋的安置補償未能達成協議,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根據申請,于2005年12月15日作出廈國土房拆(2005)55號裁決,裁決安置房位于廈門市龍潭花園753號601室三房一廳一套,并要求原告施桂英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搬遷完畢,將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交拆遷人拆除。2006年3月15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向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發函,申請對位于廈門市思明區湖濱東路78號401室房屋進行強制拆遷。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于2006年4月1日作出廈思政拆字(2006)3號《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準予行政強制拆遷決定書》,并于2006年4月6日送達原告。2006年4月29日被告組織人員,對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實行強制拆遷。

原告訴稱:2004年2月10日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頒發了“佳祥花園”建設項目的房屋拆遷許可證。原告的房屋屬于拆遷范圍內。原告因不能與開發商達成拆遷安置補償協議,后經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行政裁決,原告仍不服。2006年4月3日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印發《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準予行政強制拆遷決定書》。被告于2006年4月29日組織大隊人員,對原告在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實行強制拆遷。原告認為被告在執行強制拆遷過程中程序違法、侵占原告的私有財產,嚴重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因此,請求判定被告實施強制拆遷程序違法。

被告辯稱,原告訴被告的行為屬重復訴訟行為,依法應予駁回。被告實施強制拆遷的過程程序合法。綜上,原告的訴求應全部予以駁回。

福建省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因訟爭房拆遷問題與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發生爭議,其中,2008年3月26日,原告以不服被告思明區政府強制拆遷行政決定為由提起訴訟。原告的上述訴訟針對的是被告作出的“強制拆遷行政決定”,而本案中,原告是以被告實施強制拆除房屋過程中的程序問題,即應在《行政強制拆遷通知》的行政文書中告知原告行政措施的具體執行日期和時間而沒告知;應在行政文書中告知原告依法享有的權利、司法救濟途徑等而沒告知;實施房屋拆除時應當通知原告到場而沒有通知等。可見,本案之訴與之前的訴訟針對的是不同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屬重復訴訟,被告的相關抗辯主張,本院不予采納。根據查明的事實,被告曾于2006年4月6日向原告及其家人發出《行政強制拆遷通知》,從《行政強制拆遷通知》內容上看,被告明確了“拆遷決定”這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及強制性,目的在于告知強制執行的最后期限并要求原告自行搬遷。由于“拆遷決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無相關規定規范《行政強制拆遷通知》的相關要件,被告《行政強制拆遷通知》已經滿足通常要件。參照《廈門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執行暫行辦法》的規定,被告在實施強制拆遷行為時,通知了基層單位(街道、居委會)到場,制作了強制拆遷的錄像以及被拆遷財產的清單,并經過公證,上述做法符合規定。但是,上述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被執行人在強制拆遷時應當到場。被拆遷的財物由執行機關負責運送到安置房、周轉房或指定的處所,交給被執行人。如被執行人拒絕領取的,執行機關應當書面通知被執行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到指定的地點領取被拆遷的財物,被執行人逾期不領取的,執行機關可以向公證處辦理提存……”本案中,在被告通知的強制執行的最后期限之后,原告即被執行人并未履行自動搬遷義務,作為執行機關的被告應當在強制執行具體日期決定之后再告知原告。但被告沒有提交相關的書面證據證明履行了上述義務,其關于“曾經有一位叫‘黃琮’的工作人員撥打原告兒子即原告代理人林曉偉的電話,通知其到場”的主張,也無相關證據證實。且被告將搬遷的財物運送至安置房后,通知社區居委會轉交被執行人領取被搬遷財物的書面通知,未實際送達被執行人,對此,被告在程序上亦違反規定。

綜上,被告所實施的強制拆遷行為有法律依據,但在對訟爭房實施行政強制拆除過程中,違反相關程序性規定,應確認程序違法。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七條第二款第(二)項的規定,判決確認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對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實施行政強制拆除過程程序違法。

