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行政法規及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條例

(1995年11月22日國務院令第186號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以下簡稱預算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的派出機關,根據本級政府授權進行預算管理活動,但是不作為一級預算。

第三條 預算法第四條第一款所稱“中央各部門”,是指與財政部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所稱“直屬單位”,是指與財政部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企業和事業單位。

第四條 預算法第五條第三款所稱“本級各部門”,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地方國家機關、政黨組織和社會團體;所稱“直屬單位”,是指與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系的企業和事業單位。

第五條 各部門預算由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組成。本部門機關經費預算,應當納入本部門預算。

第六條 預算法第八條所稱“中央和地方分稅制”,是指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確定中央與地方財政支出范圍,并按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預算收入的財政管理體制。

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辦法,按照國務院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應當根據中央和地方分稅制的原則和上級政府的有關規定,確定本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財政管理體制。

第八條 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以人民幣元為計算單位。預算收支以外國貨幣收納和支付的,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基準匯價折算。

第二章 預算收支范圍

第九條 預算法第十九條第二款所稱“依照規定應當上繳的國有資產收益”,是指各部門和各單位占有、使用和依法處分境內外國有資產產生的收益,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上繳預算的部分。

預算法第十九條第二款所稱“專項收入”,是指根據特定需要由國務院批準或者經國務院授權由財政部批準,設置、征集和納入預算管理、有專項用途的收入。

第十條 預算法第十九條第三款所稱“經濟建設支出”,包括用于經濟建設的基本建設投資支出,支持企業的挖潛改造支出,撥付的企業流動資金支出,撥付的生產性貸款貼息支出,專項建設基金支出,支持農業生產支出以及其他經濟建設支出。

預算法第十九條第三款所稱“事業發展支出”,是指用于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工業、交通、商業、農業、林業、環境保護、水利、氣象等方面事業的支出,具體包括公益性基本建設支出、設備購置支出、人員費用支出、業務費用支出以及其他事業發展支出。

第十一條 預算法第二十條第一款所稱“中央預算收入”,是指按照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納入中央預算、地方不參與分享的收入,包括中央本級收入和地方按照規定向中央上解的收入。

預算法第二十條第一款所稱“地方預算收入”,是指按照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納入地方預算、中央不參與分享的收入,包括地方本級收入和中央按照規定返還或者補助地方的收入。

預算法第二十條第一款所稱“中央和地方預算共享收入”,是指按照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中央預算和地方預算對同一稅種的收入,按照一定劃分標準或者比例分享的收入。

第十二條 預算法第二十條第二款所稱“中央預算支出”,是指按照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由中央財政承擔并列入中央預算的支出,包括中央本級支出和中央返還或者補助地方的支出。

預算法第二十條第二款所稱“地方預算支出”,是指按照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由地方財政承擔并列入地方預算的支出,包括地方本級支出和地方按照規定上解中央的支出。

第十三條 地方各級預算上下級之間有關收入和支出項目的劃分以及上解、返還或者補助的具體辦法,由上級地方政府確定,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十四條 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專用基金應當實行預算管理;尚未納入預算管理的,應當逐步納入預算管理。

第三章 預算編制

第十五條 預算法第二十四條所稱“預算草案”,是指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編制的未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預算收支計劃。

第十六條 各級政府編制年度預算草案的依據:

(一)法律、法規;

(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財政中長期計劃以及有關的財政經濟政策;

(三)本級政府的預算管理職權和財政管理體制確定的預算收支范圍;

(四)上一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預算收支變化因素;

(五)上級政府對編制本年度預算草案的指示和要求。

第十七條 各部門、各單位編制年度預算草案的依據:

(一)法律、法規;

(二)本級政府的指示和要求以及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的部署;

(三)本部門、本單位的職責、任務和事業發展計劃;

(四)本部門、本單位的定員定額標準;

(五)本部門、本單位上一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本年度預算收支變化因素。

第十八條 中央預算的編制內容:

(一)本級預算收入和支出;

(二)上一年度結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三)返還或者補助地方的支出;

(四)地方上解的收入。

中央財政本年度舉借的國內外債務和還本付息數額應當在本級預算中單獨列示。

第十九條 地方各級政府預算的編制內容:

(一)本級預算收入和支出;

(二)上一年度結余用于本年度安排的支出;

(三)上級返還或者補助的收入;

(四)返還或者補助下級的支出;

(五)上解上級的支出;

(六)下級上解的收入。

第二十條 各級政府預算按照復式預算編制,分為政府公共預算、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和其他預算。

復式預算的編制辦法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另行規定。

第二十一條 各級政府預算中,預備費設置的比例由本級政府在預算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的幅度內確定。

