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立案·管轄·證據·裁判(案例應用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11273字
- 2021-09-09 19:35:35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條文注釋
在《行政處罰法》制定之前,由于缺乏統一的法律規范,行政處罰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一是設定隨意,許多行政機關,甚至一些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隨意設定行政處罰,缺乏制約與規范;二是執法主體混亂,許多行使著行政處罰權的單位和人員實際上并沒有相應權力;三是行政處罰沒有明確的程序規定,缺少必要的監督與制約機制,隨意性很大;四是有些行政處罰完全受經濟利益所驅動,公平與公正難以保障。因此,要保證法律得以貫徹實施,就必須賦予行政機關必要的權力,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破壞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予以相應的制裁,從而使行政管理得以順利進行,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行政處罰法》可以保障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制度、實施制度和保障制度,監督行政機關的處罰行為,使行政機關能通過行使行政處罰權,有效制裁違法行為,保護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并最終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
【行政處罰】
是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律規定,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懲戒行為。行政處罰不同于紀律約束和道德譴責。行政處罰是違法行為人必須接受的否定性法律評價和制裁,它以剝奪違法行為人的自由、財產、行為能力或其他利益為手段,懲罰違法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從而達到懲罰違法行為人、告誡他人的目的,維護社會公共秩序與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第二條【適用范圍】
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適用本法。
條文注釋
行政處罰的設定是立法行為,行政處罰的實施是執法行為。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均適用本法,意味著有關行政處罰的立法行為和執法行為,都要以《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為依據。就行政處罰的設定而言,無論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還是國務院及地方政府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要遵守《行政處罰法》,由此不難看出這部法律作為基本法律的性質。
應用要點
【裁判規范】
《行政處罰法》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其他行政行為的設定和實施不適用《行政處罰法》,也不能以《行政處罰法》作為裁判依據。需要注意是:首先,原告是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其次,被告是作出行政處罰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被授權、被委托的組織,也可能包括改變原處罰決定的復議機關等;最后,被訴行政行為須屬于行政處罰行為的范疇,而非其他類型的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等。
第三條【適用對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并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
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條文注釋
【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
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履行行政法律規范規定的義務,侵犯公共利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危害行政法律規范所確立的管理秩序的行為,也即行政違法。按照《行政處罰法》第三條的規定,存在行政違法是行政機關給予行政相對人行政處罰的前提。如果不存在行政違法事實,就不應有行政處罰,否則,行政處罰本身便是違法的。
【適用條件】
行政處罰應滿足下列條件:(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承擔法律責任。(2)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3)行政處罰只能由行政機關或者被授權、被委托的組織依照法定程序實施。(4)行政機關如果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就是無效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拒絕,人民法院也可以依法予以撤銷。
【處罰法定原則】
是依法行政原則在行政處罰領域的體現,反映了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合法的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并嚴格遵照法定的程序來執法。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處罰依據法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才能給予行政處罰。
(2)處罰主體法定。除下列機關和組織外,其他任何機關、組織和個人,不得行使行政處罰權:①法律、法規、規章規定行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②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③根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可以委托相關組織實施行政處罰。
(3)處罰職權法定。行使行政處罰權的主體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行政處罰權,不得超過法律規定的范圍行使行政處罰權。
(4)處罰程序法定。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時,如果不嚴格遵守法定的程序,如立案、調查取證、審理和聽證、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告知受處罰人訴權等,就會損害相對人的合法權益,這樣作出的行政處罰也是無效的。
案列解讀
案例1.錯誤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的,行政處罰應予撤銷嗎?[1]
2005年7月6日,郭某某駕駛貨車時發生交通事故,將橫穿馬路的廉某撞傷,后廉某經搶救無效死亡。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郭某某應負此事故的全部責任。2008年10月24日,郭某某因交通肇事罪被某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2012年1月12日,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在該市晚報上發布《吊銷機動車駕駛公告》,其中含有郭某某。同年2月2日,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在信息管理系統錄入了郭某某的駕駛證扣留信息。2013年8月22日,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作出《公安交通管理行政處罰決定書》,吊銷郭某某的機動車駕駛證。同年9月6日,郭某某收到該決定書后不服,遂提起訴訟,請求依法撤銷。
本案中,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對郭某某的行政處罰未遵守法定程序。第一,采用公告送達的方式錯誤?!缎姓幜P法》第四十條規定,當事人不在場的,行政機關應當在七日內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將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當事人。而依據《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九十二條的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才能公告送達。但是,某縣交通警察大隊并沒有證據能證明郭某某下落不明或無法直接送達。第二,《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程序規定》第四十九條規定,處以吊銷機動車駕駛證的,應當自違法行為人接受處理或者聽證程序結束之日起七日內作出處罰決定,交通肇事構成犯罪的,應當在人民法院判決后及時作出處罰決定。郭某某于2008年10月24日被判處有期徒刑,此后直至2013年8月22日,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才作出行政處罰,其間隔長達近四年十個月,嚴重違反上述及時辦理的程序規定。
綜上,某縣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對郭某某作出的《公安交通管理行政處罰決定書》送達方式錯誤,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因此,該行政處罰無效,最終法院判決予以撤銷。
案例2.依據原來的證據重新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是否構成程序違法?
