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之間
  • 瞿小松
  • 2字
  • 2021-08-30 18:40:36

詩選

四言

(五首)

一 停云

停云,思親友也。罇湛新醪(1),園列初榮(2)。愿言不從(3),嘆息彌襟。

靄靄停云,蒙蒙時雨(4)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5)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6)
良朋悠邈,搔首延佇(7)

停云靄靄,時雨蒙蒙。
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有酒有酒,閑飲東窗。
愿言懷人,舟車靡從(8)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9)
競朋親好,以怡余情(10)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11)
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
斂翮閑止,好聲相和(12)
豈無他人,念子實多。
愿言不獲,抱恨如何。

(1)罇(zūn):古代盛酒之器。湛(zhàn):清澈。醪(láo):濁酒。

(2)“園列初榮”:園內樹草初萌嫩芽。

(3)“愿言不從”:言難盡意。

(4)靄靄(ǎi):云氣陰幽。停云:懸而不去之云。時雨:季節雨,此處指春雨。

(5)八表: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方。“八表同昏”:八方昏暗。

(6)撫:持,把盞。獨撫:獨酌。

(7)悠邈:遙不可及。延佇:癡立。

(8)靡(mǐ):無。“舟車靡從”:舟車俱無。

(9)載:起始。榮:生發。載榮:新春生發。

(10)競朋:高朋。親好:親朋好友。

(11)征:行。“日月于征”:日往月運,歲月穿梭。

(12)翮(hé):翅膀。斂翮:收斂翅膀。

會意(一)

“風”于《詩經》,《詩經》于古今中外之詩,樸、實、淳、簡、斂,節奏流暢,生動自然,不飾虛語,境象清純素凈。

素凈之境,生自拙樸之心。

魏晉以降,至唐、宋,拙樸式微。

幸好,古往今來,山間田頭鄉里,拙樸只是天然。

陶淵明自述“性本愛丘山”,后又棄絕仕途而歸田躬耕。田間山野,身心自適,故而素樸自在。其行,其詩,樸、實、淳、簡、斂,中國歷代詩杰,恐怕無出其右者。

我的體會,陶公詩,近《詩經》者,以四言為最。用語真樸,節奏流暢,境象素凈,生動,自然。

會意(二)

以音樂人之耳聽去,“風”的節奏,溪水般清澈無節的十六分音符,其和順流暢,得益于詩句的均勻重復。比方說《周南》之《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1)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2)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3)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4)
采采芣苢,薄言之(5)

(1)采采:豐茂。芣苢(fú yǐ):草,又名“車前”,古人信其草籽能令婦人懷孕。

(2)掇(duō):拾。

(3)捋(luō):抹脫。

(4)袺(jié):提衣襟以承物。

(5)(xié):翻轉其衣襟別于腰帶以盛物。

會意(三)

均勻的重復之中,每一下句換一單字,一字一個動作,所有動作同一行為。用語素樸實在,節奏流暢輕盈,意趣生動妙絕。

不妨以此看看《停云》第一、二段之起首:

靄靄停云,蒙蒙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停云靄靄,時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陸成江。

第一、二與第五、六句,詞序有調換,狀態有極精微的遷化(遷,移動、游弋;化,變異、幻化),隱見匠心。第四、八句,每句換三字,較《芣苢》稍多。然,節奏流動順暢,用語樸、實、淳、簡、斂,不飾虛語,意趣一脈相承。

后人有論云,《停云》堪稱《詩經·秦風·蒹葭》以降“千古懷人之作”。

蒹葭(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2)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3)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4)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5)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6)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7)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8)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9)

(1)蒹(jiān):沒有長穗的蘆葦。葭(jiā):初生蘆葦。

(2)溯(sù):逆流。

(3)萋萋:豐茂。晞:干。

(4)湄:水草交接處。

(5)躋(jī):高聳。

(6)坻(chí):水中小沙洲。

(7)已:止。

(8)涘(sì):水岸。

(9)沚(zhǐ):水中小陸地。

以《秦風·蒹葭》看陶潛《停云》,用語與意境,血緣似更親近。

詩,言志抒懷。陶公以小序自白:“停云,思親友也。”

“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幽幽懸云,蒙蒙春雨,寂寞獨酌,微醉癡立,懷想遙不可及的摯友,此境,情悠意醇,細入毫末,邀人同飲春醪,微醺而忘江山歲月。