第二十二條 預算法第三十三條所稱“預算周轉金”,是指各級政府為調劑預算年度內季節性收支差額,保證及時用款而設置的周轉資金。各級政府預算周轉金從本級政府預算的結余中設置和補充,其額度應當逐步達到本級政府預算支出總額的4%。

第二十三條 各級政府預算的上年度專項結余,應當用于上年度結轉項目的支出;上年度凈結余,應當用于補充預算周轉金和下年度需要安排的預算支出。

第二十四條 國務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向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和中央各部門下達編制下一年度預算草案的指示,提出編制預算草案的原則和要求。

財政部根據國務院編制下一年度預算草案的指示,部署編制預算草案的具體事項,規定預算收支科目、報表格式、編報方法,并安排財政收支計劃。

第二十五條 中央各部門應當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和財政部的部署,結合本部門的具體情況,提出編制本部門預算草案的要求,具體布置所屬各單位編制預算草案。

中央各部門負責本部門所屬各單位預算草案的審核,并匯總編制本部門的預算草案,于每年12月10日前報財政部審核。

第二十六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根據國務院的指示和財政部的部署,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提出本行政區域編制預算草案的要求。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審核本級各部門的預算草案,編制本級政府預算草案,匯編本級總預算草案,經本級政府審定后,按照規定期限報上一級政府。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財政部門匯總的本級總預算草案,應當于下一年1月10日前報財政部。

第二十八條 財政部審核中央各部門的預算草案,編制中央預算草案;匯總地方預算草案,匯編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財政部門審核本級各部門的預算草案時,發現不符合編制預算要求的,應當予以糾正;匯編本級總預算時,發現下級政府預算草案不符合國務院和本級政府編制預算要求的,應當及時向本級政府報告,由本級政府予以糾正。

第三十條 中央預算草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為當年中央預算。財政部應當自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中央預算之日起30日內,批復中央各部門預算。中央各部門應當自財政部批復本部門預算之日起15日內,批復所屬各單位預算。

第三十一條 地方各級政府預算草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后,為當年本級政府預算。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當自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本級政府預算之日起30日內,批復本級各部門預算。地方各部門應當自本級財政部門批復本部門預算之日起15日內,批復所屬各單位預算。

第三十二條 依照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規定批復的預算,為當年部門預算、單位預算。

第四章 預算執行

第三十三條 政府財政部門負責預算執行的具體工作,主要任務是:

(一)研究落實財政稅收政策的措施,支持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制定組織預算收入和管理預算支出的制度和辦法;

(三)督促各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各預算繳款單位完成預算收入任務;

(四)根據年度支出預算和季度用款計劃,合理調度、撥付預算資金,監督檢查各部門、各單位管好用好預算資金,節減開支,提高效率;

(五)指導和監督各部門、各單位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和會計核算體系,按照規定使用預算資金;

(六)編報、匯總分期的預算收支執行數字,分析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定期向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政府財政部門報告預算執行情況,并提出增收節支的建議;

(七)協調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國庫和其他有關部門的業務工作。

第三十四條 預算法第四十四條所稱“上一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是指上一年度同期預算安排用于各部門、各單位正常運轉的人員經費、業務經費等必需的支出數額。

第三十五條 各級財政、稅務、海關等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必須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積極組織預算收入,按照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及時將預算收入繳入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未經財政部批準,不得將預算收入存入在國庫外設立的過渡性賬戶。

各項預算收入的減征、免征或者緩征,必須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辦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減征、免征、緩征應征的預算收入。

第三十六條 一切有預算收入上繳任務的部門和單位,必須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的有關規定,將應當上繳的預算收入,按照規定的預算級次、預算科目、繳庫方式和期限繳入國庫,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

第三十七條 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預算撥款的管理,并遵循下列原則:

(一)按照預算撥款,即按照批準的年度預算和用款計劃撥款,不得辦理無預算、無用款計劃、超預算、超計劃的撥款,不得擅自改變支出用途;

(二)按照規定的預算級次和程序撥款,即根據用款單位的申請,按照用款單位的預算級次和審定的用款計劃,按期核撥,不得越級辦理預算撥款;

(三)按照進度撥款,即根據各用款單位的實際用款進度和國庫庫款情況撥付資金。

第三十八條 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應當加強對預算支出的管理,嚴格執行預算和財政制度,不得擅自擴大支出范圍、提高開支標準;嚴格按照預算規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資金;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和會計核算體系,按照標準考核、監督,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九條 財政部負責制定與預算執行有關的財務會計制度。各部門、各單位應當按照政府財政部門的要求,加強對預算收入和預算支出的管理核算。

第四十條 國庫是辦理預算收入的收納、劃分、留解和庫款支撥的專門機構。國庫分為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

中央國庫業務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理。未設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地區,由中國人民銀行商財政部后,委托有關銀行辦理。

地方國庫業務由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經理。未設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地區,由上級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商有關的地方政府財政部門后,委托有關銀行辦理。

