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詩選
- 熊禮匯評注
- 988字
- 2021-09-02 13:50:00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1]。
孤帆遠影碧山盡[2],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讀】
此詩作于開元十六年(728)春天,此前,李白和孟浩然已交往有年。“故人”在陽春煙景之時,出游繁華的揚州,固然可喜可羨,就李白而言,仍留戀難免,故作此詩以道其依依難舍之情(用沈祖棻老師說)。前人欣賞此詩,無不道其抒情之妙。概言之,則謂其乃“送別詩之祖,情意悠渺,可想不可說”(《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陳繼儒語)。“語近情遙,有‘手揮五弦,目送飛鴻’之妙”(《唐宋詩醇》)。細言之,則謂“‘黃鶴’,分別之地;‘揚州’,所往之鄉;‘煙花’,敘別之景;‘三月’,紀別之時。帆影盡則目力已極;江水長則離思無涯。悵望之情,俱在言外”(唐汝詢輯《唐詩解》)。用“語近情遙”概括此詩抒情特色,真可謂探驪得珠之論。只是“語近”,不單指用語輕婉、淺淡,還指用平常語說平常景、敘平常事;“情遙”,不單指“不見帆影,唯見長江,悵別之情,盡在言外”(黃生《唐詩摘抄》),還見于詩中所寫平常景物中。當然,最使此詩顯得“情意悠渺”的,是后二句所寫詩人佇立江邊(有學者認為是在黃鶴樓上)久眺孤帆遠去的形象。“孤帆遠影碧山盡”,實際上展示的是一個漫長的送別過程。大概孟浩然解纜放船,在船頭與詩人拱手道別后,詩人仍然佇立江干,目送船行。先是船只赫然在目,繼而愈行愈遠,唯見一片孤帆,最后連孤帆遠影都望不見了。這佇立久望,自然顯露的是詩人的別情依依。“唯見長江天際流”,也不僅僅是像前人說的“不見帆影,唯見長江”,是在寫詩人的惆悵感。還和前說“孤帆遠影”一樣,是在寫詩人佇立久望的專注。豈止目送船行,心亦隨人遠去,因而江中流水和來往船只全不在他眼中。直到孟浩然的坐船消失在水天相接處,他才收回視線,從離情別意中回過神來,注意到江水東流。和這種手法相近的,有中唐詩人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省試湘靈鼓瑟》),不過錢詩是寫聽者陶醉于音樂的感受。寫別情而與此詩后二句手法最相似的,是岑參的詩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 煙花:猶言繁花如煙。
[2] 影:一本作“映”。碧: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作“綠”。山:一本作“空”。陸游《入蜀記》:“太白登此樓(黃鶴樓)送孟浩然詩云:‘征帆遠映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蓋帆檣映遠山尤可觀,非江行久不能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