宣判后,原被告均不服,向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認定的案件事實與一審相同。同時,另查明,思明區政府廈思政拆字(2006)3號《準予行政強制拆遷決定書》,決定對上訴人施桂英的房屋實行強制拆遷,并責令由思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執行。2006年4月6日,思明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對上訴人施桂英及其家人發出《行政強制拆遷通知》,限定他們于4月21日前自行搬遷完畢。《準予強制拆遷決定書》和《行政強制拆遷通知》均由施桂英的兒子林曉偉簽收。由于上訴人施桂英沒有在限定的期限內搬遷。上訴人思明區政府決定于4月29日對湖濱東路78號401室房屋進行強制搬遷,并于4月21日邀請被拆遷房屋所在地的梧村街道辦事處、金祥社區居民委員會4月29日執行時到場,但沒有通知上訴人施桂英等被拆遷人。2006年4月29日,上訴人思明區政府組織有關人員對湖濱東路78號401室房屋進行強制搬遷,將搬遷的財物運送至安置房后,將領取被搬遷財物的書面通知委托金祥社區居民委員會轉交被執行人,但金祥社區居民委員會未實際送達被執行人。審理期間,上訴人施桂英的子女林曉偉、林曉玲明確表示放棄本案訴訟。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合法的行政行為應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上訴人思明區政府根據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的申請,經審查決定準予強制拆遷,并于2006年4月6日向上訴人施桂英及其家人發出《行政強制拆遷通知》,由施桂英的兒子林曉偉簽收。由于上訴人施桂英及其家人未在限定的拆遷日期前自行搬遷完畢。上訴人思明區政府決定對該房屋實行強制搬遷,并通知梧村街道辦事處、金祥社區居民委員會到場。上述做法符合廈門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廈門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執行暫行辦法》第七條規定:“執行機關應當在收到準予行政強制拆遷決定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向被執行人送達行政強制拆遷通知書,告知其在15日內自行搬遷。被執行人逾期仍拒不搬遷的,執行機關應在自動搬遷期限屆滿之日起10日內依法實施強制拆遷。執行機關在確定行政強制拆遷的具體時間后,應書面通知被拆遷房屋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鎮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等單位協助執行。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與被拆遷房屋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鎮人民政府、社區居民委員會或村民委員會積極配合,做好對被執行人的宣傳解釋工作,動員其自行搬遷。”因此,上訴人施桂英認為《準予行政拆遷決定書》和《行政強制拆遷通知》沒有送達上訴人施桂英及原審法院認定上訴人思明區政府在實施強制拆遷行為時,通知了基層單位(街道、居委會)到場,制作了強制拆遷的錄像以及被拆遷財產的清單,并經過公證的做法符合規定的認定是錯誤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納。但是,《廈門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執行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被執行人在行政強制拆遷時應當到場。被搬遷財物由執行機關負責運送到安置房、周轉房或指定的處所,交給被執行人。如被執行人拒絕領取的,執行機關應當書面通知被執行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到指定的地點領取被搬遷的財物,被執行人逾期不領取的,執行機關可以向公證機關辦理提存……”根據該條規定,執行機關應當通知被執行人具體的執行日期,否則,被執行人無法履行到場的義務。因此,思明區政府在強制拆遷時沒有通知被拆遷人即上訴人施桂英及其家人強制拆遷日期,且上訴人思明區政府將搬遷的財物運送至安置房后,領取被搬遷財物的書面通知未實際送達被執行人,程序違法。因此,上訴人思明區政府認為其執行程序合法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納。原審法院以執行程序違法為由判決確認上訴人思明區政府對廈門市湖濱東路78號401室實施行政強制拆除過程程序違法,并無不當,應予維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5.杜甲等訴重慶H公司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案[5]

【爭議焦點】房屋拆遷安置協議簽訂后,被拆遷人已經按照協議履行義務,拆遷人拒不協助辦理房屋產權證的,是否要承擔違約責任?