2010年12月1日,某市公安局某區分局下屬的派出所接到李某某報警,稱當日晚上,張某某與其發生沖突,并將其嘴部打傷。派出所于當日受理,并分別對張某某、李某某等進行了調查詢問,經鑒定,李某某的傷勢為輕微傷。2011年1月6日,派出所以毆打他人為由對張某某作出罰款二百元的行政處罰決定。李某某不服,認為處罰過輕,故向該市某區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區政府作出了維持原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復議決定。李某某仍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在法院審理過程中,派出所于2011年6月13日依職權作出《撤銷決定書》,撤銷派出所作出的上述處罰決定,后李某某向法院申請撤回起訴,法院于2011年6月13日作出準許撤訴的裁定。
2011年6月23日,某市公安局某區分局告知張某某,擬對其于2010年12月1日23時毆打他人的違法行為作出行政拘留5日、罰款200元的行政處罰,依據為當時某區分局下屬派出所的調查與詢問筆錄等證據。張某某不服,訴至法院,請求撤銷該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行政機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必須全面、客觀、公正地調查,收集有關證據。本案中,某區分局下屬派出所于2011年1月6日以毆打他人為由對張某某作出罰款二百元的行政處罰決定,后于2011年6月13日撤銷了該行政處罰決定,法院也準予撤銷。但是,某區分局于2011年6月23日再次對張某某作出處罰決定時,仍將派出所作出原行政處罰決定時所依據的相關材料作為證據,并未重新啟動行政處罰程序進行相關的調查取證,就作出了新的行政處罰決定,顯然違反了行政處罰程序。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因此,法院依法判決撤銷某區分局的行政處罰決定。
第四條【適用原則】
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條文注釋
【公正原則】
是指行政處罰的設定與實施要公平公正,不能偏私。行政處罰公正有兩層含義:(1)實體公正,即《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在設定行政處罰上,應區分各種違法行為,恰當地規定與違法行為相適應的處罰種類與具體幅度等;在實施行政處罰上,應當遵循法律的基本精神,在法定的范圍與幅度內,恰當地行使自由裁量權,公正地對待被處罰人,做到公平、合理。(2)程序公正,要求在實施行政處罰的過程中,行政處罰主體要給予被處罰人公正的待遇,保障被處罰人程序上所享有的權利,尊重被處罰人的獨立人格與尊嚴,避免行政處罰權行使的武斷專橫。
【公開原則】
即行政處罰的設定與實施要向社會公開。行政處罰公開有兩層含義:(1)凡是要公民遵守的,都要公布,讓公民事先了解,即本條第三款規定的“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應當在全國范圍內予以公布,法律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為準,行政法規以國務院公報為準。國務院部委的規章也應當在全國范圍內予以公布。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應當在其實施的范圍內予以公布。至于公布的形式,法律沒有規定,一般應當在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公布。(2)對違法行為人給予什么行政處罰,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及依據都要公開。重大的行政處罰應當由行政機關負責人集體作出決定。依法須舉行聽證會的,除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應當公開舉行,對群眾公開、對社會公開,要允許旁聽,允許記者采訪報道。
【過罰相當原則】
即違法行為與處罰相適應的原則,指實施的處罰應當與行為人的主觀過錯、違法行為造成的后果相當。具體要求是:對違法事實、性質、情節及社會危害程度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同類行政違法行為,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所適用的法律依據、處罰種類和幅度應當基本相同,行政處罰的種類、輕重程度及減免應與違法行為相適應,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防止出現處罰畸輕畸重、重責輕罰、輕責重罰等現象。這一原則其實也是公正原則的要求。
違反過罰相當原則的直接表現是行政處罰顯失公正。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時,行政處罰行為本身雖然并不違法,但行政處罰的結果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
應用要點
【裁判規范】
依法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一旦生效,其法律效力不僅及于行政相對人,也及于行政機關,甚至及于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因此不能被隨意撤銷。已經生效的行政處罰決定如果被隨意撤銷,很可能會損害行政相對人或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社會秩序的恢復和穩定。所以,要注意綜合考察維持、改判或撤銷行政處罰行為給相對人及其他利害關系人帶來的影響,而非只要行政處罰行為違法便一律予以撤銷,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公平、公正。
案列解讀
案例3.“同責同罰”是否是行政處罰公正原則的內在要求?
