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維特》與歌德
約翰·沃爾夫?qū)じ璧拢?749—1832),德國杰出的詩人、作家、學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長達六十余年的辛勤勞作,給德國和人類留下了一筆豐富多彩、光輝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對德國和人類文化發(fā)展的貢獻極大,當今世人把他看作繼但丁和莎士比亞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詩劇《浮士德》,被視為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歷史的總結(jié),人類的自強不息精神和光明燦爛的未來的壯麗頌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為歌德,他之所以享譽世界,卻并非因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邁斯特》似的其他長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輕時寫的薄薄的“小書”——《少年維特的煩惱》(簡稱《維特》)。
《維特》不只在歌德眾多的著作中占著突出地位,而且與他本人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階段有著密切關系。晚年,歌德在其回憶青年時代生活的自傳《詩與真》中說,他的作品“僅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個個片斷”?!毒S特》無疑是這些“片斷”中最富深義的一個,它直接反映著青年歌德的生活經(jīng)歷,字里行間處處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長在仍處于封建割據(jù)狀態(tài)、政治和經(jīng)濟都很落后的德國。他的故鄉(xiāng)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一個享有獨立地位的所謂帝國城市,商業(yè)比較發(fā)達,卻仍保留著中世紀森嚴的等級制和其他陳規(guī)陋習。其父卡斯帕爾·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盡管廣有家財,學識淵博,獲得過法學博士學位,但還是遭到處于支配地位的貴族的蔑視,想在不領薪俸的條件下謀一個市政府的官職而不可得。一氣之下,他便花錢從帝國皇帝卡爾七世處買來一個皇家顧問的空頭銜,終身被迫賦閑在家,只好借收藏書畫和用意大利文撰寫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記消磨時日。他三十九歲時才與家境清寒的市長的女兒結(jié)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傾注在對自己年輕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這樣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過一種無凍餒之虞的悠閑生活,另一方面也讓他潛移默化地感染到對于封建等級制度和腐敗的貴族社會的厭惡情緒。
十六歲時,歌德被送往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三年后因病輟學。在家休養(yǎng)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〇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繼續(xù)學習。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受法國啟蒙運動新思潮的影響很深,是德國不滿現(xiàn)狀的作家、學者和市民青年匯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萊比錫時一樣未把心思放在學業(yè)上,而是熱心地研究雄偉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藝術,忙于與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結(jié)交,經(jīng)常與他們一起到風光如畫的城郊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認識了當時已蜚聲德國文壇的赫爾德爾,在他引導下讀荷馬、品達和“莪相”的詩歌(《維特》中插進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這時譯的),讀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高爾斯密的《威克菲特的鄉(xiāng)村牧師》等小說,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哲學。