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順路過海陵郡,被太守陳文迎接,卻在太守府的大門駐足,原因是路邊的一個乞丐。
陳文見高順皺眉,立刻示意家奴,家奴心領神會,立刻上前道:“去去去,也不看看這里是什么地方!”
家奴狗仗人勢,對乞丐連打帶踢,毫不客氣,那乞丐嚇得連滾帶爬,心說今兒個這是怎么了。
高順見家奴如此跋扈,心中頓時覺得十分可悲,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就是一個悲劇的時代。
“且慢,不要為難他,給他些吃食,讓他離開吧。”
高順沒有發火,因為他知道發火也沒用,乞丐能在太守府附近停留,說明官員對他們的漠視。
北齊在華夏歷史上以政治極端黑暗著稱。
鮮卑勛貴兇殘腐敗,搞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銳。當時,戰爭頻繁,社會矛盾復雜。
特別是后期統治者,自皇帝至各級官吏,多昏庸殘暴,狗馬鷹亦得加封官號,賦斂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盡,府庫空虛。
如今的太守,雖然對高順十分尊敬,可對百姓卻絲毫不在意,甚至以為高順是看那乞丐礙眼。
聽到高順所說,那家奴愣了一下看向陳文,陳文立刻反應過來,讓家奴去取吃的。
寒冬臘月,外面北風呼嘯,那乞丐卻穿著單衣,恐怕就算吃了頓飽飯也活不下去。
高順實在有些看不下去,于是開口問道:“陳太守,這樣的流民城里有多少?”
“這……回公子,下官沒數過。”
“沒數過?我看是數不過來吧!你身為一郡太守,卻眼睜睜看著治下子民挨餓受凍,你這個太守是怎么當的!”
高順的聲音很冷,仿佛一股寒風刮過,陳文臉色變了變,心中升起一絲不悅。
“公子,今年海陵郡收成不好,朝廷又沒有接濟,餓死些人在所難免,公子又何必關心這些小事呢!”
陳文這話顯然是不同意高順的說法,高順抬頭看著陳文,只見他也看著自己,二人就這樣對視,陳文竟然毫不畏懼。
“好好好,好一個在所難免,本公子記住了!”
說罷高順一擺手,也不進太守府了,轉身上了馬車,吩咐使團出發,不接受陳文的接待。
使團眾人都有些不愿,可卻不敢違背高順的命令,只能離開太守府,向北門行去。
“哼,庶子爾,安敢欺我!”
陳文冷哼一聲,也不理會高順,轉身進了府邸,直接關上大門,并不覺得高順有威脅。
而高順在馬車上,看到城里又不少流民,越到城門口越多,他甚至看到有人插標賣首,鬻兒賣女。
齊國的狀況,比他想象的還要困難,他出來時是秋天,尚且有糧食可吃,但現在是冬天,百姓的糧食明顯不夠。
按理說像這種邊關州郡,不應該缺糧食才對,因為這里大多數都是軍戶,平時是百姓,戰時都會變成軍隊。
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軍戶,所以才會受到剝削,美其名曰吞備軍糧,可真打仗時卻不一定拿得出來。
在海陵郡補充一下給養,高順決定繼續趕路,這一路他一直思索治國之法,可謂是千頭萬緒。
回顧華夏歷史,封建王朝始終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土地兼并。
這個問題困擾華夏幾千年,無論怎么改朝換代,最終都因為這個問題而亡國。
其實百姓起義造反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吃不上飯,而百姓之所以吃不上飯,除了少數天災因素外,主要的還是人禍。
每個朝代建國之初,都有有大量的勛貴產生,這些勛貴擁有大量的土地還不用納稅,占用了大部分的糧食份額。
隨著歷史的發展,唐朝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那是因為國家人口不夠多,社會矛盾不夠名字。
可即便如此,在晚唐時期,國家還是不可避免的分裂,安史之亂之后農民起義軍越平越多。
連年干旱,外憂內患,中央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土地,開始了藩鎮割據,大唐被四分五裂。
最后朱溫滅了唐哀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梁,開啟了五代十國,一個混亂的年代。
等到了宋超,華夏仿佛看到了曙光,商業的崛起使朝廷富裕,可以養得起幾十萬的軍隊,可也拖垮了國家。
隨著內憂外患越來越多,宋朝也難逃滅亡的命運,被北方韃靼趁虛而入,建立了元朝。
少數民族的統治,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上,貴族階級的殘暴比此時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注定短命。
等明朝開始,華夏的各方面文化已經成熟,而土地兼并也愈發的明顯,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鎖國政策,重農抑商,讓華夏大地不斷的內耗。
清朝吸取前人的經驗,憑借完備的統治制度,竊取江山兩百余年,每個朝代的問題它都有,卻因為百姓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持續下來。
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狂傲自大,不思進取,使中華民族落后于世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而開啟這條路的根源,也許就在朝廷的制度上,雖然治國的政策一直在進步,可始終沒有達到完美。
從藩鎮到州郡,從州郡到郡縣,從郡縣到道府,從道府到府縣,又從府縣到省縣……
地方劃分越來越完善,可治理手段卻進步不大,帝王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旦皇帝昏庸無能,帝國也面臨風雨凄凄。
而選拔人才的制度,也存在的很大問題,科舉制度看似公平,看似給寒門弟子一個機會,但科舉的內容,卻也限制了社會的發展。
儒家學說,雖然可以用來治國,卻不適合發展,那些讀書人通過科舉,只能去當官。
隨著科舉制度的逐漸完善,框架和束縛也愈發的明顯,讀書人除了當官什么都干不了,然而他們讀的書也不一定適合當官。
所以高順想到過科舉,又覺得這不是一個好辦法,他來自后世,如果還像隋唐一樣推出科舉,必定會走歷史的老路。
而在軍事方面,齊國現在的軍戶制度,就是府兵制的雛形,唐朝的強大來自藩鎮,但唐朝的滅亡也與藩鎮脫不了干系。
所以高順不想要藩鎮,他要又一支強大的軍隊,但養軍隊需要錢,前提是國家的財政可以支持。
這樣一來,就必須發展商業,與此同時農業也很重要,如果沒有糧食有再多錢也沒用。
而糧食就涉及到土地,而大多數的土地又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再加上民族并不單一,所以齊國的情況可以說是盤根錯節。
當然,最大的世家就是高家,基本上沒得宗室都有封地,宗室們是土地的主人,高順想收回并不容易。
剩下的大臣們,大多也與宗室有聯系,高順要動他們的蛋糕,勢必會受到很大的阻力。
從白天想到晚上,高順覺得頭都疼了,掀開車簾看了看外面,發現使團在一個村落停下。
高順從馬車上下來,活動一下僵硬的身體,吸了一口寒冷卻清新的空氣,讓頭腦變得清明一些。
“公子,你怎么下來了。”
馬嗣明走到近前,遞給高順一碗湯和兩個餅子,高順接過晚飯笑道:“下來活動活動。”
馬嗣明聞言看著高順欲言又止,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他發現高順的憂國憂民絕不是裝的。
高順喝了一肉湯,咬了一口餅子,嚼了兩下咽下去道:“想說什么就說吧,何必吞吞吐吐的。”
馬嗣明聞言身子一陣,望著眼前的篝火道:“公子這次回去,可是想做一番事業?”
“哦?將軍此話怎講?”
馬嗣明卻不回答,只是微微搖頭,眼里的火焰在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