具備條件的鄉、民族鄉、鎮,應當設立國庫。具體條件和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財政部門確定。

第四十一條 中央國庫業務應當接受財政部的指導和監督,對中央財政負責。

地方國庫業務應當接受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的指導和監督,對地方財政負責。

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地方國庫業務規程應當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備案。

第四十二條 各級國庫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的有關規定,加強對國庫業務的管理,及時準確地辦理預算收入的收納、劃分、留解和預算支出的撥付。

各級國庫和有關銀行必須遵守國家有關預算收入繳庫的規定,不得延解、占壓應當繳入國庫的預算收入和國庫庫款。

第四十三條 各級國庫必須憑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簽發的撥款憑證于當日辦理庫款撥付,并將款項及時轉入用款單位的存款賬戶。

各級國庫和有關銀行不得占壓財政部門撥付的預算資金。

第四十四條 預算法第四十八條第四款所稱“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國庫的庫款”,是指部門、單位和個人未經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同意,調撥、周轉、凍結、扣撥、退付已入國庫的庫款。

第四十五條 中央預算收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共享收入退庫的辦法,由財政部制定。地方預算收入退庫的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財政部門制定。

各級預算收入退庫的審批權屬于本級政府財政部門。中央預算收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共享收入的退庫,由財政部或者財政部授權的機構批準。地方預算收入的退庫,由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批準。具體退庫程序按照財政部的有關規定辦理。

辦理預算收入退庫,應當直接退給申請單位或者申請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挪用退庫款項。

第四十六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本級國庫的管理和監督,各級政府財政部門負責協調本級預算收入征收部門與國庫的業務工作。

第四十七條 各級政府依據法定權限作出的決定和規定的行政措施,凡涉及財政減收增支的,應當在預算批準前提出并在預算中作出相應安排。在預算執行中一般不制定新的減收增支政策和措施;確需制定的,應當采取相應的增收節支措施。

第四十八條 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規章,凡涉及減免應繳預算收入,設立和改變收費項目,罰沒財物處理,企業成本、費用開支標準和范圍,國有資產處置、收益分配,會計核算以及行政事業經費開支標準的,必須符合國家統一的規定。

第四十九條 地方政府依據法定權限制定的規章和規定的行政措施,不得涉及減免中央預算收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共享收入,不得影響中央預算收入、中央和地方預算共享收入的征收;違反規定的,有關預算收入征收部門有權拒絕執行,并應當向上級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財政部報告。

第五十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預算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財政部門有關預算執行情況的匯報,研究解決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問題。

第五十一條 政府財政部門有權對本級各部門及其所屬各單位的預算執行進行監督檢查,對各部門預算收支的情況和效果進行考核。

政府財政部門有權對本級各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征收預算收入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擅自減征、免征、緩征及退還預算收入的,責令改正。

第五十二條 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每月向本級政府報告預算執行情況,具體報告內容和方式由本級政府規定。

第五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財政部門應當按照下列期限和方式向財政部報告本行政區域預算執行情況:

(一)預算收支旬報,按照財政部規定的內容編制,于每旬終了后3日內報送財政部;

(二)預算收支月報,按照財政部規定的內容編制,于每月終了后5日內報送財政部;

(三)每月預算收支執行情況文字說明材料,于每月終了后10日內報送財政部;每季預算收支執行情況的全面分析材料于季度終了后15日內報送財政部;

(四)年報即年度決算的編報事項,依照預算法和本條例的有關規定執行。

設區的市、自治州政府和縣級政府的財政部門和鄉、民族鄉、鎮政府向上一級政府財政部門編報預算收支執行情況的內容和報送期限,由上一級政府財政部門規定。

第五十四條 各級財政、稅務、海關等預算收入征收部門應當每月按照財政部門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向財政部門和上級主管部門報送有關預算收入計劃執行情況,并附說明材料。

第五十五條 中央國庫與地方國庫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財政部門編報預算收入入庫、解庫及庫款撥付情況的日報、旬報、月報和年報。

第五十六條 政府財政部門、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和國庫應當建立健全相互之間的預算收入對賬制度,在預算執行中按月、按年核對預算收入的收納及庫款撥付情況,保證預算收入的征收入庫和庫存金額準確無誤。

第五十七條 各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對所屬各單位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十八條 各部門應當按照本級政府財政部門規定的期限,向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報送本部門有關預算收支、企業繳款完成情況等報表和文字說明材料。

第五十九條 政府財政部門對要求追加預算支出、減少預算收入的事項應當嚴格審核;對需要動用預備費的,必須經本級政府批準。

第五章 預算調整

第六十條 預算調整方案由政府財政部門負責具體編制。預算調整方案應當列明調整的原因、項目、數額、措施及有關說明,經本級政府審定后,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準。

