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天門大開

公元前二百六十一年,周赧王五十四年,秦昭王四十六年,趙孝成王五年,得到援軍補充的王龁修整一日,便開始整軍備戰。命張唐留兩萬把守光狼城,同時要求他率一萬騎兵游弋于高都泫氏之間巡視,全力阻止長平后援;又添兵兩萬補充王陵部,拔營駐防在天門高都之間,破壞兩城冗道,切斷糧草水源兵力補給;王龁則親率八萬大軍將天門團團圍住,準備打開通向上黨的豁口。

王龁望著城墻上迎風招展鑲有巨大“趙”字的纛旗出神,雖然表面上平靜如水,但內心卻早已波濤洶涌。上黨有著與天為黨之意,而天門地處上黨之南,又是通向上黨腹地之必經門戶,故而得名。天門本是小城,居民多以狩獵采集為生,后三家分晉,上黨作為韓趙魏三國爭奪之戰略要地,天門便不斷被修繕完善,如今也算得上少有的可進駐十萬大軍的軍事重鎮。天門城城堅墻高,城墻多是整塊的山石所構成,像是一個石頭疙瘩橫在秦軍眼前,想要吃下去,不被噎死至少也會崩掉兩顆門牙。王龁想要破城無異于愚公移山,并非易事。還在城池雖堅,但有一致命缺陷——天門城取水不便,城內無法打井,需到城東丹水取水。只要戰事一起,居民就有“喝口水都要命”的玩笑話。如今趙勝不敢輕舉妄動,王龁又將天門城團團圍住,斷糧斷水,十幾萬軍民日常開銷龐大,不食三日還行,停水半日便是要命。王龁抓住這點,才敢將天門圍得水泄不通,圍而不攻。王龁斷定三日之內城中趙軍必然斷水,七日之內趙軍必然突圍,十日趙軍便會束手就擒。

天門城內,恐懼的陰霾籠罩在所有人的眉梢揮之不去,剛剛請示趙王是否和談于秦的趙勝有些坐不住了,發往邯鄲的書信墨跡未干,王龁便不等結果大兵壓境,將天門團團圍住,這是要決一死戰的架勢。大罵王龁不講信用,秦人反復確實如此。馮亭不好勸說,只得一句“兵者詭道也”勉強讓趙勝無話可說。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更何況王龁并沒答應休戰退兵,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

“王龁切斷糧道水源,天門無法維持十萬大軍的生計,如之奈何?”趙勝很平靜的說道。

“平原君,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向北突圍與高都軍合兵一處,伺機而動,如此可好?”馮亭有些心慌,但總覺得加上高都的五萬韓軍人多勢眾,總可以應付些時日,再加上靠近丹水取水方便,秦軍就不可能速戰速決,勸趙勝北上退守。

“豈不是白白便宜了王龁,天門我軍苦苦經營這么久,城堅墻厚,軍備城防足以讓秦軍損兵折將,只怕突圍去高都,高都也難守得住啊。”

“王龁圍而不攻,明顯已是掐住我天門守軍的軟肋,死守下去反倒有傾巢之險啊,平原君!”

“城中的糧食和飲水還有多少?”

“糧食足夠維持大軍一月不成問題,只是這飲水......”

“直說便是,本君知道形勢危急!”

“如果節省用水,支撐一兩日應該是可以的,節省點也就三五日,斷了水源全軍便會失去戰斗力......”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讓我好好想想。”

春風東已去,暑氣日高起。趙勝派出的幾股采水部隊,皆被王龁埋伏的秦軍擊退無功而返。天門城十萬官兵望水興嘆。派出去的信使在眾將士死力保護下突圍出去,分別去了長平和邯鄲求援。趙王接到趙勝的書信,只見信中直言:

君王拜上,臣趙勝有辱使命,對峙秦將王龁于天門,先失葵丟光狼城等要塞,后中計損兵三萬于大渡灘。目下已致十萬大軍困頓于孤城,今敵將天門團團圍死,城中將士死守待援,奈何天氣炎熱,無水可飲,士兵多有饑渴之妝,無力守城。勝無統兵之才,無破敵之策,誠惶誠恐。勝知我王已派廉頗老將移兵長平,作為后援實乃大材小用,廉頗老將勇力著稱諸侯,是趙國少有之名將。勝愿推舉廉頗為統兵主將率領三軍抵御秦軍,彌補勝之過失。待敵退去勝自當負荊請罪,還請我王三思見諒!

罪臣趙勝書

趙王丹看得淚流滿面,心中不禁感嘆王叔果然是趙國之棟梁柱石,雖說上黨略有小敗,但大片土地還是在我趙國手中,秦人狡詐誆騙我軍致使敗績也是情有可原,請罪還請命,推薦廉頗將軍主持大局,實乃胸襟寬廣,海納百川,如此便只得依了他,上黨的土地不能丟,宗廟的面子不能丟,趙國的霸主地位不能丟!