【裁判要旨】被拆遷人已履行完畢付清房屋差價款的義務,也已實際接收使用房屋,并按相關規定交納了該房屋的大修基金,拆遷人未在約定的期限內為被拆遷人辦理房屋產權證已違約,應支付違約金。

【案情簡介】

原告杜甲。

原告杜乙。

被告重慶H公司。

原告系原綦江縣古南鎮(現古南街道辦事處)上升街片區住戶。因被告開發該片區,原告原有房屋屬拆遷范圍,雙方遂于2003年11月25日簽訂了《房屋拆遷產權調換協議書》,約定原告(即乙方)的被拆遷房屋實行產權調換;乙方座落于上升街92號的建筑面積為69.16m2(其中住宅面積44.16m2、非住宅面積25m2)的磚木結構房屋,住宅按336元/m2折價14837.76元,非住宅按840元/m2折價21000元,被告(即甲方)用住宅面積約88.41m2、非住宅面積37m2的新房予以調換,住宅新房按480元/m2計算,計房款42436.8元,非住宅新房按1500元/m2計算,計房款55500元,最后以房屋面積測繪部門確認的建筑面積進行結算,互補價差;過渡期為兩年,至2005年11月29日止;該片區安置房全部交付使用后90日內,甲方未將房屋產權證交給乙方,甲方應承擔新房房價款5%的違約責任。

2007年5月23日,原、被告就所調換的住宅房結算完并辦理好手續。2008年2月2日該工程辦理了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登記,被告于當月11日通知原告結算并接房,因雙方對非住宅房結算后原告應補金額發生爭議,原告遂拒絕接收非住宅房。此后,原告又強行打開該房裝修使用,同時訴至法院,請求確認其應補給被告的非住宅房差價款;并要求判令被告承擔該房屋漏水不能使用的損失和逾期辦證的違約金。法院經審理后作出了(2010)綦法民初字第3152號民事判決書,確認了原告應補給被告的該房屋差價為5168.10元,并以原告因未付清房屋尾款而不能合法占有該房屋為由,判決駁回了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該判決現已生效,原告于2010年12月22日按該判決向被告付清了該房屋的尾款,并于次日交納了大修基金。審理中,原告稱其已將大修基金的交納憑據交給了被告的工作人員,但工作人員拒絕向其出具收條,被告否認收到過原告交來的已交納大修基金的憑據,同時也承認只在原告結清尾款時,口頭告知過原告應提交辦證所需資料,此后即未再通知原告。另查明,本案所涉房屋所在小區,已有部分房屋辦理了產權證。而原告的房屋產權證至今仍未辦理。按該非住宅新房房價款的5%計算違約金應為2775元。

原告杜甲、杜乙訴稱被告至今未將產權證交給自己,雖經多次催促,但被告仍拒不給其辦理產權證,被告已違約,特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依照合同約定向其支付違約金2775元,并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告H公司辯稱,我司與原告簽訂《房屋拆遷產權調換協議書》屬實,原告現已結清房屋差價款也屬實,但因原告未向我司提交辦理房屋產權證的相關手續,故我司無法為其辦理房屋產權證,我司并未違約,不應當向其支付違約金,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原、被告所簽訂的《房屋拆遷產權調換協議書》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禁止性規定,依法成立有效,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按照協議原告負有支付房屋差價款的義務,被告負有向原告交付驗收合格房屋,和在約定的期限內為原告辦理房屋產權證的義務,現原告已履行完畢付清房屋差價款的義務,也已實際接收使用房屋,并按相關規定交納了該房屋的大修基金,被告即應當為其辦理房屋產權證,原告要求被告立即為其辦理并交付房屋產權證,本院應予以支持;被告未在約定的期限內為原告辦理房屋產權證已違約,其抗辯稱未辦理產權證的原因在于原告未提交相關資料,但被告并未舉證證明其已明確告知原告需提交哪些辦證資料而原告拒不提交,其對自己將承擔逾期辦證違約責任的風險也注意不夠,其抗辯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要求按協議支付2775元違約金,本院應予以支持。

6.新疆創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與吳慶志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上訴案[6]

【爭議焦點】拆遷人將補償安置房另賣他人是否構成違約?應當承擔何種賠償責任?