第六十一條 接受上級返還或者補助的地方政府,應當按照上級政府規定的用途使用款項,不得擅自改變用途。

政府有關部門以本級預算安排的資金撥付給下級政府有關部門的專款,必須經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同意并辦理預算劃轉手續。

第六十二條 各部門、各單位的預算支出,必須按照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批復的預算科目和數額執行,不得挪用;確需作出調整的,必須經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同意。

第六十三條 年度預算確定后,企業、事業單位改變隸屬關系,引起預算級次和關系變化的,應當在改變財務關系的同時,相應辦理預算劃轉。

第六章 決算

第六十四條 預算法第五十九條所稱“決算草案”,是指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編制的未經法定程序審查和批準的預算收支的年度執行結果。

第六十五條 財政部應當在每年第四季度部署編制決算草案的原則、要求、方法和報送期限,制發中央各部門決算、地方決算及其他有關決算的報表格式。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根據財政部的部署,部署編制本級政府各部門和下級政府決算草案的原則、要求、方法和報送期限,制發本級政府各部門決算、下級政府決算及其他有關決算的報表格式。

第六十六條 地方政府財政部門根據上級政府財政部門的部署,制定本行政區域決算草案和本級各部門決算草案的具體編制辦法。

各部門根據本級政府財政部門的部署,制定所屬各單位決算草案的具體編制辦法。

第六十七條 政府財政部門、各部門、各單位在每一預算年度終了時,應當清理核實全年預算收入、支出數字和往來款項,做好決算數字的對賬工作。不得把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轉為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下年度的收入和支出列為本年度的收入和支出;不得把預算內收入和支出轉為預算之外,不得隨意把預算外收入和支出轉為預算之內。

決算各項數字應當以經核實的基層單位匯總的會計數字為準,不得以估計數字替代,不得弄虛作假。

第六十八條 各單位應當按照主管部門的布置,認真編制本單位決算草案,在規定期限內上報。

各部門在審核匯總所屬各單位決算草案基礎上,連同本部門自身的決算收入和支出數字,匯編成本部門決算草案并附決算草案詳細說明,經部門行政領導簽章后,在規定期限內報本級政府財政部門審核。

第六十九條 各級預算收入征收部門應當按照財政部門的要求,及時編報收入年報及有關資料。

第七十條 財政部應當根據中央各部門決算草案匯總編制中央決算草案,報國務院審定后,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準。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根據本級各部門決算草案匯總編制本級決算草案,報本級政府審定后,由本級政府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和批準。

鄉、民族鄉、鎮政府根據財政部門提供的年度預算收入和支出的執行結果,編制本級決算草案,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審查和批準。

第七十一條 對于年度預算執行中上下級財政之間按照規定需要清算的事項,應當在決算時辦理結算。

第七十二條 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決算草案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應當自批準之日起20日內向本級各部門批復決算。各部門應當自本級政府財政部門批復本部門決算之日起15日內向所屬各單位批復決算。

第七十三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應當自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本級政府決算之日起30日內,將本級政府決算及下一級政府上報備案的決算匯總,報上一級政府備案。

第七章 監督

第七十四條 縣級以上各級政府應當接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的監督,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接受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對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的監督;按照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的要求,報告預算執行情況;認真研究處理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者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有關改進預算管理的建議、批評和意見,并及時答復。

第七十五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下級政府預算執行的監督,對下級政府在預算執行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行為,依法予以制止和糾正;對本級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下級政府應當接受上級政府對預算執行的監督;根據上級政府的要求,及時提供資料,如實反映情況,不得隱瞞、虛報;嚴格執行上級政府作出的有關決定,并將執行結果及時上報。

第七十六條 各部門及其所屬各單位應當接受本級財政部門有關預算的監督檢查;按照本級財政部門的要求,如實提供有關預算資料;執行本級財政部門提出的檢查意見。

第七十七條 各級審計機關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對本級各部門和下級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進行審計監督。

第八章 附則

第七十八條 預算法第七十四條所稱“擅自動用國庫庫款或者擅自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國庫的庫款”,是指:

(一)預算收入征收部門不經政府財政部門或者政府財政部門授權的機構同意退庫的;

(二)預算收入征收部門將所收稅款和其他預算收入存入在國庫之外設立的過渡性賬戶、經費賬戶和其他賬戶的;

(三)經理國庫業務的銀行未經有關政府財政部門同意,動用國庫庫款或者辦理退庫的;

(四)經理國庫業務的銀行違反規定將國庫庫款挪作他用的;

(五)不及時收納、留解預算收入,或者延解、占壓國庫庫款的;

(六)不及時將預算撥款劃入用款單位賬戶,占壓政府財政部門撥付的預算資金的。

第七十九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

(1985年7月27日國務院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統一組織國家財政收支,健全國家金庫制度,特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國家金庫(以下簡稱國庫)負責辦理國家預算資金的收入和支出。在執行任務中,必須認真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和財經制度,發揮國庫的促進和監督作用。