通過歌德和赫爾德爾的共同努力,德國則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狂飆突進”運動。赫爾德爾是這一運動的綱領制定者,歌德后來通過包括《維特》在內(nèi)的一系列具有強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到故鄉(xiāng),開了一間律師事務所。但沒過多久,事務所就完全交給父親經(jīng)管,他自己卻經(jīng)常去附近一帶的城鄉(xiāng)漫游。第二年,經(jīng)友人梅爾克介紹,他參加了達爾姆斯塔特城的一個感傷主義者團體,不時地和那些見花落淚、對月傷情的時髦男女聚會,耽讀克洛卜施托克的詩歌以及英國作家斯特恩的《感傷旅行》之類的小說。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親的意愿到威茨拉爾的帝國高等法院實習,在一次鄉(xiāng)村舞會上認識了天真美麗的少女夏綠蒂·布甫,對她產(chǎn)生了熾烈的愛情。但夏綠蒂已與他的朋友克斯特納爾訂婚在先,歌德因此絕望而痛苦,腦子里不時也出現(xiàn)自殺的念頭,四個月后才毅然不辭而別,回到法蘭克福。一個多月后,又突然傳來一個叫耶魯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爾自殺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萊比錫大學的同學,到威茨拉爾后也曾有過接觸。歌德從克斯特納爾的來信中了解到,他自殺的原因是戀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場中又被貴族男女所輕侮。這件事大大震動了歌德,使他對自己的不幸更是久久不能忘懷。
一七七四年初,女作家索菲·德·拉·羅歇的女兒瑪克西米琳娜來到法蘭克福,嫁給一個名叫勃倫塔諾的富商。她年方十八,活潑伶俐,歌德從前認識她,對她很有好感,重逢之后兩人都很高興,因此過從甚密。她丈夫比她大二十歲,與她結(jié)婚前是個有五個兒女的鰥夫,為人粗俗,不久對兩個年輕人的關系便產(chǎn)生嫉妒,最后與歌德激烈沖突。這新的刺激令歌德心靈中的舊創(chuàng)傷又流出血來,使他憤而提筆,最后下決心抒寫出兩年來自己在愛情生活中所經(jīng)歷和感受的全部痛苦,由此便產(chǎn)生了《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世界名著。
關于《維特》的寫作情況,《詩與真》第十三卷作了如下描述:“……沒過多久,這種情況我便覺得忍無可忍,一切從類似尷尬處境中慣于產(chǎn)生的不快,似乎都兩倍三倍地壓迫著我,我需要重新痛下決心,才能得到解脫。
“因苦戀朋友的妻子而自殺的耶魯撒冷之死,從夢中撼醒了我。我不僅對他和我過去的遭遇進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剛碰到的使我激動不安的類似事件,這一來,我正在寫的作品便飽含著火熱的情感,以致無從分辨藝術的虛構(gòu)與生活的真實。我把自己與外界完全隔離起來,杜門謝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與此無直接關系的雜念。另一方面,我又搜索枯腸,重溫我最近那段還不曾寫出來的生活,不放過任何有一點點關系的內(nèi)容。在這樣的情況下,經(jīng)過了那么久和那么多的暗中準備,我奮筆疾書,四個禮拜便完成了《維特》,而事先并不曾寫下全書的提綱或者內(nèi)容的一部分。
“……我像個夢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覺的情況下寫成了這本小冊子。所以,當我最后通讀它,對它進行修改潤飾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十分吃驚……”