【裁判要旨】拆遷人將補償安置房屋另賣他人的行為已構成惡意違約,侵害了被拆遷人的生存居住權,應當承擔雙倍賠償責任,并應支付超期過渡費。

【案情簡介】

上訴人(原審被告):新疆創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吳慶志。

2003年5月30日,吳慶志與創天公司簽訂一份《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約定創天公司拆除吳慶志的21間房屋,并采取產權調換就地安置的形式,給吳慶志在堿泉街安置號樓四單元一、二、三層安置各60平方米的住宅房屋三套,各配地下室一間,安置非住宅20平方米;協議簽訂后,吳慶志在5日內將房屋騰空無償交給創天公司拆除;2006年底,拆遷協議涉及的安置樓(即現在的向陽小區7號樓)建成后,創天公司將協議中約定的四單元一、二、三層房屋另賣給他人,沒有安置給

吳慶志。2007年5月17日,雙方簽訂補充協議一份,約定因原拆遷協議約定的住宅樓無法設計地下室,創天公司給吳慶志安置三套65平方米的住宅,其中第三套房屋創天公司按130 650元的價格給吳慶志貨幣補償,其余兩套樓房待回遷安置,同時創天公司針對該房屋給付吳慶志過渡費1 500元。2010年4月29日,雙方再次簽訂補充協議書,約定創天公司對上述2007年5月17日補充協議中兩套房屋中的一套,以280 000元的價格給吳慶志進行貨幣補償,剩余一套65平方米的住宅樓房,另行補償安置,同時創天公司針對該第二套房屋給付吳慶志超期過渡費10 000元。后因創天公司至今未給吳慶志安置第三套房屋,故吳慶志訴至法院,請求如訴。另,庭審中,雙方均認可未安置的第三套房屋的現價為280 000元。另查:創天公司一直按每人每月125元的標準向吳慶志支付超期過渡費。自2009年1月1日至今,創天公司針對第三套房屋未給吳慶志支付超期過渡費,吳慶志家庭人口為4人。

原審法院認為:吳慶志與創天公司簽訂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該拆遷安置協議約定的產權調換的實質,是創天公司以其建造的產權房屋與吳慶志享有所有權的被拆遷房屋進行調換的互易合同,吳慶志以喪失現存房屋的所有權為代價,來取得創天公司提供的特定安置房屋,創天公司則負有將特定安置房屋交付于吳慶志的義務。創天公司在協議涉及的安置樓房建成后,將與吳慶志的被拆遷房屋實行產權調換的安置房屋另行賣給了第三人,該行為不僅是對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違約,更是對被拆遷人財產權利的侵害。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第八條的規定,吳慶志有權要求優先取得補償安置房屋,也有權選擇解除協議并要求創天公司承擔不超過一倍的賠償責任,故吳慶志要求解除補償協議并要求創天公司按房屋現價雙倍賠償(現價為280 000元)的請求成立,本院予以支持。

對于吳慶志的違約金請求,因在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并未約定違約金條款,且《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并不適用于本案情形,故吳慶志的該項請求不能成立。創天公司至今仍未向吳慶志安置第三套房屋,應當承擔向吳慶志支付超期過渡費的責任,但應按四人標準計算,數額為11 500元(每人每月125元×4人×23個月(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1日))。

吳慶志作為被拆遷人,房屋是其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創天公司將補償安置房屋另賣他人的行為已構成惡意違約,侵害了吳慶志作為被拆遷人的生存居住權,該違約行為在法律后果及社會后果上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其應當向吳慶志承擔按房屋現價一倍的賠償責任,并應支付超期過渡費。綜上,判決解除吳慶志與創天公司之間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創天公司雙倍賠償吳慶志560 000元、支付吳慶志超期過渡費11 500元,駁回吳慶志要求創天公司賠償違約金的訴訟請求。