劉某與張某是朋友,經常開著各自的貨車從鄰縣運載貨物。某日,劉某與張某相約一起從鄰縣運載貨物。兩車載滿貨物在返回的途中經過鄰縣設立的交通檢查站時,被檢查員陳某檢查出貨車超載。兩人的貨車超載數量相當。張某當即爭辯,與陳某理論,并發生爭執。而劉某則態度較好,主動認錯且表示愿意接受處罰。后檢查員陳某對劉某給予罰款100元的行政處罰,對張某則給予行政拘留15日的行政處罰。
本案中,陳某作出的行政處罰顯失公正,違反了行政處罰公正原則,表現為“同責不同罰”,即兩個以上的違法行為人同時實施了同樣的違法行為,具有同樣的過錯、情節和后果,而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卻對其中的某個人實施明顯過重或者過輕的處罰。劉某與張某兩人的貨車超載數量相當,違反了同樣的法律規范,本應受到同等的行政處罰。但是,檢查員陳某對劉某罰款100元,對張某卻給予行政拘留15日的行政處罰。行政拘留是限制違法者人身自由的一種制裁,而罰款則是強迫違法者交納一定數額的現金,前者顯然比后者要嚴重得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貨運機動車超過核定載質量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超過核定載質量百分之三十或者違反規定載客的,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劉某與張某的超載行為依法應當受到行政處罰,陳某據此對劉某給予罰款100元的行政處罰符合法律規定。但是,《行政處罰法》第十六條規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權只能由公安機關行使。因此,陳某給予張某行政拘留15日的行政處罰,違反法律規定,是違法的行政處罰行為。而且,張某與劉某的違法行為相當,陳某對他們進行行政處罰時,應遵循公正、合理的原則,對他們作出同等的行政處罰,以體現“同責同罰”。
因此,“同責同罰”是行政處罰公正原則的內在要求。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以事實為依據,給予違法者的處罰必須與其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這樣不僅有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有助于維護行政管理秩序、提高行政機關執法威信力,從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
第五條【適用目的】
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條文解讀
【教育與處罰相結合】
行政處罰可以制裁違法行為人,并告誡他人,但單純的處罰并不能讓行為人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法律、法規、規章得以實施的最主要保障,是人們對法的深刻理解和支持。因此,應當把處罰手段與教育手段結合起來,既不能以教代罰,更不能以罰代教,只有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才能真正達到保障法律實施、防止違法和犯罪、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的最終目的。
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處罰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該原則,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對于情節顯著輕微、主動承認錯誤并能及時改正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罰。當然,我們強調說服教育,并不意味著輕視處罰。依法應當處罰的,必須進行處罰;處罰時,輔之以說服;在說服時,以處罰為后盾。
第六條【被處罰者權利】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
條文注釋
【陳述權、申辯權】
陳述權是當事人對事實與理由表達意見的權利。申辯權是當事人對處罰機關認定事實與理由進行辯解與反駁的權利。這些權利是當事人依法享有的,行政機關要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保證當事人陳述權和申辯權的行使,在實施行政處罰之前要明確告知當事人違法的事實、將給予處罰的理由和依據,使當事人有條件和有可能為自己的行為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采納。
【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這是當事人在受到行政處罰之后依法享有的一種救濟權利,用以“對抗已經作出的行政處罰”。行政復議是指行政復議機關經當事人或有關單位提出申請或請求后,對已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進行重新審查的一種行為;行政訴訟是指當事人受到行政處罰之后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或經向原處罰機關的直接上級機關提出行政復議后,對其作出的復議決定仍有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或者變更原行政處罰或復議決定的行為。
對于提出行政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要對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和適當進行審查,對于行政處罰行為明顯不當的,可以變更。對于提起行政訴訟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對行政處罰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并依法作出判決。針對行政處罰行為,法律給予當事人以選擇權,即當事人可以不經過行政復議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經行政復議后,對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提出行政賠償的權利】
行政賠償是指行政機關在執行行政職務時違法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利,國家對受害人給予一定賠償的行為。在行政處罰中,當事人能夠提出行政賠償的前提有三:一是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處罰;二是當事人遭受了損害的事實;三是損害結果與違法行政處罰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當事人可以就行政處罰中遭受的損害依法通過復議、訴訟的途徑提起國家賠償。
應用要點
【管轄法院】
行政訴訟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職權分工。《行政訴訟法》對于行政案件管轄有明確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處罰案件時,應注意審查是否屬于本院管轄范圍。另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對管轄制度作出了修改,已于2014年11月1日通過,并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1.地域管轄
