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進(jìn)士,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官至禮部尚書。一生多次放外任,亦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多次被貶。性格豪放,才思敏捷,是北宋重要文學(xué)家和書畫家。其文汪洋恣肆,其詩清新豪健,其詞開豪放一派,其書跡豐腴跌宕,亦為大家。著作有《東坡全集》、《東坡志林》、《東坡詞》等凡數(shù)百卷。
水調(diào)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3],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4],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5]。
水龍吟
次韻章質(zhì)夫楊花詞[6]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7]。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8]。縈損柔腸,困酣嬌眼[9],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10]。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11]。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12]。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xì)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念奴嬌
赤壁懷古[13]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14],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15]。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16]。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17],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18],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19]。故國神游[20],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21]。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22]。
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如三鼓[23],鏗然一葉[24],黯黯夢云驚斷[25]。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26]。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27]。
洞仙歌
余七歲時,見眉州老尼[28],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29]。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30],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31]乎?乃為足之云[32]。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fēng)來暗香滿[33]。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攲枕釵橫鬢亂[34]。 起來攜素手[35],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36]。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37],金波淡[38],玉繩低轉(zhuǎn)[39]。但屈指、西風(fēng)幾時來?又不道[40],流年暗中偷換。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41]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42]。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43]。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44]。揀盡寒枝不肯棲[45],寂寞沙洲冷。
青玉案
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46]
三年枕上吳中路[47],遣黃耳[48],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49],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jīng)行處[50]。 《輞川圖》上看春暮[51],常記高人右丞句[52]。作個歸期天已許[53]。春衫猶是、小蠻針線[54],曾濕西湖雨。
臨江仙
夜歸臨皋[55]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56],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57],何時忘卻營營[58]?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定風(fēng)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59],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60],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61]。 料峭春風(fēng)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62]