“嘆息彌襟”,言有盡兮思無窮,“停云”的念想,淡去陰幽的云氣,隨蒙漠霧雨,漸遠,漸隱。

二 時運

時運,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游,欣慨交心(1)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2)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3)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4)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5)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6)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7)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8)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9)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齊業,閑詠以歸(10)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11)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
花藥分列,林竹翳如(12)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13)
黃唐莫逮,慨獨在余(14)

注與疏

(1)偶景:人景成雙。“偶景獨游,欣慨交心”:觸景感懷。人景雖成雙,優游嘆孤獨。

(2)時運:日往月運,時節更替。邁邁時運:時遷季移,歲月悠悠。穆穆:美好。良朝(zhāo):清新之晨。

(3)襲:穿。薄言:輕語。

(4)宇:天宇。曖(aì):暗昧。霄:云氣。

“山滌余靄,宇曖微霄”:群山如洗,云淡天高。

(5)“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有風南來,新苗拂動如鳥翼。

(6)濯(zhuó):洗。“洋洋平津,乃漱乃濯”:大水淼淼,清澈寂寥。

(7)“邈邈遐景,載欣載矚”:山水蕭淡簡遠,引人神怡心曠。

(8)“人亦有言,稱心易足”:神游天外,夫復何求?知足當下,何慮時空?

《道德經》有言:“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9)觴(shāng):飲酒之具。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舉杯暢飲,怡然自適。

(10)童:小兒。冠:成人。“童冠齊業,閑詠以歸”:長幼皆畢其事,悠閑自在吟詠往還。

(11)寤(wù):醒,覺。寐(mèi):眠。寤與寐,寂寂渾然。修靜功夫了得!

(12)翳如:茂密成蔭。“斯晨斯夕,言息其廬。花藥分列,林竹翳如。”后世蘇軾有對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以東坡居士之眼看淵明居所,可謂真文士清幽情操。

(13)“清琴橫床”:晉人好琴,文士講究“左琴右書”。

據稱陶淵明屋內墻上,掛有一張無弦之琴,以供抒懷。

(14)黃:黃帝。唐:唐堯。逮:及。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黃唐莫逮,慨獨在余”:古圣先哲作古久遠,邈不可追。但恨無緣同世,唯有獨面天宇,慨然浩嘆。

天宇本虛,歲月空幻。
揮茲一觴,山河爛漫。

致虛之極,守靜之篤(1)
廓然無圣,因何興嘆(2)

(1)“致虛之極,守靜之篤”,語出老子《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

(2)當年禪宗祖師菩提達摩西來中土,見梁武帝。武帝問:“何為圣諦第一義?”菩提達摩回:“廓然無圣。”梁武帝不會。菩提達摩起身,一葦渡江而去。后世禪家以話頭參禪,有一著名話頭:“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三 歸鳥

翼翼歸鳥,晨去于林。
遠之八表,近憩云岑(1)
和風弗洽,翻翮求心(2)
顧儔相鳴,景庇清陰(3)

翼翼歸鳥,載翔載飛。
雖不懷游,見林情依。
遇云頡頏,相鳴而歸(4)
遐路誠悠,性愛無遺(5)

翼翼歸鳥,馴林徘徊。
豈思天路,欣及舊棲。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
日夕氣清,悠然其懷(6)

翼翼歸鳥,戢羽寒條(7)
游不曠林,宿則森標(8)
晨風清興,好音時交。
矰繳奚施,已卷安勞(9)

注與疏

(1)岑(cén):小高山。

(2)“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風弗洽,翻翮求心”:翩翩歸鳥,朝離叢林。遠翔八方,小憩峰嶺。逆風舒翼,覓心印心。

(3)儔(chóu):伴侶。景:同“影”。“顧儔相鳴,景庇清陰”:知音會意,知音相鳴,息影于林,托庇清陰。

(4)頡(xié):鳥之上飛。頏(háng):鳥之下飛。頡頏:上下翱翔。

(5)遐:悠遠。性:天然本性。依戀山林,鳥之真性。

“遇云頡頏,相鳴而歸。遐路誠悠,性愛無遺”:頡頏入云,相鳴歸林。路途悠遠,但隨天性。

(6)馴:意為順、依循。

“翼翼歸鳥,馴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舊棲。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不思天路,欣歸舊營,翼翼歸鳥,歡飛繞林。知音同返,聲聲相應,朝暮氣清,養我悠情。