上訴人創天公司不服,上訴稱:原審判決認定我方將安置房屋另售第三人與事實不符。根據我方與被上訴人于2007年5月17日重新簽訂的《補償協議》,安置房屋是因為地質原因未能設計地下室而被上訴人拒絕回遷,在被上訴人明確表示不接受履行后,我方將該房出售不是惡意將房屋另售他人。根據法律規定,雙倍賠償的前提是行為人存在故意的欺詐行為和惡意違約行為。我方未能按約交付帶地下室的房屋是由于設計原因造成協議不能履行。同時雙方重新簽訂了替代履行的協議,原審判決我方雙倍賠償于法無據。對于超期過渡是由于被上訴人一直未能明確是安置方式還是貨幣方式補償造成的,不是我方的原因,故超期過渡費不應由我方承擔。

被上訴人吳慶志答辯稱:我方從未拒絕回遷,是因為上訴人根本未按協議蓋約定面積的房子,房子面積大了,上訴人不愿意安置。上訴人一直不同意給我方安置房屋,造成我方權利受損。

二審法院認為:本案上訴人創天公司與被上訴人吳慶志于2003年5月31日簽訂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合法有效,系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雙方均應按約履行。2007年5月17日,雙方又達成《補充協議》,將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約定的三套房屋中的第三層的房屋變更為貨幣補償,將原第一層、第二層的房屋面積由60m2變更為65m2。該《補充協議》也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雙方亦應嚴格履行。根據該協議,原第一層、第二層的房屋仍應繼續安置。2010年4月24日,雙方又達成《補償協議書(二)》,將2007年5月17日協議約定兩套安置房屋中的一套變更為貨幣補償,剩余一套約定“另行協商安置”。但對該剩余一套房屋雙方最終未能另行協商一致,故雙方仍應按《補充協議》的約定,由創天公司給吳慶志安置一套65m2的住宅。但實際創天公司已將原約定安置的住宅售出,不能按約安置吳慶志的房屋。現創天公司認為系由于吳慶志因房屋無地下室拒絕回遷,明確表示拒絕安置,其才將房屋售與他人,但創天公司未能舉證證明吳慶志明確表示拒絕接受安置房屋,且創天公司亦未能舉證證明其提供了符合約定的安置房屋。故創天公司的行為構成惡意違約,吳慶志向其主張雙倍賠償及超期過渡費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原審法院查明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7.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與李川房屋拆遷安置糾紛上訴案[7]

【爭議焦點】拆遷人被吊銷營業執照,清算人是否應當協助被拆遷人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手續?

【裁判要旨】拆遷人根據協議負有協助被拆遷人辦理拆遷置換房屋權屬登記的合同義務。如果拆遷人被吊銷營業執照,具備公司解散的法定事由進行清算,作為拆遷人的全額出資股東和清算主體,應當繼續承擔協助辦理涉案房屋的權屬登記的義務。

【案情簡介】

上訴人(原審被告)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川。

原審被告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

2000年12月12日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因新建農貿市場的需要與李川簽訂《紡織東路農貿市場拆遷買斷公房產權調換協議書》,約定:一、甲方(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以建工小區7-1-503室,使用面積41平方米,建筑面積63.74平方米,同乙方(李川)被拆除房屋進行產權調換,作定居安置。舊房交甲方拆除并收回舊料,原產權注銷。協議簽訂后,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將李川房屋拆除。李川將房屋差價款繳付給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2003年1月26日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將徐州市泉山區建工小區7-1-503室交付給李川居住使用。至今李川未能辦理房地產權屬登記,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履行給其出具辦理徐州市泉山區建工小區7-1-503室房屋產權的相關權屬證書的義務。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于2009年4月17日被吊銷營業執照。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系該公司股東。