地域管轄是同級人民法院之間的橫向分工。原則上,行政處罰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處罰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即被訴行政處罰行為是哪個行政機關作出的,就由該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受理起訴申請。
但是,這一原則也存在例外情況:一是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實施該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機關即被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以及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二是行政處罰行為涉及不動產的,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如果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對同一案件都有管轄權,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據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但是,依據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則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在先申請行政復議,后提起行政訴訟的情況下,依據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有兩種不同情況:一是復議機關維持了原行政處罰決定,此時由作出原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二是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政處罰決定,則此時復議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也享有管轄。但是,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不再進行區分,而是統一規定,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另外,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還規定,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2.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不同級別法院之間的縱向分工。一般而言,行政處罰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依據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如果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以及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則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是,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修改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擴大了中級人民法院的管轄范圍,這一點尤需注意。
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
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行政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管轄。
另外,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3.移送管轄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再次自行移送。
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進一步明確,上述情況下,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而且,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按照規定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4.指定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立案標準】
依據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人民法院立案受理行政訴訟案件,應當審查是否符合下列條件:(1)原告是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對行政拘留、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不服的,以及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和行政強制執行不服的,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屬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應當受理。
【案由選擇】
行政處罰
【裁判規范】
在行政處罰程序中要始終貫徹允許當事人陳述和申辯的原則,在審判過程中亦是如此。實現程序正義,有利于事實的查明和法律的正確適用,既防止違法行為人逃脫應有的懲罰,又維護其正當的權益。
案列解讀
案例4.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2012年3月12日,司機劉某駕駛微型面包車在北京市海淀區某路段行駛時,該區交通支隊民警認定其在禁行的時間、道路上行駛,對其進行了罰款處罰。劉某不服,遂于當日向海淀區人民政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區人民政府受理劉某的復議申請后,經審查認定,原具體行政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正確,故于2012年4月10日作出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決定。劉某對復議決定仍不服,后于2012年4月12日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六條規定,對行政處罰不服的,當事人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同時,根據《行政復議法》及《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以及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需要說明的是,在對行政處罰不服時,當事人可以在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之間自由選擇,在選擇了行政復議后,如對復議決定不服仍可提起行政訴訟。