(7)戢(jí):收斂。

(8)森:叢林。標:樹。

(9)矰(zēng):古代射鳥之箭。奚:疑問詞,何。

“矰繳奚施,已卷安勞”:翼翼歸鳥,喜得知音,繞林歡飛,倦而安歇。

人,收你弓箭,棄爾兇器。

會意

鳥依叢林,性愛無遺。
陶潛愛丘山,矢志不渝。

《歸鳥》之鳥,喜歸舊林,托庇清陰。

淵明陶潛,終還故里,耕田歸隱。

自悠悠上古,中國多隱士。

《莊子·齊物論》里頭,子綦隱修坐忘,仰天長噓,為弟子解天地人籟。

另有《讓王》,大舜讓王位予善卷,善卷不受。

舜以天下讓善卷。

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細葛布)。

“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

“悲夫,子之不知余也。”

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處。

子綦、善卷、陶潛,千古同志。

翼翼歸鳥,晨去于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

和風弗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

翼翼歸鳥,馴林徘徊。豈思天路,欣及舊棲。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歸鳥》之鳥,遠翔八方,小憩峰嶺,逆風舒翼,覓心印心。

有志者事竟成。

“歸鳥”喜逢知音,欣歸舊林,相應相呼,共棲清陰。

淵明陶潛,其神得千古同志。棄官歸田,更喜逢同路素心人:“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談無厭時。”真個“雖無昔侶,眾聲每諧”。

四 榮木

榮木(1),念將老也。日月推遷,已復九夏(2)。總角聞道(3),白首無成。

采采榮木,結根于茲(4)
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時(5)
靜言孔念,中心悵而(6)

采采榮木,于茲托根。
繁華朝起,慨暮不存。
貞脆由人,禍福無門(7)
匪道曷依,匪善奚敦(8)

嗟予小子,稟茲固陋(9)
徂年既流,業不增舊(10)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11)
我之懷矣,怛焉內疚(12)

先師遺訓,余豈云墜(13)
四十無聞,斯不足畏(14)
脂我名車,策我名驥(15)
千里雖遙,孰敢不至(16)

注與疏

(1)榮木:落葉灌木,名“木槿(jǐn)”。

(2)九夏:夏季九十天。

(3)總角:童子,束發為結。

(4)采采:豐茂。

(5)“人生若寄,憔悴有時”:人生一如榮木,“晨耀其華,夕已喪之”。

(6)“靜言孔念,中心悵而”:靜思人生世事無常,內心難安。

(7)貞:強硬。脆:脆弱。“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古人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言與行,生于心,發于心。貞、脆,禍、福,只在一念,決于一念。

(8)匪:非。曷:何。敦:勉勵。“匪道曷依,匪善奚敦”:道法自然,無所依。本善自在,不須勉。

(9)“嗟予小子,稟茲固陋”:自嘲秉性頑劣。

(10)徂(cú):過去。“徂年既流,業不增舊”:歲月流逝,一無長進。

(11)“志彼不舍,安此日富”:若不舍棄自幼所聞之道,必將日有所成。

(12)怛(dá):憂傷,悲苦。“我之懷矣,怛焉內疚”:“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難能不憂。

(13)“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前賢先圣,無一不是先師。

老子有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前賢先圣的教誨,宇宙人生的至理,既已聞道,自當勤而行之,豈能言退。

此處“先師”,當實有所指,極有可能是一隱跡高人。

(14)“四十無聞,斯不足畏”:典出《論語》,“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此語,不過借先人之言而自嘲。

(15)“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先師的智慧教誨,如油脂潤我車軸,如響鞭驅我駿馬。

(16)“千里雖遙,孰敢不至”:后世弘一法師有偈,“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會意(一)

后世學界議論,說東晉文士崇尚“儒玄雙修”。我的會意,以此說附會陶潛以及竹林七賢之類放浪形骸于山林田土之士,極易導出似是而非的解讀。

阮籍曾有言明志:禮,豈為吾輩所設!

