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農村五保供養

行政法規

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2006年1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56號公布 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做好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是指依照本條例規定,在吃、穿、住、醫、葬方面給予村民的生活照顧和物質幫助。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第四條 國家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務。

第五條 國家對在農村五保供養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供養對象

第六條 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村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

第七條 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應當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因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愿的,由村民小組或者其他村民代為提出申請。經村民委員會民主評議,對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在本村范圍內公告;無重大異議的,由村民委員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2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并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2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對批準給予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對不符合條件不予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申請人的家庭狀況和經濟條件進行調查核實;必要時,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可以進行復核。申請人、有關組織或者個人應當配合、接受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第八條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不再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條件的,村民委員會或者敬老院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以下簡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并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準后,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死亡,喪葬事宜辦理完畢后,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核準后,核銷其《農村五保供養證書》。

第三章 供養內容

第九條 農村五保供養包括下列供養內容:

(一)供給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給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料;

(五)辦理喪葬事宜。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應當保障他們依法接受義務教育所需費用。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疾病治療,應當與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相銜接。

第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可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也可以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后公布執行。

國務院民政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制定工作的指導。

第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有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的地方,可以從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中安排資金,用于補助和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將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歸該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所有。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中央財政對財政困難地區的農村五保供養,在資金上給予適當補助。

農村五保供養資金,應當專門用于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第四章 供養形式

第十二條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在當地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也可以在家分散供養。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自行選擇供養形式。

第十三條 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供養服務;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可以由村民委員會提供照料,也可以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有關供養服務。

第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人民政府和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為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設備、管理資金,并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第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健全內部民主管理和服務管理制度。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應當經過必要的培訓。

第十六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開展以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生活條件為目的的農副業生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開展農副業生產給予必要的扶持。

第十七條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保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養。

村民委員會可以委托村民對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照料。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和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負責督促實施。

第十九條 財政部門應當按時足額撥付農村五保供養資金,確保資金到位,并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

審計機關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

第二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申請條件、程序、民主評議情況以及農村五保供養的標準和資金使用情況等,應當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遵守治安、消防、衛生、財務會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向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養服務,并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關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以及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不予批準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或者對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條件的村民批準其享受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

(二)貪污、挪用、截留、私分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

(三)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村民委員會組成人員貪污、挪用、截留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依法予以罷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私分、挪用、截留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予以辭退;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的供養服務不符合要求的,由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有權終止供養服務協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五條《農村五保供養證書》由國務院民政部門規定式樣,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監制。

第二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94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同時廢止。

部門規章及文件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

(2010年10月22日民政部令第37號公布 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提高供養服務能力和水平,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正常生活,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是指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以下簡稱主辦機關)舉辦的,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供養服務的公益性機構。

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依法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

第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管理其舉辦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并接受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業務指導。

第四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實行等級評定,具體評定辦法另行規定。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對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規劃與建設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專項規劃,并組織實施。

第七條 農村人口規模較大、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較多的鄉、民族鄉、鎮,應當建設能夠滿足當地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需要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根據實際需要,可以建設能夠滿足若干鄉、民族鄉、鎮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需要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

第八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應當符合國家有關的建筑設計規范和標準,堅持改建、擴建、新建相結合,充分利用閑置的設施。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規模原則上不少于40張床位。

第九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為每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使用面積不少于6平方米的居住用房。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建有廚房、餐廳、活動室、浴室、衛生間、辦公室等輔助用房。

第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配置基本生活設施,配備必要的膳食制作、醫療保健、文體娛樂、供暖降溫、辦公管理等設備。

有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具備開展農副業生產所必需的場地和設施。

第三章 服務對象

第十一條 對自愿選擇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經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安排,有供養能力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不得拒絕接收。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優先供養生活不能自理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

第十二條 接收患有精神病、傳染病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治療護理能力。

第十三條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委托其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供養服務。協議范本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制定,并報上一級民政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在滿足當地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集中供養需要的基礎上,可以開展社會養老服務。

開展社會養老服務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與服務對象或者其贍養人簽訂協議,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不得因開展社會養老服務降低對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集中供養條件和服務水平。

第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和社會養老服務對象應當遵守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規章制度,愛護公共財物,文明禮貌,團結互助。

第四章 供養內容

第十六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下列服務: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適合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需要的膳食;

(二)提供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三)提供符合居住條件的住房;

(四)提供日常診療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護理照料;

(五)妥善辦理喪葬事宜。

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未滿16周歲或者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依法保證其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保障所需費用。

有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為集中供養的重度殘疾五保供養對象適配基本型輔助器具。

第十七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實際供養水平不得低于當地公布的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準。