廉頗站在石長城上巡視,接到趙勝的手書,心里萬分拒絕的。趙勝心中表示推薦他為主帥,希望能夠盡快支援解圍,將秦軍趕出上黨。起初廉頗同平陽君趙豹的觀點一致,不要接這個燙手山芋,趙國以俠義為國本,不接納上黨,但也不給秦國,聯合諸侯逼迫歸韓才是正道,不但弘揚趙國霸主風度,給到小國利益收買人心,還能起到合縱拒秦效果,如此便是最好的結果。然而趙王卻總是聽趙勝所說,看不到長遠利益只顧眼下。現在倒好,諸國見趙國白落了這么大便宜,都在觀望秦趙之爭,韓國就直接倒向秦國,趙國眾叛親離陷在這般僵持之中。白白空耗國力得不償失。但眼下木已成舟,還得需要收拾殘局,王龁不是等閑之輩,偷襲光狼城,伏擊援軍,天門圍而不攻,幾戰下來干凈利落,在兵家眼里皆是正中下懷,不然趙勝不會如此被動守城。支援是要支援,但關鍵問題在于如何守住天門,暑夏已至,切斷水源便無力長守。對,只要能拿下野王,保證后方安全,糧道水道通常,秦軍亦會止步。構建光狼城-天門-高都一線防御,王龁也不會有機可乘。倒時可讓馮亭守光狼城,傅豹守高都,自領大軍駐防天門便可保上黨萬無一失。只是有心無力,趙勝之推薦非趙王之詔命,如何作數,統兵無實權縱有翻天之力也是無濟于事啊。

“稟將軍,王上詔命。”

廉頗接過詔書,大步折回府衙聚將廷議。

“諸位將軍,王上詔命,長平守軍火速支援天門,營救平原君。”廉頗開門見山直戳主題。

“將軍,末將不明,平原君手下十萬之眾,為何卻被王龁的七萬秦軍打得只敢據守,還要我們支援與他,豈不遭天下人恥笑。”

“放肆!戰前動搖軍心,當斬!”

“將軍饒命,無心之談,還望將軍見諒。”

“軍國大事豈可兒戲,拉出去,重大五十軍棍!”

“諾!”左右將這個瑟瑟發抖的偏將拖了下去,府衙瞬間安靜下來。

“兵不在多在于精,平原君并非軍旅出身,不習兵法,身邊亦無知兵之人,維持現狀已是不易,又有何苛求。大家都說說,如何支援天門退卻秦軍?!”

“將軍,想要破局,唯有先克光狼城,將天門背后的釘子拔掉,我軍才能全力對付南面的王龁大軍。”一位高瘦的副將答道。

“有道理,張唐的萬數秦騎游弋與高都與泫氏之間,目的就是為了阻斷后援,防止長平軍介入,王龁如此才敢將天門圍而不攻,想活活耗死天門守軍。先拿下張唐,奪下光狼城,才能打通與天門的聯系鞏固防線。”廉頗點點頭,分析道。

“將軍目下長平不過五萬兵力,其中兩萬精騎,三萬步卒,真要與張唐部決戰怕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一個虎背熊腰面色炭黑的副將應聲道,“大渡灘之戰,可是我軍前車之鑒。”

“長平是拱衛邯鄲的天然屏障,還需謹慎派兵把守,以免秦軍偷襲,失了根基。”高瘦副將繼續補充道。

“這一仗怎么打,諸位不必拘束,暢所欲言。”

“將軍不如留兩萬步卒把守長平,親率三萬精銳與高都合軍一處,高都有五萬守軍可供支配,到時至少可有六萬機動兵力可歸將軍調度,折回拿下光狼城便會輕而易舉,然后再伺機反包圍王龁大軍里應外合殲滅來犯之敵也未嘗不可。”稍微年長些的副將趙方拋出思路,侃侃而談。

“當年龐涓奔襲邯鄲,孫臏的一計圍魏救趙讓不可一世的魏國跌落神壇,如今張唐也好,王龁也罷,其根基在于野王,野王一旦有失就意味著秦國遠征軍失去了長久對峙的基礎,到時不但可解天門之危,而且可陷秦軍與絕境,孤軍深入他國,無糧可供,無兵可援,久戰不退,必然覆滅!”高瘦副將忽的開了竅,引經據典道。

“諸位將軍所言,廉頗以為皆是上好計謀,但平原君的十萬大軍已經是危在旦夕,斷了水源堅守一日尚且費力,如何能等得了我們實現破野王破光狼城的宏遠計劃?”廉頗雖十分贊同眾將的想法,但時不我待,廉頗沒有選擇的余地,只能支援天門,于是繼續說道,“眼下秦軍躲在天門與高都之間,天門與泫氏之間放有重兵把守,但南面和西面兵力卻相對薄弱一些。王龁圍而不攻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兵力不足以支撐攻城,借助地勢相托才勉強才將天門圍住,只要在天門西面或者南面打開一個豁口,與天門守軍會合,秦軍的圍攻便會瓦解,到時我軍趁勢反撲也未嘗不可。”

“將軍,您說怎么辦吧,我們聽命便是,如今已到了千鈞一發之際,不容我們猶豫了!”

“好,傳本將軍將令:兩萬精騎整裝待發,各營將士備足一日干糧,每騎帶四個水囊隨我沿丹水東岸奔襲,繞到天門南門與守軍里應外合,一個時辰后出發!長平大營由趙方副將代守,三萬步卒由其調配。”廉頗站起身來,一本正經的宣布道。

“諾。”眾將領命退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郯城县| 台南县| 墨竹工卡县| 镇雄县| 丰台区| 固始县| 灵宝市| 丁青县| 葫芦岛市| 南充市| 鄂伦春自治旗| 昌图县| 安阳市| 东山县| 申扎县| 墨竹工卡县| 万盛区| 龙山县| 黔江区| 静安区| 保康县| 蛟河市| 武强县| 美姑县| 华阴市| 长汀县| 乌兰县| 虞城县| 准格尔旗| 榆林市| 逊克县| 三台县| 隆回县| 铅山县| 顺平县| 黎川县| 盐亭县| 井陉县| 澎湖县| 西乌珠穆沁旗|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