而淵明陶潛,棄儒歸道,更顯明昭彰寓于言表。

其一,以《時運》“人亦有言,稱心易足”句,會意老子《道德經》: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攀不慕,知足常足。

以陶公詩文與其畢生所為看,“稱心易足”,精氣內聚,自有其實實在在的體悟,絕非僅人云亦云的淺層感嘆。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

修靜到了眠、覺俱寂的境界,陶公自有不凡的實修功夫,非僅以談玄論虛為高之輩。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知足之足,常足矣”。看《時運》,體會《道德經》,但見“玄”,不見“儒”。

會意(二)

其二,《榮木》:

例句一,讀“晨耀其華,夕已喪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時”,嘆萬物人生無常。

無常講變易、講非永恒。變易、非永恒,本是天地萬物生滅運行之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

道家之“玄”,正在于體悟天地萬物生滅運行無常之自然而順應,能借言詮非議恒常世道,體悟不可言說也不被言說的恒常天道,進而相合以歸返。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

老子實話實說,實說實話。于倚重人倫禮法之儒士而言,以嗜好邏輯推論之古今辯士而論,老子的實話,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言辯而不及”(莊子語),虛之復虛,玄之又玄。

于體悟天地萬物之自然而修真合道之士,不可言說之道,天然本真,本然而然,了無“玄”之可謂。

恒常天道,非玄,非不玄。

例句二,以“貞脆由人,禍福無門”句,再次體會老子《道德經》: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功、名、利、祿,無欲無求。安貧守樸,其心柔順。不以“榮”喜,不以“辱”嗔,“得”不以為“福”,“失”不以為“禍”,不攀不慕,知足常足。

心無得失榮辱憂患,意無兇吉禍福牽掛,天地間,乾坤朗朗,性逍遙,身自在,曠達、坦蕩。

例句三,讀“匪道曷依,匪善奚敦”,會意老子《道德經》: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非善非不善,非信非不信,百物生焉至善無意,星移斗轉至信無念,天之道,養萬有利而不害。

善者不善者皆善意以待,信者不信者皆誠信以對,善不移,信不移,古今真人之道,順天道為而不爭。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經》)

陶公后半生,棄絕仕途之詐之爭,歸田躬耕,親身體察天地萬物,親身親歷時令,親身感悟天道。雖有“總角聞道,白首無成”“我之懷矣,怛焉內疚”之憂,卻也有“先師遺訓,余豈云墜”“千里雖遙,孰敢不至”的清明確信。

讀《榮木》,體會老子,不見“儒”,但見“玄”。

會意(三)

其三,觀《勸農》,且聽老子《道德經》如是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依之法,地。地依之法,天。天依之法,道。

道之法,自在渾然,自在本然。

上古初民,堯、舜與后稷,冀缺、長沮與桀溺,親行播種養殖,稼穡躬耕。悠悠傳統,陶潛深心推崇一如老莊,稱之為抱樸含真的巧妙智慧,且親踐以行。孔子恥于此道而不屑為農,陶公幽默,謹表恭敬,稍事揶揄:“敢不斂衽,敬贊德美。”

《論語》有一段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相較這位丈人,陶公遠為含蓄。然其傾向,卻不言自明。

觀《勸農》,體會老莊,近“玄”,遠“儒”。

會意(四)

《飲酒》二十首第十六有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游好在六經(儒家根本經典),說的是罕解人事的少年時代。第十九另有句“疇昔苦長饑,投耒去學仕”,放下犁耙入仕,僅為暫解饑腸之苦。“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近而立之年回首,頗以受饑腸之驅而入仕為羞。《歸去來兮辭》小序更明言:“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悔平生之志。”

若進一步以《歸園田居》五首印證,淵明陶潛,深諳道家,是一有道修真之士,當無可疑。

朱熹講:“淵明所說者莊、老,然辭卻簡古。”精辟,切中要旨!

會意《飲酒》二十首,會意《歸園田居》五首,會意《歸去來兮辭》,淵明陶潛,厭“儒”親“玄”,無須贅言。

會意(五)

以詩文論,陶淵明實在是一稀世之才。只是,今人以“田園詩人”浪漫解讀,我的理解,卻是將陶潛看單了。

他的字、詞,選擇精微。其擇,生發自精微的觸覺。

二十四節氣每一時刻的臨降,更替,走逝;暮云朝露,雨霧陰晴,時分細微的遷化,他像鳥獸、像花草樹木一般天然感應,也以同樣的敏銳,感應鳥獸,感應花草樹木。

切身同在于天地萬物與歲月,他的觸感、體悟,細入毫末。仔細、精微地選擇字與詞,只為盡可能貼切地趨近感悟到的真實。他不為文而文。

所以他平實。做人,作文,都平實。沒豪言,無虛飾,不作驚人之語。借莊子的說法,真人不刻意為高。

依此看,淵明陶潛,與莊子筆下子綦、善卷,千古同志。

五 勸農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1)
傲然自足,抱樸含真(2)
智巧既萌,資待靡因。
誰其贍之,實賴哲人(3)

