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士書寫星空與地圖的奇幻之旅(套裝共2冊)
- (英)愛德華·布魯克-海欽
- 1080字
- 2021-09-01 18:29:50
3.作為島嶼的朝鮮半島:從亞洲伸向太平洋的“胡蘿卜”
39°42'N,126°24'E
16世紀末的歐洲對日本知之甚少,對朝鮮的面貌更是模糊不清。歐洲人在地圖集中繪制的第一幅日本地圖收錄于奧特柳斯的地圖集《寰宇概觀》(1570)中,它是一幅影響力很大的著名作品,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日本地理的早期觀念。它的繪制主要基于1592年葡萄牙耶穌會的地圖繪制員路易斯·特謝拉繪制的一幅地圖,而且多年來一直是該地區地圖繪制的基礎。直到1655年,瓊·布勞出版了馬蒂諾·馬丁尼所繪的地圖,其信息更豐富,圖面更雅致。在當時,最熟悉東亞地區的是葡萄牙人。從1543年起,他們就在日本的平戶島建立了一個貿易站。
特謝拉從日本人那里獲取了關于日本地理的準確信息,但最令現代人吃驚的是,他對朝鮮的描繪是中國沿海的一座胡蘿卜形狀的島嶼,名為“朝鮮島”。
在北部,平壤被標注為“陶克西姆”,最南端,被標注為“盜賊角”,下方還畫出了“盜賊群島”,反映出當時這里海盜猖獗的流言。
揚·哈伊根·范林斯霍滕于1596年出版的《旅行記述》一書中,支持了這種說法。他在書中寫道:“比日本稍稍靠上一些,在北緯34度至35度之間,距離中國海岸不遠,是另一座大島,叫作朝鮮島。迄今為止,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它的面積大小、風土人情和貿易狀況。”洪第烏斯在1606年繪制了一幅中國地圖,也將朝鮮作為一座島嶼處理。他不僅在這幅地圖上畫了一頭海怪,還描繪了一種日本的死刑。但出于謹慎,洪第烏斯添加了一條注釋,指出朝鮮島的真實性存在一些疑問。后來,不僅這張地圖的復制品,17世紀其他將朝鮮當成島嶼的地圖也都含有這條注釋。這些地圖的繪制員似乎并未受1588年迪奧戈·奧梅姆手繪地圖和1630年若昂·特謝拉(路易斯之子)手繪地圖的影響,都準確地將朝鮮鑒定為半島。盡管存在這些矛盾,但朝鮮是一座島嶼的觀點仍然揮之不去。約翰內斯·揚松在自己的《新地圖集》中發表的一張1658年繪制的地圖就是一例。直至18世紀之后,仍然還有反映這一觀念的地圖。
朝鮮半島為什么會被16世紀末和17世紀的歐洲人認為是一座島嶼,至今沒有確切的答案。合乎邏輯的解釋是,與加利福尼亞被分離出美洲大陸背后的原因一致:不全面的航行加上武斷地推測。這座從亞洲伸向太平洋的半島,基部有兩條河流:中國和朝鮮的分界線——鴨綠江向西流,注入朝鮮灣;圖們江向東流,注入日本海。這兩條河十分寬闊,并且可以通航——早期探險家很有可能沿著它們向上游航行了一段距離,便假設這兩條水道互相連通,從而在這座半島的北部形成一條連續不斷的海峽。因此,它才會被當作一座島嶼。然而,如果他們走得再遠一些,就能遇到長白山——這兩條河的發源地。在這座巍峨高山的腳下,這個錯誤無疑會立即得到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