了解了歌德青年時代的經(jīng)歷再讀一讀他這段自述,我們不難明白《維特》這部小說何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它的主人公一個個為什么能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盡管僅僅讀作品本身已“無從分辨藝術的虛構(gòu)與生活的真實”,真實的成分經(jīng)過了藝術的改造加工,我們?nèi)源笾驴梢哉f,小說的第一編主要反映著歌德本人的經(jīng)歷,以后的兩部分則寫了耶魯撒冷的戀愛和社會悲劇。以人物論,維特身上既有歌德熱愛生活、樂觀堅毅的特征,也有耶魯撒冷耽于幻想、悲觀軟弱的特點;綠蒂的原型主要是夏綠蒂·布甫;豁達大度的阿爾伯特在第二編中變成了一個庸庸碌碌、感情冰冷的人,原因是克斯特納爾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為勃倫塔諾所取代。至于整個作品的思想傾向和氣氛情調(diào),也或多或少地為歌德在斯特拉斯堡、達爾姆斯塔特以及從家庭中受的影響所決定。一句話,《維特》與歌德本人的關系太密切了,無怪他晚年對他的秘書愛克曼講,《維特》乃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來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東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夠?qū)懸徊勘却藭L十倍的長篇小說”。
《維特》及其時代
然而并不能因此認為,《維特》只是一部個人的戀愛悲??;十九世紀的丹麥大批評家勃蘭兌斯等早就指出,它的價值在于表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換句話講,《維特》有著異常強烈的時代精神,它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時代的普遍意義。
《維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歐洲正處在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過渡的轉(zhuǎn)折時期。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新興市民階級已經(jīng)覺醒,青年一代更是感情激蕩,對自己政治上無權(quán)和社會上受歧視的地位深感不滿,強烈渴望打破等級界限,建立符合自然的社會秩序和平等的人與人關系。他們提出“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號以反對封建束縛,以“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理想。但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封建貴族的勢力仍很強大,資產(chǎn)階級在與它的較量中大多失敗了;德國的情況更慘。面對著黑暗腐朽的社會現(xiàn)實,心懷無從實現(xiàn)的理想,年輕軟弱的資產(chǎn)階級中普遍滋生出悲觀失望、憤懣傷感的情緒,一時間傷感多愁竟變成為一種時髦。在這種時代氣氛下產(chǎn)生的《維特》,不只述說出了年輕的資產(chǎn)階級的理想,揭示了它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并讓多愁善感、憤世嫉俗的主人公為這理想的破滅而悲傷哭泣,憤而自殺,以示抗議。這就使當時的一代青年在《維特》中照見了自己的影子,并像希臘神話里那個納爾齊斯一樣狂熱地愛起它來。應該說,《維特》反映了歐洲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從中已可聽到狂飆大作之前的凄厲的風聲。
就德國范圍而言,《維特》乃是當時方興未艾的“狂飆突進”運動最豐碩的果實。這個運動深受法國啟蒙運動代表盧梭的影響,力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xiàn)他“反歸自然”的號召,從而使個人得以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毒S特》處處都體現(xiàn)著“狂飆突進”的精神,“自然”簡直成了它年輕的主人公檢驗一切的準繩:他投身自然,贊頌自然之美,視自然為神性之所在;他親近自然的人——天真的兒童和純樸的村民,鄙視迂腐的貴族、虛偽的市民以及“被教養(yǎng)壞了的人”;他主張藝術皈依自然,讓天才自由發(fā)揮,反對一切的規(guī)則和束縛;他推崇民間詩人荷馬和“莪相”,向往《荷馬史詩》中描寫的先民的樸素生活,與矯揉造作的貴族社會和碌碌為利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他重視自然真誠的感情,珍視他的“心”勝于其他一切,同情因失戀而自殺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長工,蔑視宗教信條和法律道德,對阿爾伯特似的理智冷靜的人非常不滿……就說他對綠蒂的一見鐘情、一往情深吧,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她如此天真無邪,在舉止行事中保持了一個少女可愛的自然本性?!毒S特》對于“自然”的呼喚,實際上就是反抗不自然的封建社會的吶喊。