哲人伊何?時為后稷(4)
贍之伊何?實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穡(5)
遠若周典,八政始食(6)

熙熙令德,猗猗原陸(7)
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紛紛士女,趨時競逐。
桑婦宵興,農夫野宿(8)

氣節易過,和澤難久(9)
冀缺攜儷,沮溺結耦(10)
相彼賢達,猶勤壟畝。
矧伊眾庶,曳裾拱手(11)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宴安自逸,歲暮奚冀?
儋石不儲,饑寒交至。
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孔耽道德,樊須是鄙(12)
董樂琴書,田園不履(13)
若能超然,投跡高軌。
敢不斂衽,敬贊德美(14)

注與疏

(1)厥(jué):其。

(2)傲然:確信無疑。“抱樸含真”:《道德經》有言:“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樸:未經刀斧雕琢的原木。喻萬物未經修飾的原初狀態。

真:《莊子·漁父》有言“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以現今的話講,真,即“不因意志而轉移”的宇宙本元、萬物本真。

以人性而言,我的體會,人之初,性本樸。這個本樸之性,便是人性之真。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

上古初民,抱樸含真,順天時應地利,不知“仁義”,不離天然本真之根本。

自適,自足,自在。

(3)“智巧既萌,資待靡因。誰其贍之,實賴哲人。”

冥冥原初渾樸之中,似有智慧順應天理,有待先古哲人窺見。

哲人者誰?“哲人伊何?時為后稷。”

(4)后稷:時為舜帝的農官。后稷窺見的智慧,直白簡單:“贍之伊何?實曰播殖。”

任民自適自足之道,以實實在在的白話講:播種,養殖。

傳說先人學會播、殖,正是后稷親手相傳。

老子講:“圣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先古圣人,識智,踐智;知道,踐道。“舜既躬耕,禹亦稼穡。”

(5)稼(jià):耕種。穡(sè):收獲。

《道德經》有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舜、禹,以悠悠上古原初民心為心,親身務農,親身耕種,以親身的耕種而收獲,切身與天地萬物打交道,樸素而不失元真。

《道德經》另有言:“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舜與禹做的事,就是百姓做的事、百姓的事。以百姓事為事,言無自語,先古帝王為無為,為無己作。

(6)“遠若周典,八政始食。”

周典,《尚書》之《周書》,列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八政當中,食列第一。

食從何來?播種,養殖。

躬耕,稼穡,百姓做的事、百姓的事,也是先王們的事、先王們做的事。

(7)王無為,民自化。王好靜,民自正。王無事,民自富。王無欲,民自樸。

于是,“熙熙令德,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

熙熙,和也。猗猗,美也。人天和美,萬物安詳。

(8)“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真真是,自由自在,順性逍遙。

(9)氣節:節氣,“二十四節氣”之“節氣”。

(10)冀缺: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因故降為庶人,耕于冀野,務農如事君,農夫即大夫,辛勤盡力一般無二。且與其妻,田間地頭,相敬如賓,安于農卻不失操守。儷:配偶,妻。“冀缺攜儷”,一時傳為美談。

沮溺:春秋名士長沮與桀溺,隱居不仕,專事耕作。結耦:二人并耕。

(11)矧(shěn):況。曳(yè):拉,扯。裾(jū):衣服大襟。拱手:尊敬。

“冀缺攜儷,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壟畝。矧伊眾庶,曳裾拱手。”冀缺攜妻躬耕,長沮與桀溺結耦,互敬若賢。鄉鄰鄉里,文士大夫,整襟拱手,敬表尊重。

(12)“孔耽道德,樊須是鄙。”典出《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

(13)“董樂琴書,田園不履。”典出《漢書·董仲舒傳》:“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

(14)衽(rèn):衣襟。斂衽:收束衣襟,整裝致敬。

會意(一)

我的體會,陶淵明所謂“勸農”,實為勸己,以詩明志而已。

田土之人世代以農為生,農作是生計,自己清楚,無須文士提示。

譬如“氣節易過,和澤難久”,農人豈有不明節氣之理?