第三條 中國人民銀行具體經理國庫。組織管理國庫工作是人民銀行的一項重要職責。

第四條 各級國庫庫款的支配權,按照國家財政體制的規定,分別屬于同級財政機關。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同級國庫的領導,監督所屬部門、單位、不得超越國家規定的范圍動用國庫庫款。

第二章 國庫的組織機構

第六條 國庫機構按照國家財政管理體制設立,原則上一級財政設立一級國庫。中央設立總庫;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庫;省轄市、自治州設立中心支庫;縣和相當于縣的市、區設立支庫。支庫以下經收處的業務,由專業銀行的基層機構代理。

第七條 各級國庫的主任,由各該級人民銀行行長兼任,副主任由主管國庫工作的副行長兼任。不設人民銀行機構的地方,國庫業務由人民銀行委托當地專業銀行辦理,工作上受上級國庫領導,受委托的專業銀行行長兼國庫主任。

第八條 國庫業務工作實行垂直領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庫及其所屬各級支庫,既是中央國庫的分支機構,也是地方國庫。

第九條 各級國庫應當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辦理國庫業務。機構設置按照本條例第六條規定,四級國庫分別為司、處、科、股。人員應當穩定,編制單列。業務量不大的縣支庫,可不設專門機構,但要有專人辦理國庫業務。

第三章 國庫的職責權限

第十條 國庫的基本職責如下:

(一)辦理國家預算收入的收納、劃分和留解。

(二)辦理國家預算支出的撥付。

(三)向上級國庫和同級財政機關反映預算收支執行情況。

(四)協助財政、稅務機關督促企業和其他有經濟收入的單位及時向國家繳納應繳款項,對于屢催不繳的,應依照稅法協助扣收入庫。

(五)組織管理和檢查指導下級國庫的工作。

(六)辦理國家交辦的同國庫有關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條 國庫的主要權限如下:

(一)督促檢查各經收處和收入機關所收之款是否按規定全部繳入國庫,發現違法不繳的,應及時查究處理。

(二)對擅自變更各級財政之間收入劃分范圍、分成留解比例,以及隨意調整庫款賬戶之間存款余額的,國庫有權拒絕執行。

(三)對不符合國家規定要求辦理退庫的,國庫有權拒絕辦理。

(四)監督財政存款的開戶和財政庫款的支撥。

(五)任何單位和個人強令國庫辦理違反國家規定的事項,國庫有權拒絕執行,并及時向上級報告。

(六)對不符合規定的憑證,國庫有權拒絕受理。

第十二條 各級國庫應加強會計核算工作,嚴密核算手續,健全賬簿報表,保證各項預算收支數字完整、準確。

第十三條 國庫工作人員要忠于職守,熱愛本職工作,嚴格保守國家機密。對堅持執行國家方針、政策和財經制度,敢于同違反財經紀律行為作斗爭的,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對打擊報復國庫人員的,要嚴肅處理。

第四章 庫款的收納與退付

第十四條 國家的一切預算收入,應按照規定全部繳入國庫,任何單位不得截留、坐支或自行保管。

第十五條 國家各項預算收入,分別由各級財政機關、稅務機關和海關負責管理,并監督繳入國庫。繳庫方式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另行規定。

第十六條 國庫收納庫款以人民幣為限。以金銀、外幣等繳款,應當向當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后繳納。

經濟特區繳納庫款的辦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和外籍人員繳納庫款的辦法,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另行規定。

第十七條 預算收入的退付,必須在國家統一規定的退庫范圍內辦理。必須從收入中退庫的,應嚴格按照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從各該級預算收入的有關項目中退付。

第五章 庫款的支撥

第十八條 國家的一切預算支出,一律憑各級財政機關的撥款憑證,經國庫統一辦理撥付。

第十九條 中央預算支出,采取實撥資金和限額管理兩種方式。中央級行政事業經費,實行限額管理。地方預算支出,采用實撥資金的方式;如果采用限額管理,財政應隨限額撥足資金,不由銀行墊款。

第二十條 各級國庫庫款的支撥,必須在同級財政存款余額內支付。只辦理轉賬,不支付現金。

第六章 附則

第二十一條 本條例實施細則,由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共同制定。

第二十二條 專業銀行代辦國庫業務的具體辦法,由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50年3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的《中央金庫條例》同時廢止。

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實施辦法

(1997年1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35號發布 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實施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分離,加強對罰款收繳活動的監督,保證罰款及時上繳國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罰款的收取、繳納及相關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但是,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除外。

第四條 罰款必須全部上繳國庫,任何行政機關、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變相私分。

行政機關執法所需經費的撥付,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五條 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有代理收付款項業務的商業銀行、信用合作社(以下簡稱代收機構),可以開辦代收罰款的業務。