原審法院認為,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并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李川與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簽訂的《紡織東路農貿市場拆遷買斷公房產權調換協議書》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應為李川辦理房地產權屬登記提供協助義務。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已被吊銷營業執照,其出資人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應承擔清算責任,并以清算所得承擔協助義務。遂判決:(一)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協助李川辦理徐州市泉山區建工小區7-1-503室的房地產權屬登記;(二)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對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承擔清算責任協助李川辦理徐州市泉山區建工小區7-1-503室房地產權屬登記。

上訴人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不服上述民事判決,提起上訴稱:1、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上訴人在原審中已提供報案記錄和證人證言兩份證據,能夠證明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已經履行了向李川辦理涉案房屋權屬證書的義務,但由于李川的母親將“房產注銷證明書”拿走,導致至今無法辦理權屬登記,其責任在于李川,原審法院未予認定不當。2、原審判決適用法律不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公司的營業執照被吊銷后,該公司的出資人有義務對公司進行清算,但并沒有規定出資人有代為履行公司其他義務。

被上訴人李川答辯稱:上訴人在一審的時候稱對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與李川的爭議情況不清楚,現又稱被上訴人母親將“房產注銷證明書”拿走,不是事實,被上訴人不能辦理房產證的原因在上訴人。

原審被告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未到庭應訴,亦未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二審法院認為,根據查明的案件事實,李川與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簽訂的《紡織東路農貿市場拆遷買斷公房產權調換協議書》合法有效,協助辦理涉案房屋的權屬登記手續是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應當履行的合同義務,因該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具備公司解散的法定事由而未進行清算,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系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的全額出資股東,為徐州市建達房產綜合開發公司的清算主體,故協助辦理涉案房屋的權屬登記亦是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作為清算主體應盡的義務,原審法院判決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協助李川辦理涉案房屋權屬登記并無不當。上訴人徐州市建筑資產經營公司的上訴請求及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法應予維持。

8.徐州市糧油連鎖中心與趙振弟房屋拆遷合同糾紛上訴案[8]

【爭議焦點】出租房屋被拆遷,出租人是否應向承租人支付房屋附屬物補償款?

【裁判要旨】房屋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簽訂的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真實的意思表示,出租人應當按照協議規定履行支付補償款的義務。

【案情簡介】

上訴人(原審被告)徐州市糧油連鎖中心。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趙振弟。

2009年12月7日,趙振弟與徐州糧油中心簽訂《糧站出租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以下簡稱《搬遷補償協議》),約定趙振弟于2009年12月10日前全部搬出糧店,并約定待趙振弟將完好的房屋和附屬物交給徐州糧油中心后,由徐州糧油中心支付其附屬物搬遷補償款15784元。義安煤礦的糧站房屋拆遷后,徐州糧油中心未向趙振弟支付任何補償費用。趙振弟遂訴至原審法院稱,原告租賃被告徐州糧油中心位于義安煤礦的糧店房屋進行經營,房屋租賃期間遇到房屋拆遷。在原、被告協商的過程中,被告僅僅和原告簽訂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對原告應享有的提前搬遷獎金、臨時安置補助費、搬遷補助費、誤工費未予補償。房屋已經拆遷多日,被告至今未向原告支付任何補償費用。請求判令被告支付提前搬遷獎金3000元,臨時安置補助費800元,搬遷補助費500元,誤工費10000元,房屋附屬物補償款15784元。被告徐州糧油中心辯稱,原告所訴與事實不符,原、被告之間不存在租賃關系,雙方僅存在委托管理關系。義安糧店房屋承租戶中只有超市和飯店的經營者,沒有糧店經營者。原告的訴請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原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徐州糧油中心提供的證據并不能否定原告與其之間簽訂的糧站出租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原、被告之間存在委托管理關系,并不排斥原、被告之間同時存在房屋租賃關系。如果如被告所說,原、被告之間只是委托管理關系,原、被告簽訂的搬遷補償協議中,不應是要求原告搬出,并對原告進行附屬物補償。且被告提供的江蘇天元房地產土地資產評估造價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出具的房屋拆遷估價報告中也有現在經營的糧店、超市、飯店業務,配套有經營糧店、超市、飯店業務的必要設施的記載,從而否定了被告所稱的承租戶中只有超市和飯店的經營者、沒有糧店經營者的說法。因此,對于原告提供的與被告之間簽訂的糧站出租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予以認定,被告應按該協議的約定向原告支付房屋附屬物補償款15784元。該協議約定,原告在2009年12月10日前搬離現糧店地點,被告按房屋內外附屬物的評估結果對原告進行貨幣補償,協議中對原告要求的其他搬遷費用未進行約定,即原告同意在被告只對其房屋附屬物進行補償的情況下進行搬遷,因此對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提前搬遷獎金、臨時安置補助費、搬遷補助費、誤工費的請求不予支持。遂判決:被告徐州市糧油連鎖中心支付原告趙振弟房屋附屬物補償款15784元。