光照,濕度,氣溫,土壤與作物細微敏感的相應,二十四節氣轉換遷化,細致精微。比方說“驚蟄”,冬眠植物動物的“驚醒”,一刻之間,發端“萬物復蘇”。又比方說,春風溫軟于冬,秋風清涼于夏,“立春”“立秋”當日,立時不同。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面朝黃土背朝天。大地青天萬物,農人細心體察。不單敏感于節氣的遷化與細節,農人更對禽獸作物的微妙情緒,心知肚明。于農家而言,敏銳的直覺牽涉生機。

當代作家韓少功,從城市移居山村多年,親身稼穡養殖,四體辛勤。以一本《山南水北》,記述鄉間的見聞與經歷:古樹的靈性,花草對情緒的反應,禽獸的性格差異,等等。其中一段,寫他在門前種下數株橘樹。“手心手背都是肉”,澆水,施肥,修剪,諸如此類,少功以完全同樣的殷勤伺候。不料,茂盛與衰頹,長勢反差之鮮明,令人不解。有位農婦對少功講:“你要對它們多講話嘛。你尤其不能分親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嘛。你對它們沒好臉色,它們就活得更沒勁頭了。”這位熱心腸的農婦更警告少功,切不可對瓜果的花蕾指指點點,否則它們會爛心。眼見植物受了孕,也不能明說,弄不好它們會氣死。另有農人告知少功,油菜結籽,主人不敢輕贊豬油茶油,一不留意,油菜生氣,給你一大片空殼。楠竹冒筍,主人倘若夸耀剖篾編席之類竹藝,竹筍害怕,就呆死過去,已經冒出泥土的,也會黑心爛根。少功寫道:“關鍵時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會意(二)

借鏡韓少功書中農夫、農婦的勸導,我們不妨以一個新的視角,回看《詩經·周南》之《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

芣苢茂盛,草籽豐滿,少婦欣欣,知恩感激。懷揣吉愿,小心翼翼,拾、撿、脫、抹,正其衣襟兜,翻轉衣襟別在腰里兜,所有動作,都“薄言”,輕言細語以待。

農家自在天地,懂得天地,確知萬物有靈,有真知,卻無意于“懂得天地,自在天地,確知萬物有靈”。

莊稼人不論道,文士圣賢論道。

會意(三)

詩言志。回說《勸農》。

《飲酒》二十首最后一首有句“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相傳伏羲氏仰觀天象,俯察萬物,作八卦以循天律。神農氏以木親制農具,教民務農,更親嘗百草,發明醫藥救死扶傷。

親身體察并感應天地萬物,與天地萬物同在并悲憫深廣,伏羲、神農的傳統,是淵明心識的樸與真。

身心疲于仕途,感嘆“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之余,陶潛決意歸隱,追隨羲、農、舜、禹,以稼穡為生計,以田土為道場,親身躬耕,返璞還真。

日行月運,山高海深。
萬物滋潤,天地大恩。
上古初民,拙拙敦敦。
順時應季,抱樸含真。
稷窺真智,簡言播殖。
大舜躬耕,禹隨稼穡。

星移斗轉,春秋兩漢,
仁興義舉,大道昧暗。
仲尼儒圣,微露輕慢,
君子小人,高評低斷。
君子論禮,小人耕耘,
未識天道,樸真渙散。

淵明知真,不以為愧,
斂衣束襟,拱手稱美。
性本超然,不堪高軌,
仕宦艱澀,滿口苦味。
回首千古,棄官歸農,
冷暖自知,矢志無回。

按 “仁興義舉,大道昧暗”諸句,典出老子《道德經》: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辽宁省| 阿勒泰市| 海林市| 利川市| 修武县| 洛浦县| 乌拉特中旗| 洛隆县| 祁阳县| 新津县| 白玉县| 东乡| 襄汾县| 塘沽区| 酉阳| 资中县| 益阳市| 运城市| 扎囊县| 黑山县| 乌兰县| 莱州市| 潮州市| 阿拉善左旗| 东乡县| 万州区| 朝阳县| 台前县| 怀柔区| 溧阳市| 峡江县| 天全县| 嘉义县| 兰坪| 望奎县| 保靖县| 襄樊市| 丹巴县| 巴彦县| 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