具體代收機構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組織本級財政部門、中國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和依法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共同研究,統一確定。海關、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依法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作出罰款決定的,具體代收機構由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確定。依法具有行政處罰權的國務院有關部門作出罰款決定的,具體代收機構由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確定。

代收機構應當具備足夠的代收網點,以方便當事人繳納罰款。

第六條 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本辦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同代收機構簽訂代收罰款協議。

代收罰款協議應當包括下列事項:

(一)行政機關、代收機構名稱;

(二)具體代收網點;

(三)代收機構上繳罰款的預算科目、預算級次;

(四)代收機構告知行政機關代收罰款情況的方式、期限;

(五)需要明確的其他事項。

自代收罰款協議簽訂之日起15日內,行政機關應當將代收罰款協議報上一級行政機關和同級財政部門備案;代收機構應當將代收罰款協議報中國人民銀行或者其當地分支機構備案。

第七條 行政機關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應當載明代收機構的名稱、地址和當事人應當繳納罰款的數額、期限等,并明確對當事人逾期繳納罰款是否加處罰款。

當事人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決定書確定的罰款數額、期限,到指定的代收機構繳納罰款。

第八條 代收機構代收罰款,應當向當事人出具罰款收據。

罰款收據的格式和印制,由財政部規定。

第九條 當事人逾期繳納罰款,行政處罰決定書明確需要加處罰款的,代收機構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決定書加收罰款。

當事人對加收罰款有異議的,應當先繳納罰款和加收的罰款,再依法向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第十條 代收機構應當按照代收罰款協議規定的方式、期限,將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繳納罰款的數額、時間等情況書面告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

第十一條 代收機構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法和國家有關規定,將代收的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第十二條 國庫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金庫條例》的規定,定期同財政部門和行政機關對賬,以保證收受的罰款和上繳國庫的罰款數額一致。

第十三條 代收機構應當在代收網點、營業時間、服務設施、繳款手續等方面為當事人繳納罰款提供方便。

第十四條 財政部門應當向代收機構支付手續費,具體標準由財政部制定。

第十五條 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和依法受委托的組織依法作出的罰款決定與罰款收繳,適用本辦法。

第十六條 本辦法由財政部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實施。

第十七條 本辦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

(2004年11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27號公布 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第一條 為了糾正財政違法行為,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及審計機關在各自職權范圍內,依法對財政違法行為作出處理、處罰決定。

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的派出機構,應當在規定職權范圍內,依法對財政違法行為作出處理、處罰決定;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應當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對財政違法行為作出處理、處罰決定。

根據需要,國務院可以依法調整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統稱財政部門)、審計機關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統稱審計機關)的職權范圍。

有財政違法行為的單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以及有財政違法行為的個人,屬于國家公務員的,由監察機關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統稱監察機關)或者任免機關依照人事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條 財政收入執收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國家財政收入管理規定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補收應當收取的財政收入,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一)違反規定設立財政收入項目;

(二)違反規定擅自改變財政收入項目的范圍、標準、對象和期限;

(三)對已明令取消、暫停執行或者降低標準的財政收入項目,仍然依照原定項目、標準征收或者變換名稱征收;

(四)緩收、不收財政收入;

(五)擅自將預算收入轉為預算外收入;

(六)其他違反國家財政收入管理規定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條 財政收入執收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國家財政收入上繳規定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收繳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隱瞞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

(二)滯留、截留、挪用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

(三)坐支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

(四)不依照規定的財政收入預算級次、預算科目入庫;

(五)違反規定退付國庫庫款或者財政專戶資金;

(六)其他違反國家財政收入上繳規定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條 財政部門、國庫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國家有關上解、下撥財政資金規定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延解、占壓應當上解的財政收入;

(二)不依照預算或者用款計劃核撥財政資金;

(三)違反規定收納、劃分、留解、退付國庫庫款或者財政專戶資金;

(四)將應當納入國庫核算的財政收入放在財政專戶核算;

(五)擅自動用國庫庫款或者財政專戶資金;

(六)其他違反國家有關上解、下撥財政資金規定的行為。

第六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規定使用、騙取財政資金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有關財政資金,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財政資金;

(二)截留、挪用財政資金;

(三)滯留應當下撥的財政資金;

(四)違反規定擴大開支范圍,提高開支標準;

(五)其他違反規定使用、騙取財政資金的行為。

第七條 財政預決算的編制部門和預算執行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違反國家有關預算管理規定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調整有關預算科目和預算級次。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職處分:

(一)虛增、虛減財政收入或者財政支出;

(二)違反規定編制、批復預算或者決算;

(三)違反規定調整預算;

(四)違反規定調整預算級次或者預算收支種類;