十年生死兩茫茫[63]。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64],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65]。
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66]
霜馀已失長淮闊[67],空聽潺潺清潁咽[68]。佳人猶唱醉翁詞[69],四十三年如電抹[70]。 草頭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還二八[71]。與余同是識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賀新郎[72]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槐陰轉(zhuǎn)午[73],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tuán)扇[74],扇手一時似玉[75]。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又卻是、風(fēng)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76],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77]。秾艷一枝細(xì)看取,芳心千重似束[78]。又恐被、西風(fēng)驚綠[79],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80]。
[1] 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子由:蘇轍字子由。蘇軾的胞弟。
[2] “明月”二句:李白《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3] 瓊樓玉宇:指天上宮闕。《大業(yè)拾遺記》:“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
[4] 綺戶:雕花的門窗。
[5] “千里”句: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絕,隔千里兮共明月。”嬋娟,月里嫦娥,指明月。
[6] 章質(zhì)夫:章楶,字質(zhì)夫。蘇軾同僚。有詠楊花詞《水龍吟》,傳誦一時。蘇軾和以此詞,亦詠楊花。
[7] 從教:任憑。
[8] “無情”句:杜甫《白絲行》:“落絮游絲亦有情。”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此反其意而詠之。
[9] 嬌眼:柳眼。柳葉初生,如人睡眼初展,稱為柳眼。
[10] “夢隨”四句:化用金昌緒《春怨》:“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11] 落紅:落花。綴:連接。
[12] 一池萍碎:作者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13] 此詞乃蘇軾貶官黃州(今湖北黃岡)時作。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五日夜晚,蘇軾與好友到州治城南的長江赤壁磯下泛舟飲酒,俯仰江山勝跡,追思?xì)v史人文,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和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追懷三國時期的著名戰(zhàn)役赤壁之戰(zhàn)及戰(zhàn)斗的主要指揮者周瑜。然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湖北蒲圻縣境的一段長江上,與蘇軾所游赤壁相距二百五十公里。后世由此稱蒲圻赤壁為“三國赤壁”、“武赤壁”,黃岡赤壁為“東坡赤壁”、“文赤壁”。
[14] 故壘:舊時營壘。西邊:泛言,非確指方位。三國赤壁在東坡赤壁下游,論方位當(dāng)是東邊,而蘇軾也并未置身于三國“故壘”。
[15] 三國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三國時吳國名將。
[16] “亂石”三句:寫出驚心動魄的赤壁景觀,以烘托緊張的戰(zhàn)斗氣氛。此是詞家虛擬,因蘇軾在《赤壁賦》中的景色描寫是:“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
[17] 小喬:即小橋。橋玄之小女,江東出名的美人。初嫁:小喬初嫁時,周瑜二十四歲,至指揮赤壁之戰(zhàn),小喬已“初嫁”十年。
[18] 羽扇綸(ɡuān觀)巾:古代儒將的裝束。綸巾,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一說配有青色絲帶的頭巾。
[19] 檣櫓:以船上裝置代指曹操統(tǒng)帥魏軍的戰(zhàn)船。
[20] 故國:指故地,三國舊戰(zhàn)場。
[21] 酹(lèi累):把酒澆在地上或倒在水中表祭奠之意。
[22] 神宗元豐元年(1078)蘇軾知徐州時作此詞。彭城:今江蘇徐州。燕子樓:唐張建封家伎關(guān)盼盼所居之樓。白居易《燕子樓》詩序曰:“徐州故張尚書有愛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風(fēng)態(tài)。……尚書既歿,歸葬東洛,而彭城有張氏舊第,第中有小樓名燕子。盼盼念舊愛而不嫁,居是樓十馀年。”
[23] (dǎn膽):擊鼓聲。句言三更鼓敲響了。
[24] 鏗(kēnɡ坑)然:響亮的金石之聲。此用以形容秋葉墜地之聲。
[25] 黯黯:心緒黯然。夢云:用楚王夢神女事。典出宋玉《高唐賦》。
[26] “古今”三句:言新舊歡怨俱是夢中情感,一切都在夢中。
[27] “異時”三句:言后人夜登黃樓時,也必會如我登燕子樓憑吊盼盼一樣而為我長嘆。黃樓,蘇軾知徐州時所建,在彭城東門上。
[28] 眉州:今四川眉山。詞作于元豐五年。
[29] 孟昶(chǎnɡ敞):五代時蜀國后主。與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同時,好填詞,知音律,在位三十一年,國亡降宋。
[30] 花蕊夫人:孟昶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蜀主孟昶納徐匡璋女,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擬其色,似花蕊之翾輕也。”摩訶池:后蜀宣華苑宮池。摩訶,梵語,有大、多、好等義。