第十八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的供養服務,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符合國家的標準規范,尊重少數民族習慣。

第十九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協同駐地鄉鎮衛生院或者其他醫療機構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日常診療服務。

經衛生行政部門許可,有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設立醫務室,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日常診療服務。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協助有關部門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待遇。

第二十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提供親情化服務,組織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活動,豐富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精神生活。

第二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向分散供養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服務,具體服務方式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規定。

第五章 內部管理

第二十二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財務管理、檔案管理、環境衛生、安全保衛等規章制度,并向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公開。

第二十三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實行院長負責制,主辦機關應當定期對院長履行職責的情況進行考核。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根據實際需要科學設定崗位,明確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實行崗位責任制。

第二十四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設立院務管理委員會,實行院務公開。院務管理委員會由主辦機關代表、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代表和工作人員代表組成,其中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代表應當達到1/2以上。

院務管理委員會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全體人員民主選舉產生,履行以下職責:

(一)監督本機構各項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

(二)監督本機構財務收支和管理情況;

(三)監督院長和工作人員的工作;

(四)調解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之間的矛盾糾紛;

(五)組織協調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開展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

(六)其他院務管理職責。

第二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農副業生產,其收入應當用于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可以鼓勵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參加有益身心健康和力所能及的生產活動,并給予適當報酬。

第二十六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和使用的資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需要辦理登記的應當依據有關規定辦理登記手續。

第六章 工作人員

第二十七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根據服務對象的數量和需求,配備工作人員。

有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配備專業社會工作者。

第二十八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負責人由主辦機關聘任,其他工作人員由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聘用。

第二十九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或者其主辦機關應當與工作人員訂立聘用合同或者勞動合同。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或者其主辦機關應當保障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并為其辦理相應的養老、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

第三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考核合格的,準予上崗服務。

第七章 經費保障

第三十一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資金和管理資金應當按照財政預算管理程序申報,經審核后從財政預算中安排。

管理資金是指維持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必需支出的各項費用,主要包括工作人員工資、辦公經費、設備設施購置維護經費和水電燃料費等。

第三十二條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集中供養資金應當按照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集中供養標準,納入縣鄉財政專項保障,并按時撥付到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將集中供養資金全部用于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供養服務,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每年從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數量,用于支持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和維護。

第三十四條 鼓勵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個人向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捐贈,幫助改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生活條件。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五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者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終止供養服務協議;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歧視、虐待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

(二)未盡到管理和服務義務致使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

(三)侵占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財產的;

(四)其他違反規定的行為。

第三十六條 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予以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予以辭退;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私分、挪用、截留農村五保供養款物的;

(二)私分、挪用農副業生產經營收入的;

(三)辱罵、毆打、虐待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

(四)盜竊、侵占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或者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財產的;

(五)其他違反規定的行為。

第三十七條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予以批評教育;情節嚴重的,停止集中供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的規定,擾亂正常生活秩序的;

(二)打架、斗毆,造成他人身體傷害的;

(三)損毀、盜竊、侵占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或者其他農村五保供養對象財產的;

(四)其他違反規定的行為。

第九章 附則

第三十八條 鼓勵其他社會福利機構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供養服務,相關管理和服務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辦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3月18日民政部發布的《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民政部關于公布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的公告

(2006年12月25日 民政部公告第77號)

新修訂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經國務院頒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規定,“農村五保供養標準不得低于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農村五保供養待遇的申請條件、程序、民主評議情況以及農村五保供養的標準和資金使用情況等,應當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條例》施行以來,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結合實際,制定公布了新的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其余3個省正在制定方案。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條例》,督促各地按照公布的標準為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養服務,切實保障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的合法權益,現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整前后的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向社會公布。各縣(市、區)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的詳情可登陸民政部網站查詢(網址為:www.mca.gov.cn)。

特此公告。

附件1: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村五保供養標準

說明:本表統計的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截至日期為2006年11月30日,除特別注明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農村五保供養標準均為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內各縣(市、區)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的平均數。

附件2:全國各縣(市、區)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龙川县| 玉山县| 阿坝| 永安市| 宁河县| 全椒县| 兰考县| 沙洋县| 岗巴县| 绥德县| 新河县| 龙井市| 荃湾区| 封开县| 佛教| 磴口县| 平乐县| 封开县| 芷江| 江安县| 霍林郭勒市| 宣武区| 柘城县| 遂溪县| 通辽市| 莱芜市| 澎湖县| 苍溪县| 乐都县| 黎城县| 商都县| 胶南市| 平凉市| 新巴尔虎右旗| 宝坻区| 中方县| 西安市| 咸阳市| 杭州市|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