(五)違反規定動用預算預備費或者挪用預算周轉金;

(六)違反國家關于轉移支付管理規定的行為;

(七)其他違反國家有關預算管理規定的行為。

第八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國有資產管理的規定,擅自占有、使用、處置國有資產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國有資產。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九條 單位和個人有下列違反國家有關投資建設項目規定的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騙取的國家建設資金,沒收違法所得,核減或者停止撥付工程投資。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于國家公務員的,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截留、挪用國家建設資金;

(二)以虛報、冒領、關聯交易等手段騙取國家建設資金;

(三)違反規定超概算投資;

(四)虛列投資完成額;

(五)其他違反國家投資建設項目有關規定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處理、處罰。

第十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及國家有關規定,擅自提供擔保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造成損失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造成重大損失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十一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國家有關賬戶管理規定,擅自在金融機構開立、使用賬戶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有關財政資金,沒收違法所得,依法撤銷擅自開立的賬戶。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

第十二條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被挪用、騙取的有關資金,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給予警告或者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降級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二)滯留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三)截留、挪用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四)其他違反規定使用、騙取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行為。

第十三條 企業和個人有下列不繳或者少繳財政收入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收繳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不繳或者少繳財政收入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隱瞞應當上繳的財政收入;

(二)截留代收的財政收入;

(三)其他不繳或者少繳財政收入的行為。

屬于稅收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有關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處罰。

第十四條 企業和個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違反規定使用、騙取的有關資金,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并處被騙取有關資金10%以上50%以下的罰款或者被違規使用有關資金10%以上30%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財政資金以及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二)挪用財政資金以及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三)從無償使用的財政資金以及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中非法獲益;

(四)其他違反規定使用、騙取財政資金以及政府承貸或者擔保的外國政府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行為。

屬于政府采購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處罰。

第十五條 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有財政違法行為的,依照本條例有關國家機關的規定執行;但其在經營活動中的財政違法行為,依照本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的規定執行。

第十六條 單位和個人有下列違反財政收入票據管理規定的行為之一的,銷毀非法印制的票據,沒收違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對單位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公務員的,還應當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一)違反規定印制財政收入票據;

(二)轉借、串用、代開財政收入票據;

(三)偽造、變造、買賣、擅自銷毀財政收入票據;

(四)偽造、使用偽造的財政收入票據監(?。┲普?;

(五)其他違反財政收入票據管理規定的行為。

屬于稅收收入票據管理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有關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處罰。

第十七條 單位和個人違反財務管理的規定,私存私放財政資金或者其他公款的,責令改正,調整有關會計賬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資金,沒收違法所得。對單位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公務員的,還應當給予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第十八條 屬于會計方面的違法行為,依照會計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理、處罰。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屬于國家公務員的,還應當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十九條 屬于行政性收費方面的違法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違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行政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及國務院另有規定的,有關部門依照其規定處理、處罰、處分。

第二十條 單位和個人有本條例規定的財政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一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被調查、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如實反映情況,不得拒絕、阻撓、拖延。違反前款規定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屬于國家公務員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第二十二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的負責人批準,可以向與被調查、檢查單位有經濟業務往來的單位查詢有關情況,可以向金融機構查詢被調查、檢查單位的存款,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應當配合。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在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執法人員不得少于2人,并應當向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出示證件;查詢存款時,還應當持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簽發的查詢存款通知書,并負有保密義務。

第二十三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依法進行調查或者檢查時,在有關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的負責人批準,可以先行登記保存,并應當在7日內及時作出處理決定。在此期間,當事人或者有關人員不得銷毀或者轉移證據。

第二十四條 對被調查、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正在進行的財政違法行為,財政部門、審計機關應當責令停止。拒不執行的,財政部門可以暫停財政撥款或者停止撥付與財政違法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責令其暫停使用;審計機關可以通知財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暫停財政撥款或者停止撥付與財政違法行為直接有關的款項,已經撥付的,責令其暫停使用,財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將結果書面告知審計機關。

第二十五條 依照本條例規定限期退還的違法所得,到期無法退還的,應當收繳國庫。

第二十六條 單位和個人有本條例所列財政違法行為,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可以公告其財政違法行為及處理、處罰、處分決定。

第二十七條 單位和個人有本條例所列財政違法行為,弄虛作假騙取榮譽稱號及其他有關獎勵的,應當撤銷其榮譽稱號并收回有關獎勵。

第二十八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的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九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及其他有關監督檢查機關對有關單位或者個人依法進行調查、檢查后,應當出具調查、檢查結論。有關監督檢查機關已經作出的調查、檢查結論能夠滿足其他監督檢查機關履行本機關職責需要的,其他監督檢查機關應當加以利用。

第三十條 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監察機關及其他有關機關應當加強配合,對不屬于其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依法移送。受移送機關應當及時處理,并將結果書面告知移送機關。

