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詩選
- 謝思煒評注
- 1987字
- 2021-09-02 13:52:33
兵車行[1]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2]。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3]。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4]。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5]。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6]。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7]。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8]。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9]。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10]。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1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12]。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13]?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14]。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15]。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16]!
【解讀】
杜甫在將目光投注于社會現實時,首先接觸到的便是給唐王朝造成極大困擾、普通民眾感受最為痛切的對外戰爭問題。關于《兵車行》的具體寫作背景,前人有戰吐蕃與征南詔兩種不同意見。就詩中提及的“防河”、“營田”戰事及“青海頭”等地理概念來看,均明顯指與吐蕃戰事。但天寶末年引發更大社會騷動的卻是后者,而且詩中所描寫的“牽衣頓足攔道哭”的送行場面,又與南詔之戰時“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的史料記載十分吻合。考慮到杜甫在長安親眼目睹的更可能是后一場面,而作者在同一時期有多首詩寄贈任職河西的好友“高三十五書記”(高適),后來甚至還投詩“哥舒開府翰”,有從軍河西的打算,給作者造成極大震撼、引發此詩創作沖動的還應是南詔之戰。至于詩中為何多用河西戰事典故,這可能與邊塞詩的創作傳統有關。盛唐邊塞詩的主要場景,集中于大漠、黃河等西北邊地。南方戰事,包括其地理環境,尚不為詩人所熟悉。《兵車行》繼承了邊塞詩的題材和傳統,但卻對主題和具體情節做出重大改變。開篇的凄慘送別場面是以往的邊塞詩所沒有的,以下的主要篇幅則由“行人”直接對連年不休的擴邊戰爭提出控訴。全詩清楚地揭露了戰爭給國內人民造成的極大痛苦,強烈譴責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
與內容的變化相應,《兵車行》也是杜甫最早寫作的“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沿襲樂府舊題的寫法,已不能適應寫作時事的需要。此詩同時繼承了樂府詩的敘事傳統,詩中設計了“過者”與“行人”的對話,其中又以行人自述為主,這樣可以將邊庭、內地廣大地區,去時、歸來很長時間內發生的事件概括進來。詩人又借“過者”直接現身于詩中,借此直接表達自己的態度。但這種敘事手法也比較粗糙,只能粗線條地交待各種事件。與《飲中八仙歌》等作品偏重寫人相對,此詩偏重寫事,人物描寫則相對簡單,說明作者在敘事手法上還有所缺陷。
[1] 兵車行:行是樂府詩體名稱,原為樂曲形式。此詩是作者依據時事自擬詩題的“新題樂府”,因內容為出征作戰,故命名為“兵車行”。天寶八載(749),哥舒翰攻克吐蕃石堡城,唐兵死者數萬人。天寶九載(750)十二月,王難得擊吐蕃,拔樹敦城。天寶十載(751)四月,鮮于仲通討南詔,至西洱河大敗,死者六萬人。制募兩京及河南、河北兵,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枷送軍,行者愁怨。天寶十一載(752),遣云南守李宓渡海自交趾擊南詔。此后,天寶十三載(754)李宓再次帶兵七萬擊南詔,全軍覆沒。天寶末年屢興邊役,人民死傷慘重,怨聲載道。詩為此而作。
[2] 轔(lín)轔:車行聲。《詩經·秦風·車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鄰同轔。蕭蕭:馬鳴聲。《詩經·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行人:出征之人。
[3] 耶娘:即爺娘,父母。咸陽橋:京兆府所屬咸陽縣(今屬陜西)便橋,又稱西渭橋,在渭水上。為自長安出軍西征所必經。
[4] 干(ɡān)云霄:觸及云霄。干與幹(幹事)、乾(乾濕)不是同一個字。
[5] 點行:征發行役之人。點是按名簿征點。頻:頻繁。此以下均為行人回答過者之詞。
[6] 十五、四十:均指年齡。北防河:指在河西地區(今甘肅、寧夏一帶)防止吐蕃進擾。西營田:唐在西部安西、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境內)至隴右、河西等地均駐軍屯守。營田即屯田,戰時作戰,平日屯守種植。
[7] 里正:唐制百戶為里,設里正一人。裹頭:古時男子以皂羅三尺裹頭。
[8] 邊庭:邊疆。武皇:漢武帝。唐人多借漢事言本朝,以武皇代指唐玄宗。開邊:開拓疆土。
[9] 山東二百州:山東指函谷關以東。據《十道四蕃志》,唐關東共二百十七州。荊杞(qǐ):猶言荊棘,叢生灌木。
[10] 秦兵:關中地區古為秦地,秦兵以善戰著稱。
[11] 長者:行人對過者的尊稱。役夫:服役之人。行人自稱。敢:豈敢。
[12] 關西卒:關內之兵,即被征調的秦兵。行役及期應輪休,而這些秦兵未得休息。
[13] 縣官:指朝廷、官府。
[14] 比鄰:鄰居。比為屋舍相挨之義。《水經注·河水》引楊泉《物理論》記民歌:“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拄。”杜詩所言亦襲民歌之意。
[15] 青海頭:青海邊。即今青海湖一帶。為唐與吐蕃多次作戰相爭的地區。
[16] 天陰雨濕:據說陰雨天聞鬼哭。李華《吊古戰場文》:“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啾(jiū)啾:凄厲的叫聲。《楚辭·九歌·山鬼》:“猿啾啾兮狖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