本案中,劉某作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相對人,有權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劉某選擇了向區政府提起行政復議這一救濟手段。區政府受理復議申請,并經審查認定后,作出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決定。劉某對此復議決定仍不服,也有權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行政處罰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復議請求權,不應阻撓其申請行政復議。如果阻撓的,行政處罰機關的上級機關或紀律監察部門可依法對行政處罰機關的越權行為予以查處。當事人也可以通過向有關部門申訴、向法院起訴的方式尋求救濟,在遭受物質損失時,可以依法要求行政賠償。
第七條【被處罰者承擔的其他法律責任】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受到行政處罰,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條文注釋
【民事責任】
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違反民事法律規范,侵犯或損害了他人利益而承擔的于己不利的后果。行政處罰是公法上的責任,是行為人對國家承擔的責任;民事責任是私法上的責任,是行為人對另外的公民或者法人、組織承擔的責任。二者的性質不同,所保護的利益也不同,在適用上不能相互取代。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破壞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當依法受到行政處罰;對他人的合法權益構成侵害的行為,要承擔民事責任;既侵犯公共利益、破壞行政管理秩序,又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則要同時承擔行政和民事雙重責任。行政處罰并不意味著免除民事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可以由當事人雙方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愿協商確定,也可由受害方向法院起訴,由法院進行裁判。還可以由受害方請求行政機關確認加害方承擔民事法律責任。需要注意的是,在法院作出判決或者行政機關作出民事處理決定的情況下,受害方仍有免除對方民事法律責任的權利。
【刑事責任】
即公民違反刑事法律規范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處罰與刑罰是兩種性質不同的制裁。行政處罰是對行政違法行為的制裁,一般適用于違法情節和后果較輕或者某些特定性質的違法行為。而刑罰則是對刑事違法行為的制裁,一般適用于違法情節和行為后果較重或者某些特定性質的違法行為。對于一般的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應對當事人給予行政處罰。如果當事人違反行政法律、法規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觸犯了《刑法》,則其行為演變為犯罪,具有刑事違法性,此時應對當事人給予刑罰。需要注意的是,刑罰必須且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機關對違法事實進行調查后,如發現當事人的行為已觸犯《刑法》,不能自行作出刑罰決定,而應當依法將案件移送至司法機關處理。行政處罰不能取代刑事責任。
案列解讀
案例5.行政處罰能否免除民事責任以及取代刑事責任?
王某與張某之間有過節。2010年10月21日上午,王某與其丈夫及其他親屬到張某家門口對張某進行辱罵,街上圍觀的人很多。王某大罵張某生活作風不好,與人通奸,道德敗壞等。張某遭王某辱罵后,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于當晚準備自殺,幸被其丈夫及時發現,經醫院搶救后脫險。
區公安分局認為,王某捏造事實,侮辱他人,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故給予王某治安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王某對此不服,向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區法院行政庭受理了王某的訴訟請求。在此案的審理過程中,張某向同一人民法院提出刑事自訴,要求追究王某的刑事責任。區法院行政庭裁定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由刑事庭先對該刑事自訴案件進行審理。
刑事庭經審理后認為,被告人王某的行為已構成侮辱罪,判決王某拘役3個月,并賠償張某經濟損失384元。王某不服該一審判決,向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市中級人民法院書面審理后,裁定維持一審判決,駁回王某的上訴請求。后區法院行政庭根據刑事二審裁定書,對原行政訴訟案件裁定終止審理。
在行政處罰與民事責任的競合適用上,由于兩種法律責任的性質完全相異,即一個是行政機關給予違法者以行政處罰,另一個是違法者向受害者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在責任的承擔上既不會發生沖突,也不會發生重責吸收輕責的情況。因此,違法者應同時承擔兩種法律責任,不能因已經給予行政處罰而免除其民事責任,也不能因其已經承擔民事責任而免除行政處罰。
同樣的,違法行為觸犯《刑法》構成犯罪的,應當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刑事處罰是對刑事違法行為的制裁,適用于違法情節和行為后果較重或者某些特定性質的違法行為,與行政處罰性質不同,適用條件也不同,不能以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處罰。
本案中,區公安分局雖然已經給予王某治安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但是,這一行政處罰不能取代王某的刑事責任,也不能免除王某的民事責任。被侵害人張某向法院提出刑事自訴,要求追究王某的刑事責任,法院應當受理。經過法院審理,王某的行為被認定已構成侮辱罪,法院應當對王某進行相應的刑事處罰,而不能因王某已經受過行政處罰,而免除其刑事處罰。另外,王某的行為對張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損害,理應承擔由此產生的民事賠償責任,雖然王某已經承擔了一定的刑事責任,但并不能免除其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1] 參見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人民法院(2013)驛行初字第119號行政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