《維特》之取得巨大成功,一個主要原因就在于道出了時代的心聲。關于這點,歌德在《詩與真》中講得相當明白:“這本小冊子影響很大,甚至可說轟動一時,主要就因為它出版得正是時候。如像只需一點引線就能使一個大地雷爆炸似的,當時這本小冊子在讀者中間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為青年一代身上自己埋藏著不滿的炸藥……”
德國的落后和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決定“狂飆突進”運動不可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僅僅只在文學和思想領域內(nèi)起作用?!毒S特》主人公的消極情緒以及悲慘結(jié)局,也反映出這個運動的局限。
《維特》的高度藝術性
在表現(xiàn)形式上,《維特》受了一度在德國很流行的英國理查生的小說和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的影響。但無論在思想的深刻或藝術的精湛方面,歌德都超過了他的前輩。
歌德非常成功地運用第一人稱的書信體,讓主人公面對面地向讀者述說自己的遭遇和感受,展露自己的抱負與情懷。近百封長短書簡巧妙地構(gòu)成一個整體,前后加上“編者”的引言和按語,中間穿插著注釋,把一些平淡無奇的事情講得真切感人,娓娓動聽。信中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時而敘事,時而議論,讀著讀著,我們自己仿佛變成了收信者,聽到了主人公的言談笑語、啼泣悲嘆,窺見了他那顆時時在柔弱地顫動著的敏感的心。在情節(jié)剪裁精當和內(nèi)心刻畫細致入微這一點上,《維特》至今在同類作品中仍居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峰。
《維特》藝術上的另一顯著特色,是通篇充滿濃郁的詩意,其本身也可稱是一首凄婉的敘事詩。在很多情況下,主人公還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直接向讀者宣泄,如他那封在生命的最后兩天斷斷續(xù)續(xù)寫成的給綠蒂的長信,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即便是寫景狀物,作必要的情節(jié)交代,也始終起著烘托情感、揭示內(nèi)心的作用。請看:維特初到瓦爾海姆是萬物興榮的五月,離開和重回瓦爾海姆都已是落木蕭蕭的秋季,等他生命臨近結(jié)束時更到了雨雪交加的隆冬——時序的更迭和自然界的變化,與主人公由歡欣而愁苦以至于最后絕望的感情發(fā)展完全吻合,做到了詩歌所講究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再如荷馬和“莪相”的詩句或詩中的意境,也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運用,前者的樸素、寧靜、明朗,后者的陰郁、朦朧、傷感,不僅有助于小說前后不同的情調(diào)和氣氛的渲染,使一些日常事物都蒙上了奇異的詩的色彩(比如那口一再被提到的井泉),而且時時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受到感動?!按猴L呵,你為何將我喚醒?……可是啊,我的衰時近了,風暴即將襲來,吹打得我枝葉飄零!”——“莪相”這幾句哀歌,由即將離開人世的維特念出,不正是他那凄涼心境和悲慘命運的絕好寫照嗎?
《維特》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真情實感,強烈的時代精神,高度的藝術性,三者合在一起,賦予了《維特》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寫成《維特》,歌德“感到自己像辦完一次總告解一樣,心情既愉快又自由,獲得了過一種新生活的權(quán)利”,但一種被稱作“維特熱”的時代病,卻被這本小書引發(fā)了出來。