上訴人徐州糧油中心不服上述民事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人徐州糧油中心提供的資產委托管理承包協議、管理費收款憑證等證據雖能證明與被上訴人趙振弟之間存在委托管理關系,并不能當然地否定雙方存在房屋租賃關系,亦不能否定雙方簽訂的糧站出租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因為上訴人徐州糧油中心提供的資產委托管理承包協議“乙方權利和義務”部分第一條規定:被上訴人趙振弟是徐州市糧油連鎖中心授權對房屋進行管理經營的人員。對房屋進行租賃經營,同時有權自主經營。該協議并未禁止被上訴人在從事管理事務的同時進行自身的租賃經營。被上訴人一審中提供工商登記以及稅務登記原件,證明被上訴人在上訴人所有的出租房屋內進行了實際經營活動,且上訴人徐州糧油中心提供的江蘇天元房地產土地資產評估造價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出具的房屋拆遷估價報告中也有現在經營的糧店、超市、飯店業務,配套有經營糧店、超市、飯店業務的必要設施的記載。上訴人徐州糧油中心雖稱拆遷的義安糧店承租戶中只有超市和飯店的經營者、沒有糧店經營者,《搬遷補償協議》約定的也僅是針對超市和飯店附屬物進行拆遷補償,但本案一審、二審期間均未就其主張提供相關拆遷資料等相應證據加以證實,故其抗辯理由不能成立。原審法院對雙方簽訂的糧站出租房屋附屬物搬遷補償協議予以認定,判令徐州糧油中心按照協議約定支付趙振弟房屋附屬物補償款15784元并無不當。

9.竇玉東與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房屋拆遷安置補償合同糾紛上訴案[9]

【爭議焦點】拆遷協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履行完畢,一方是否可以反悔?

【裁判要旨】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當事人所簽訂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亦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系合法有效合同,合同當事人均應嚴格按合同約定履行。

【案情簡介】

上訴人(原審原告)竇玉東。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竇玉東及其妻子孫慶芳生有子女二人,即兒子竇金柱(1981年8月生)、女兒竇艷(1984年8月生)。竇玉東及其妻子孫慶芳的戶口一直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黃山鎮三孔橋村一組,竇金柱的戶口于1997年遷至銅山縣新區,2000年5月遷至南京市白下區,竇艷因到南京就學戶口于1999年遷至南京市玄武區。

2006年4月9日竇玉東與開發區管委會下屬機構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征遷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開發區征遷辦)簽訂房屋拆遷安置協議一份,約定:竇玉東在拆遷范圍內有房屋產權證建筑面積169.56平方米,竇玉東有正式人口4人,應安置人口5人,被拆遷房屋的產權屬于竇玉東,竇玉東安置建筑面積共計185平方米,其中75平方米一套,110平方米一套。協議簽訂后,竇玉東在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黃山鎮三孔橋村的房屋被拆除,竇玉東及其妻子領取了搬家獎金。