[31] 《洞仙歌令》:即《洞仙歌》。其調(diào)首見于蘇軾《東坡詞》,又名《洞中仙》、《羽仙歌》、《洞仙歌慢》等。
[32] 足:補(bǔ)足。
[33] 水殿:筑在摩訶池邊的便殿。
[34] 攲(qī七):斜依,斜靠。
[35] 素手:指女子白皙的手。
[36] 河漢:銀河。唐孟浩然佚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
[37] “試問”二句:套用《詩經(jīng)·小雅·庭燎》句式:“夜如何其?夜未央。”
[38] 金波:指月光。《漢書·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39] 玉繩低轉(zhuǎn):表夜深。玉繩,星名。位于北斗星斗柄三星的北面。
[40] 不道:不曾想,不覺。
[41] 此詞作于元豐五年(1082)冬。黃州:今湖北黃岡。定惠院:黃岡東南的寺院。
[42] 漏斷:漏盡。指夜深。
[43] “時見”二句:以幽人、孤鴻自況。又從“孤鴻”引出下片。
[44] 省(xǐnɡ醒):知曉。
[45] “揀盡”句:鴻雁原本不棲于樹,稱“不肯”,示其高潔。
[46] 此詞作于元祐七年(1092)。賀方回:名鑄,號慶湖遺老,宋代詞人。其《青玉案》詞原作是:“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伯固:蘇堅的字。他曾任杭州監(jiān)稅官。吳中:今江蘇蘇州,蘇堅的家鄉(xiāng)。
[47] 三年:時蘇堅隨蘇軾在杭,已三年未歸。
[48] 黃耳:晉陸機(jī)愛犬名。《晉書·陸機(jī)傳》載,機(jī)有黃耳犬,能從洛陽帶書信到吳,又從吳帶書信返洛。
[49] 松江:吳淞江。小渡:渡船。
[50] 四橋:指姑蘇垂虹橋、楓橋等四橋。老子:蘇軾自謂。宋時老者有此自稱,今四川人猶作此言。
[51] 《輞川圖》:唐代詩人王維繪于藍(lán)田清涼寺的壁畫。王維有別墅在西安東南藍(lán)田縣境的輞川。
[52] 高人:高士。高潔的隱士。右丞:王維曾做過尚書右丞。杜甫《解悶》:“不見高人王右丞,藍(lán)田丘壑漫寒藤。”
[53] 天已許:指已獲朝廷許可。
[54] 小蠻:唐白居易的家伎,以腰肢柔軟稱名。這里以代指蘇軾侍妾朝云。
[55] 夜歸臨皋:一作“壬戌九月,雪堂夜飲,醉歸臨皋作”。臨皋,在湖北黃岡南長江邊。
[56] 東坡:在湖北黃岡之東。蘇軾謫黃州時,筑室于東坡,故以為號。
[57] 此身非我有:《莊子·知北游》:“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58] 營營:周旋貌。指為功名而勞碌。
[59]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時蘇軾謫居黃州,即今湖北黃岡。沙湖:在黃岡東三十里。
[60] 芒鞋:芒草編結(jié)的草鞋。
[61] 一蓑煙雨:喻指人世的風(fēng)雨煙波。蓑,蓑衣,蓑草編織的防雨具。此處為虛指。因小序中說“雨具先去”,此時不可能有蓑衣防雨。
[62] 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蘇軾四十歲,時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
[63] 十年:蘇軾妻王弗卒于治平二年(1065)五月,至此整整十年。
[64] “千里”句:王氏墳在眉州,與蘇軾處身的密州相距數(shù)千里。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曰:“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這里是蘇軾的家鄉(xiāng)。
[65] “料得”三句:寫孤墳。唐孟棨《本事詩》載孔氏贈夫張某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
[66] 此詞作于元祐六年(1091),時作者知潁州(今安徽阜陽)。歐公:歐陽修。蘇軾的前輩與知交。曾于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西湖韻:指歐陽修在潁州時所作《木蘭花令》:“西湖南北煙波闊,風(fēng)里絲簧聲韻咽。舞馀裙帶綠雙垂,酒入香腮紅一抹。 杯深不覺琉璃滑,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車馬各西東,惆悵畫橋風(fēng)與月。”西湖,潁州的西湖。
[67] 霜馀:霜降后。長淮:淮河。
[68] 潺潺:流水聲。清潁:潁水。源出河南登封嵩山西南,在安徽壽縣正陽關(guān)入淮。咽:言流水聲低沉悲咽。
[69] “佳人”句:寫蘇軾到潁州后之聞見。時歐陽修已故去十九年。醉翁詞,即詞題中所言“西湖韻”。歐陽修自號“醉翁”,知滁州時作有《醉翁亭記》。
[70] 四十三年:指歐陽修作“西湖韻”到蘇軾作此和韻詞之間的時間跨度。
[71] 三五:指陰歷十五日的滿月。盈盈:盈滿之貌,狀圓月。二八:指陰歷十六日的月亮。句言光陰必逝,月滿則虧。
[72] 此詞作于蘇軾出守杭州時,約在元祐四年(1089)至六年間。《古今詞話》:“蘇子瞻守錢塘,有官妓秀蘭……子瞻因作《賀新郎》,令歌以送酒。”
[73] “槐陰”句:言槐樹影移,時光過午。
[74] 生綃:未經(jīng)過捶搗、練絲程序的絲織物。制衣需織物柔軟,故加捶練;制扇需織物挺括,故用生絲。
[75] “扇手”句:言手與扇同樣白皙。《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衍)容貌整麗,妙于談玄,恒捉白玉柄麈尾,與手都無分別。”蘇軾句詩思出此。
[76] “石榴”句:言榴花半開時如縮縐的紅巾。白居易《題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諸僧眾》:“山榴花似結(jié)紅巾。”
[77] 浮花、浪蕊:指春天的花草。唐韓愈《杏花》:“浮花浪蕊鎮(zhèn)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榴花夏開,兩句言榴花繁盛時,百花俱已零落。浮、浪,有輕薄意,言其不能久長。
[78] 芳心千重:以女人喻花,形容石榴花瓣的重疊。
[79] “西風(fēng)”句:言秋風(fēng)起后,榴花凋謝,只剩下綠葉。唐皮日休《石榴歌》:“石榴香老愁寒霜。”
[80] “共粉淚”二句:言花瓣與眼淚一同落下。詞上片寫女人之白皙,下片寫榴花之紅艷,至結(jié)句收束于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