《維特》一問世,當即風靡了德國和整個西歐,廣大青年不僅讀它,而且紛紛摹仿主人公的穿戴打扮、風度舉止。“狂飆突進”運動的重要成員詩人舒巴爾特在一篇評介文章中談自己讀《維特》的感受說:“我坐在這兒激動不已,胸口怦怦直跳,狂喜而痛苦的淚水滴答滴答往下淌,因為——我告訴你吧,讀者——我剛剛讀完了我親愛的歌德的《維特》。讀嗎?——不,吞噬!要我對他進行評論嗎?我要是能這樣做,我這人就沒有心肝……我奉勸諸位還是自己買一本《維特》來讀讀!但讀時務請帶上自己的心!——我寧肯終生窮困,一輩子睡干草、飲清水、吃樹根,也不愿失去體察這位多情善感的作家的心曲的機會。”然而,并不只青年一代才如醉如癡地讀《維特》,連德高望重的大詩人克羅卜斯托克、道貌岸然的神學家拉瓦特爾,以至于蓋世英雄拿破侖,也統(tǒng)統(tǒng)為這本“小書”所傾倒。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人對《維特》看不慣,而形形色色的衛(wèi)道士更是斥之為“淫書”,“不道德的該遭天譴的書”,表面理由是有少數(shù)人學維特的樣自殺了,真正原因卻是書中的反封建精神觸到了他們的痛處。德國的一些邦和丹麥都宣布《維特》為禁書,它的譯本一出現(xiàn)在米蘭就被教會搜去全部銷毀。但盡管如此,仍阻止不了《維特》的流傳,它很快被譯成各種語言。在資產(chǎn)階級意識特別強烈的英、法兩國,到十八世紀末已各有譯本十數(shù)種之多,仿效之作也大量涌現(xiàn)。據(jù)一篇日本著名日耳曼學家的文章,《維特》的日譯本迄今共有四十五種,其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
《維特》的成功,不只使當時年僅二十四歲的歌德一躍而為德國乃至西歐最享盛譽的作家,也把過去一向被人輕視的德國文學提高到了與歐洲其他先進國家并駕齊驅(qū)的地位。人們從四面八方對歌德這位年輕的天才翹首而待;等到他晚年,他所居住的魏瑪更成了世界各國的作家和詩人競相前往朝拜的圣地。
在德國和西歐長篇小說的發(fā)展史上,《維特》堪稱一塊重要的里程碑。與歌德同時而年長的維蘭,被視為德國近代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始者,是他恢復了中斷將近一個世紀的小說傳統(tǒng);然而維蘭的作品大多采用古代或東方異域題材,手法主要是諷喻。直接反映德國日常生活并富于真情實感的小說,當推《維特》為第一部。而在深刻揭露社會矛盾和針砭時弊這一點上,《維特》更可說是西歐十九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問題文學”的先驅(qū),斯湯達、巴爾扎克等小說大師也間接地繼承了它的傳統(tǒng)。
至于書中的主人公,那個青衣黃褲的翩翩少年維特,則已成了世界文學中一個盡人皆知的不朽典型,即萊辛所說的那么一種“偉大而又渺小,可愛而又可鄙的怪人”。前些年,東德作家普倫茨多夫的小說《青年W的新煩惱》在東西德都引起很大關注,改編成了戲劇,拍成了電影,其主人公W就被認為是一個現(xiàn)代型的維特。
德國人摹仿我,法國人讀我入迷,
英國啊,你殷勤地接待我這個
憔悴的客人;
可我又怎能夠歡欣鼓舞喲,中國人
也用顫抖的手,把維特和綠蒂
畫上了花瓶?
歌德這首收在《威尼斯警句》中的短詩,既道出了他因《維特》的成功所感到的得意心情,也表達了他對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向往和重視。關于中國古瓷上出現(xiàn)維特和綠蒂畫像的說法有好多起,其真實可信程度如何這里不去說它。但我們知道,在《維特》問世后一個半世紀的一九二二年,我國也出版了郭沫若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同樣引起過熱烈的反響;“五四”精神影響下的一代中國青年,在洋溢著“狂飆突進”精神的《維特》中找到了知音?!扒嗄昴凶诱l個不善鐘情?妙齡女人誰個不善懷春?……”這首附于《維特》第二版(1775)前的短詩,一時在許多中國青年口中傳唱不息,變成了對封建舊禮教的挑戰(zhàn)和抗議。僅據(jù)一九三二年的一個不完全統(tǒng)計,十年間郭譯《維特》就由不同書店重印達三十次之多。此外,我國解放前還出過羅牧、黃魯不、傅紹先和古大秦等的譯本,譯名全叫《少年維特之煩惱》。在我國的新文學運動中,《維特》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來中國之新文化》一文中,談到外國小說的翻譯對我國“起于戊戌”的“文學的革新”的推動,具體舉出的第一本書就是《少年維特之煩惱》,說它“影響于青年的心理頗大”。
從郭沫若翻譯出版《少年維特之煩惱》到現(xiàn)在又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今天,在重譯這部世界名著時,譯者仍從前輩的勞作中獲得不少啟示,比如書名和主要人名,基本上就襲用了郭沫若的譯法。應該說,翻譯文學作品是個困難的工作,而譯《維特》尤其如此。主人公激情奔放的書簡,“莪相”情調(diào)沉郁、意境詭奇的哀歌,“編者”冷靜紀實的敘述,統(tǒng)統(tǒng)都要求譯文追隨再現(xiàn),實在是個異常艱巨的任務。為了不愧對原書作者和前輩譯家,后學惟有兢兢業(yè)業(yè),勉力為之。
翻譯主要依據(jù)的是漢堡“克里斯蒂安·維格納爾出版社”的《歌德選集》第六卷。對于譯文中存在的缺點錯誤,希望讀者批評指正。在翻譯此書過程中,諸多師友都曾給予譯者幫助鼓勵,特此附筆志謝。
楊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