2007年11月,開發區征遷辦交付竇玉東房屋兩套,共計190平方米,因超過協議約定的面積,竇玉東對于超出的部分每平方米交付開發區征遷辦800元,上述房屋竇玉東已居住使用。2009年2月5日竇玉東之妻向開發區征遷辦負責人書面提出,應安置包括竇玉東父親竇德計在內5人,根據政策補償給竇玉東185平方米房屋不正確。2009年7月16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黃山鎮三孔橋村村民委員會出具證明,證明拆遷時竇玉東家庭常住人口為5人,即竇玉東及其妻子孫慶芳、兒子竇金柱、女兒竇艷、父親竇德計。竇玉東提供的其父親戶口本載明,竇德計的戶口仍在銅山縣房村鎮。

2010年5月13日,竇玉東以開發區征遷辦、開發區管委會為被告訴至原審法院要求補充安置房屋95平方米。后撤回對開發區征遷辦的起訴。開發區管委會以竇艷、竇金柱、竇德計都不符合安置條件,且安置協議雙方都已履行完畢,請求駁回竇玉東訴訟請求為理由進行答辯。

原審法院認為,竇玉東與開發區管委會下屬機構開發區征遷辦簽訂的房屋拆遷安置協議系雙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且已實際履行完畢。竇玉東若認為該協議有可撤銷的情形,也未在法定期限內申請撤銷,故其要求開發區管委會在協議約定之外另行交付95平方米房屋的訴訟請求,實屬對協議的反悔,不予支持。遂判決:駁回竇玉東對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訴訟請求。

上訴人竇玉東不服上述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稱:一、我的家庭人口是五人,按開發區拆遷政策,每人安置40平方米,我家應安置200平方米,加上院落補償安置40平方米和子女補助安置40平方米,共計280平方米,而被上訴人只安置185平方米。二、上訴人妻子孫慶芳自2009年就開始反映拆遷安置房不夠的問題,不存在時效問題。原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請求二審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支持上訴人的訴訟請求。

被上訴人開發區管委會辯稱:上訴人與被上訴人簽訂的拆遷安置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不違反法律規定,且已2007年全部履行完畢,上訴人的上訴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法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本案當事人所簽訂的合同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亦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系合法有效合同,合同當事人均應嚴格按合同約定履行。上訴人所提供竇艷、竇金柱、竇德計戶口本僅能證實竇艷、竇金柱、竇德計在雙方簽訂拆遷協議時竇艷、竇金柱戶口在南京和竇德計戶口在房村鎮,而非大黃山鎮三孔橋村,不能證明已符合雙方在簽訂拆遷協議時的拆遷安置政策和條件,其要求被上訴人補充安置95平方米房屋也無其他證據加以證實,且雙方簽訂的拆遷安置協議已履行完畢,故上訴人的訴訟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1] 本案例發生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施行前,仍適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案例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7期。

[2] 本案例發生于《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施行前,仍適用《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規定。案例來源:《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第8期。

[3] 案例來源:《中國行政審判案例》第2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4] 案例來源:《中國行政審判案例》第2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5] 案例來源:重慶市綦江縣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書(2011)綦江法民初字第01615號。

[6] 案例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1)烏中民四終字第357號。

[7] 案例來源: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1)徐民終字第158號。

[8] 案例來源: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2011)徐民終字第1035號。

[9] 案例來源: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2011)徐民終字第1223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州市| 金秀| 昌宁县| 昔阳县| 大兴区| 商南县| 兴宁市| 株洲市| 政和县| 晋中市| 咸宁市| 当涂县| 宁夏| 潼南县| 庄河市| 梁河县| 遂川县| 黄骅市| 资中县| 建昌县| 京山县| 青田县| 遵义县| 庄浪县| 抚远县| 德格县| 和林格尔县| 旬邑县| 松原市| 武隆县| 梁平县| 雷波县| 北碚区| 兴业县| 象州县| 托里县| 蒙山县| 安西县| 广南县| 会宁县|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