第三十一條 對財政違法行為作出處理、處罰和處分決定的程序,依照本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 單位和個人對處理、處罰不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訴訟。

國家公務員對行政處分不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所稱“財政收入執收單位”,是指負責收取稅收收入和各種非稅收入的單位。

第三十四條 對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以及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托的組織及其工勤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以委任、派遣等形式任命的人員以及其他人員有本條例規定的財政違法行為,需要給予處分的,參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16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同時廢止。

國家賠償費用管理條例

(2011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89號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條 為了加強國家賠償費用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國家賠償費用,是指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應當向賠償請求人賠償的費用。

第三條 國家賠償費用由各級人民政府按照財政管理體制分級負擔。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定數額的國家賠償費用,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當年需要支付的國家賠償費用超過本級年度財政預算安排的,應當按照規定及時安排資金。

第四條 國家賠償費用由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統一管理。

國家賠償費用的管理應當依法接受監督。

第五條 賠償請求人申請支付國家賠償費用的,應當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交與申請有關的生效判決書、復議決定書、賠償決定書或者調解書以及賠償請求人的身份證明。

賠償請求人書寫申請書確有困難的,可以委托他人代書;也可以口頭申請,由賠償義務機關如實記錄,交賠償請求人核對或者向賠償請求人宣讀,并由賠償請求人簽字確認。

第六條 申請材料真實、有效、完整的,賠償義務機關收到申請材料即為受理。賠償義務機關受理申請的,應當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

申請材料不完整的,賠償義務機關應當當場或者在3個工作日內一次告知賠償請求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賠償請求人按照賠償義務機關的要求提交補正材料的,賠償義務機關收到補正材料即為受理。未告知需要補正材料的,賠償義務機關收到申請材料即為受理。

申請材料虛假、無效,賠償義務機關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并說明理由。

第七條 賠償請求人對賠償義務機關不予受理決定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書面通知之日起10日內向賠償義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核。上一級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申請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依法作出決定。

上一級機關認為不予受理決定錯誤的,應當自作出復核決定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通知賠償義務機關受理,并告知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在收到通知后立即受理。

上一級機關維持不予受理決定的,應當自作出復核決定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書面通知賠償請求人并說明理由。

第八條 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受理賠償請求人支付申請之日起7日內,依照預算管理權限向有關財政部門提出書面支付申請,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賠償請求人請求支付國家賠償費用的申請;

(二)生效的判決書、復議決定書、賠償決定書或者調解書;

(三)賠償請求人的身份證明。

第九條 財政部門收到賠償義務機關申請材料后,應當根據下列情況分別作出處理:

(一)申請的國家賠償費用依照預算管理權限不屬于本財政部門支付的,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退回申請材料并書面通知賠償義務機關向有管理權限的財政部門申請;

(二)申請材料符合要求的,收到申請即為受理,并書面通知賠償義務機關;

(三)申請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一次告知賠償義務機關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補正材料,財政部門收到補正材料即為受理。

第十條 財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15日內,按照預算和財政國庫管理的有關規定支付國家賠償費用。

財政部門發現賠償項目、計算標準違反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應當提交作出賠償決定的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依法處理、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一條 財政部門自支付國家賠償費用之日起3個工作日內告知賠償義務機關、賠償請求人。

第十二條 賠償義務機關應當依照國家賠償法第十六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責令有關工作人員、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或者向有關工作人員追償部分或者全部國家賠償費用。

賠償義務機關依照前款規定作出決定后,應當書面通知有關財政部門。

有關工作人員、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依照財政收入收繳的規定上繳應當承擔或者被追償的國家賠償費用。

第十三條 賠償義務機關、財政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根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的規定處理、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以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國家賠償費用的;

(二)違反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范圍和計算標準實施國家賠償造成財政資金損失的;

(三)不依法支付國家賠償費用的;

(四)截留、滯留、挪用、侵占國家賠償費用的;

(五)未依照規定責令有關工作人員、受委托的組織或者個人承擔國家賠償費用或者向有關工作人員追償國家賠償費用的;

(六)未依照規定將應當承擔或者被追償的國家賠償費用及時上繳財政的。

第十四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5年1月25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丰县| 颍上县| 夏津县| 肇州县| 当阳市| 中超| 安国市| 玛多县| 鲁甸县| 漳浦县| 青铜峡市| 宜丰县| 自治县| 开化县| 巴林右旗| 娱乐| 黄浦区| 安岳县| 余庆县| 安乡县| 科尔| 宣城市| 济南市| 临漳县| 蓬溪县| 新化县| 阳江市| 资中县| 寿阳县| 神农架林区| 枣阳市| 灵石县| 垦利县| 通城县| 淳安县| 兴海县| 定西市| 萍乡市| 渝中区| 宁陕县| 渭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