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電子!誰來拯救摩爾定律?
- 張天蓉
- 2161字
- 2021-12-30 21:42:08
1.2 敏感的公主們
法拉第發現半導體硫化銀的導電性隨溫度上升而增加,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把它歸納到半導體的特性之一,即熱敏性。
其實,我們現在知道,像硅這樣的半導體公主們,她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敏感性。一般情況下,她們不導電,禁止電流通過她們的身體,如同絕緣體。但是,就像法拉第第一次所觀察到的,如果條件改變了,溫度升高了,她們的導電性會增加,便有可能允許電流通過。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將她們稱為“半導體”的原因。除了熱敏性之外,半導體的敏感特性還有光敏性、整流性,以及摻雜性。我們在這一節中敘述光敏性。
繼法拉第之后,法國物理學家A.E.貝克勒爾(Alexandre-Edmond Becquerel,1820—1891)發現了光生伏特效應。
貝克勒爾一家四代人中出了五個物理學家,見圖1.2.1。A.E.貝克勒爾是中間一位,其余是:
Antoine César Becquerel(1788—1878),A.E.貝克勒爾的父親。
Louis Alfred Becquerel(1814—1862),A.E.貝克勒爾的兄弟。
Henri Becquerel(1852—1908),A.E.貝克勒爾的兒子。
Jean Becquerel(1878—1953),A.E.貝克勒爾的孫子。

圖1.2.1 貝克勒爾物理世家
圖1.2.1中的幾個人,除了第二位貝克勒爾去世早,不廣為人知外,其余的都成就不凡。A.E.貝克勒爾的父親曾在拿破侖麾下服役,滑鐵盧戰役之后專攻科學,曾促進了電化學的創立,也是率先研究電發光現象的物理教授;A.E.貝克勒爾的兒子亨利·貝克勒爾,因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與居里夫婦分享了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孫子后來也是法國頗負盛名的物理學家。
物理學告訴我們,電和光都是能量的某種存在方式,這兩種能量會互相轉換。電轉換成光的現象在大自然中經常可以看到,比如帶電的大氣放電時產生的閃電。科學家在實驗室里研究放電現象時,經常觀察到的火花和閃光等,也是電能轉換成光能的例子。但是,從光到電的現象就不是那么普遍了。貝克勒爾物理世家電光閃爍,他們不是研究光,就是研究電。當時,A.E.貝克勒爾的父親就是從化學角度來研究電發光現象的。父親研究從“電”到“光”,兒子則進一步地想,光是不是也能產生電呢?果然不出所料,1839年,19歲的A.E.貝克勒爾在他父親的實驗室里,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現象。
A.E.貝克勒爾將氯化銀放在酸性溶液中,用兩片浸入電解質溶液的金屬(鉑)作為電極,見圖1.2.2。貝克勒爾發現,如果有陽光照射時,兩個電極間會產生額外的電壓。這不就是“光”轉換成了“電”嗎?貝克勒爾將此現象稱為光生伏特效應,這是歷史上最早被發現的半導體的第二個敏感特征。

圖1.2.2 光生伏特效應
貝克勒爾發現的是液體中的光生伏特效應,也被稱為貝克勒爾效應。到1883年,亞當斯等人在金屬和硒片上發現了固態光伏效應,并制成了第一個“硒光電池”[2]。
1873年,英國的史密斯同樣使用硒晶體做實驗,發現這種材料在光照下導電性增加,這是半導體又一個與光照有關的特性:光電導效應。從此,對光特別敏感的半導體——“硒”公主登上了歷史舞臺。
從現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剛才敘述的半導體的兩個特性,光伏效應及光電導效應,與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的光電效應(也稱外光電效應),在物理本質上是相關的。我們可把它們都歸類于半導體的光敏性,也可以統稱為光電效應。
外光電效應[3]最早是被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發現的。赫茲用兩個鋅質小球做實驗,當他用光線照射一個小球時,發現有電火花跳過兩個小球之間。如果用藍光或紫外線照射,電火花最明顯。這個現象后來(1905年)被愛因斯坦從量子力學的觀點加以解釋,并使愛因斯坦得到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和貝克勒爾家族類似,赫茲一家也有好幾個物理學家(圖1.2.3)。發現光電效應的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 1857—1894)和發現電磁波的赫茲是同一個人。魯道夫·赫茲雖然只活了36歲,但他的兩個發現都舉足輕重:電磁波的發現證明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正確性,而光電效應的發現對量子理論的創立及發展功不可沒。
海因里希·赫茲的侄子古斯塔夫·路德維希·赫茲(Gustav Ludwig Hertz,1887—1975)也是物理學家。他是量子力學的先驅, 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路德維希·赫茲的兒子卡爾·赫爾穆特·赫茲(Carl Hellmuth Hertz,1920—1990)則發明了醫療用超聲波技術和噴墨打印技術。
赫茲當時發現的是金屬的外光電效應,而半導體也能產生外光電效應。統而言之,光電效應指的是因光照而引起物體電學特性的改變。半導體的光電效應分為光電子發射、光電導效應和光生伏特效應。第一種發生在物體表面,即外光電效應。后兩種發生在物體內部,稱為內光電效應。

圖1.2.3 赫茲—家的三個物理學家
圖1.2.4說明了半導體中幾種光電效應的異同點(注意:在圖中提前使用了尚未介紹的半導體中電子的能帶圖。我們將會在第2章中簡述固體的能帶理論。對此不熟悉的讀者,可在學過能帶論之后,再返回來重新閱讀下面的段落)。

圖1.2.4 半導體的光電效應
半導體材料無光照時,導帶上有很少的自由電子。在光照射情況下,低能量的電子吸收了光子能量,從鍵合狀態過渡到自由狀態。如果光子的能量足夠大,使得電子能夠逸出物質表面而發射出去,這便是被赫茲所觀測到的光電發射效應,或稱外光電效應。如果低能級的電子吸收了光子能量后,并未被發射,而只是被激發躍遷到導帶中,則大大地增加了自由電子的數目,從而增強了物質的導電性。這種現象稱為光電導效應。更進一步,如果被光照射的物質材料不均勻,或由兩種不同的物質層構成,這時,由于兩種物質在光照下產生的導電性能變化不一樣,使得自由電子偏向于離開一種物質而聚集到另一種物質,由此而形成一個電位差,這便是1939年首次被貝克勒爾觀察到的光生伏特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