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心可鑒:跨文化溝通
- 彭凱平
- 2917字
- 2021-09-03 16:49:57
第二節 歷史學中的文化——內在含義和外在作用
文化也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個特定人群的傳統和歷史遺傳特性。在西方社會里,最早將文化作為一種研究對象的人可能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os),他率先在《歷史》中使用“βαρβαροs”一詞來描述與希臘人不同的文化團體。有趣的是,這個概念原指“不同的人”,但在現代英語里,這個概念變成了“野蠻人”。由此可見,對具有差異人群的恐懼、疑惑和猜忌由來已久。
從歷史的角度,東西方對文化的定義差異非常明顯:西方文化強調文化的內在含義,東方文化強調文化的外在作用。中國關于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至東周。孔子曾極力推崇周朝的典章制度。《論語·八佾》中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這里“文”已經有文化的意味。就詞源而言,《易經·賁卦》之《彖傳》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語。很多人把這一條作為“文化”一詞最早的來源。西漢文學家劉向的《說苑·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后來,南朝齊文學家王融在《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寫道:“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由此可見,中國最早的“文化”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在古漢語中,“文化”就是以倫理道德教導世人,使人“發乎情止于禮” 。在中國,以“化”為名的地區,很多是在中原文化的邊緣地帶,比如懷化、宣化都是在相對偏遠的地方,需要中原文化的教導和啟發。

《孔子圣跡圖》中有孔子周游列國,傳道解惑,傳播儒家文化的事跡描繪
這里我們要解釋一下“文化”與“文明”的概念。“文化”與“文明”這兩個概念有聯系也有區別。漢語中“文明”一詞出于《易經》。《易·乾·文言》中有:“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孔穎達說:“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書·舜典》中說:“睿哲文明。”據此,“文明”在漢語中指民族的精神氣象。“文化”是一個社會過程,而“文明”則是一個歷史現象。“文化”表現為一種社會的運動,體現民族的內在精神氣質,而“文明”則表現為一種置于某種文化成果之上的風貌和行為表現。
“文明”一詞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皆來自拉丁語“civis”。“civis”一詞原意是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權利的公民。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把當時由封建習俗向著資產階級化的演變稱為“civilise”,它的原意為“公民化過程”。到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把體現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新文化氣象稱為“civilisation”,即“公民化”的文化。法國的啟蒙運動就是要將信奉天主教的法國農民改造成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法國公民。它是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一種新氣象和新趨勢。

法國大革命繪畫
“文明”在漢語中的含義也是如此,它指的是以文化的方式規范人們原始的、不健康的、粗魯的沖動,以創造出適合新文化氣象的新生活方式。比如,在公開場合隨地大小便和隨意放縱自己本能的行為(如不加掩飾地放屁,大庭廣眾下掏鼻孔,臟話連篇),都是不文明的表現。另外一種經常被判斷為不文明的表現就是在公共場合赤身裸體,而這種不文明往往是由文化來界定的。比如,古希臘文化崇尚和贊美人體,對任何形式的性愛都毫無羞恥感和罪惡感,因為他們認為性愛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到了中世紀,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裸體被看作令人害羞的東西,是需要加以控制和遮掩的畫面。這種現象到了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又發生了變化,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藝術家們開始大膽挑戰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教會的神權藝術,以大膽的裸體來宣傳享樂主義。而后來基督教新教興起,又開始對這種藝術的復興加以修正和控制,有些形式的裸體被看成是不文明的表現。以德國畫家、雕塑家克拉納赫(Cranach)1526年的《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的誘惑》為例,在這幅畫最初出現的時候,亞當和夏娃都是赤身裸體的。但是,在文藝復興的高潮過去以后,他們倆的生殖器部位都被無花果的葉子遮住了。而無花果葉子本身也是一種文化象征,因為它來自《圣經·創世記》里亞當和夏娃所接觸到的第一種植物。因此,無花果葉子就象征著文化,文化就是一種遮羞布,文明就是文化的產物,它由文化來界定,同時也借助于文化來生成。事實上,文化與文明的概念內涵雖有差別,但本質上都體現了一定社會中人們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的成果。

克拉納赫的《伊甸園:亞當和夏娃的誘惑》

文藝復興之后,亞當和夏娃的生殖器被無花果的葉子遮蓋起來
現在,歷史學和政治學談論的文明沖突,實際上是文化的沖突。20世紀90年代初期,由于“冷戰”的結束,西方學術界非常樂觀地想象,國家之間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所引發的沖突在“冷戰”結束之初是不會出現的。歷史學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甚至將這一可能性稱為“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1992,Free Press)。但是,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亨廷頓(Huntington)告誡我們國家之間的沖突還是會存在的,只不過多以文化沖突的方式出現。未來國家利益間的沖突將會是文明的沖突,是宗教觀念、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上的沖突,這樣的沖突實際上已經在全球變得越來越普遍。
1993年,亨廷頓提出,20世紀各個國家的沖突是意識形態的沖突,是圍繞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理念差異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亨廷頓提出:你可以選擇自己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營員,還是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營員,但是在新一輪國際沖突中,國家之間的沖突更多的是文化上的沖突,你是很難選擇站在哪一陣營的。你的出身已經決定你是什么文化,而這種由文化引起的國家沖突可能更加深刻、曠日持久且難以調和。“冷戰”后一些國家和宗教人士之間的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這種文明沖突論的觀點。
亨廷頓特別提出世界的七大塊文明之間的沖突將代替以前的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的沖突。這七大塊的文明分別是以中國為主的儒教文化(包括越南、新加坡,可能也包括日本和韓國,雖然日本堅持認為自己的大和文化與中國的儒教文化不同);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佛教文化;以印度為主的印度文化;以非洲大陸為中心的非洲文化;以中東為主的伊斯蘭文化;以拉丁美洲為主的拉美文化;以西方為主的基督教文化(這其中包括美國、歐洲以及以俄羅斯為主的東正教文化)。亨廷頓認為未來的國際沖突將會在這幾個文化圈的邊緣地帶發生,尤其是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沖突,已經嚴重到歷史學家所稱的“血色邊界”——帶血的文化圈。

亨廷頓,美國當代政治學家,極負盛名且頗有爭議,以《文明沖突論》聞名于世,認為21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家,而是文明。其有影響力的觀點包括“人類可以無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無秩序而有自由”
西方的文化沖突論中有一個“世界末日”的戰略觀點,那就是以中國為主的儒教文化聯手穆斯林的伊斯蘭教文化共同來打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這種擔憂突出了西方文化強調文化沖突,忽略了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的問題。中國的東方智慧強調的“和而不同”以及“天下一統”的理念應該是解決文化沖突的有益思想,但是,這種思想如何影響西方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及其戰略分析,仍待學者進一步分析和探索。我們的學術界和思想界需要不斷學習和增強跨文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解決文化沖突的目的。因此,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涉及中國文化的生存、中國的外交戰略和未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