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折花簪花插花

插花,當然不一定非得是插于器皿,寬泛地說,也可以插于人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簪花、佩花,今人常說的戴花。狹義插花是廣義插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對于插花的研究,大體有兩個方向,一側重于技藝,一側重于文化。就近年的出版物而言,前者多而后者少。插花技藝在中國大陸沉寂多年之后,隨著社會的開放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受歡迎,插花人材的培養便成為當務之急,迫切需要的自是技藝方面的普及讀物。但在技藝的提高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傳統與內涵,也就是側重于文化的訴求了。就像一個人的儀表,青春靚麗都是暫時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在氣質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說到傳統,便有一個追源溯流的問題。關于插花的源頭,眾說紛紜,有人主張始于中國,有人認為始于印度,抑或埃及、希臘。實則西方插花與東方插花非出一源,風格兩異,各成體系。這一點,我們將在《東西交融》一節中再討論。即以中國插花而言,有人認為發軔于三國,有人主張開始于六朝,還有人提出肇端于上古。然而稍加分析,便可以發現,分歧的原因,是對于插花概念的界定不同。

明萬歷版畫:《孔圣家語圖·問禮老聃》。座間有瓶花,這當然是明人的設想,不會是春秋的事實

現代常說的插花,指折取一種或多種植物體的非根部分作為花材,經過技術修整和藝術設計,插入某種容器,形成新的觀賞對象,以表達情感和意趣。它同盆景、園藝、雕塑、建筑等一樣,屬于造型藝術的范疇。這是狹義的插花概念。廣義的插花概念,則只以折花為基本要素,不必講究造型,亦不必插于器皿,可以簪于頭,佩于身。

可以說,狹義插花是廣義插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作為一種文化探索,自應從廣義插花出發。

折花而插,無疑應出于人類對花的熱愛。而追溯人類愛花的心跡,人與花的初識初戀,又是在什么時候、因何而萌生的呢?

哲學家、美學家、社會學家、植物學家,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理由。最有趣的是一位生殖崇拜專家,斷言花之所以受人喜愛,是因為被當作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第一個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王爾德先生說出這句名言時,不知有沒有想到,在把女人比作花之前,早有人因為希望具有花一樣的繁殖能力,已先把女性胴體的某個部位,與繁衍后代有關的部位,比作花了。

然而,我永遠不會淡忘的是,年輕時在蘇北農村插隊,和農民們一樣,悉心關注的,是可供食用或能夠結出可食果實的花。它們為我的療饑夢提供著希望。那些徒供觀賞的花,無論如何艷麗,往往被我們視而不見。柏拉圖所尋求的“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為美的那個品質”,對我們來說,很簡單,就是于人的肚腹有益。

生活在二十世紀中葉的中國人,尚且被饑餓逼到這種境地,我不禁要大膽地作一猜想,人類對花發生特別的眷顧,當可以追溯到遠古,人還只能依賴大自然的恩賜獲取植物果實的時代。負責采集果實的女性,在意識到花與果實的關系之后,在發現花與再次繁殖的關系之后,花因為有益于人的生命維系而被欣賞,被視為美好的象征。漢代班固等撰《白虎通》卷三上,在解釋西岳華山得名的原因時說:“華之為言獲也,言萬物成熟可得獲也。”以花象征收獲,也就是這個意思。

此外的種種高明理論,應該都是人在吃飽了肚皮之后,才揣摩出來的。

支持我這猜想的典籍,首先可以舉出《詩經》。《詩經》里采之贈之的植物,荇菜,茆,,藻,唐,蕭,藍,綠,芣苢,卷耳,薇,蕨,葑,菲,莫,桑,藚,蒹葭,杞,蓫,葍,芹,椒等,無論花、果、葉、草,它們的共同點是其貌不揚,皆非以色相示人者。而它們被人們歌之詠之,正是因為具有實用價值。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收民歌流傳的時代,主要在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間。但是古代的生活節奏緩慢,文學作品在歷史長河中漂流的時間要漫長得多,所以其中一些民歌的產生,肯定還要更為久遠。它們反映著先民樸素的審美觀。雖然一些植物當時已被賦予某種寓意,借以引發敘事或感慨,但這里的采折、采集行為,仍屬于生產勞作范疇,與插花妝飾無甚相干。

今天常見的鮮花,除了桃、木槿、荷、蘭草等少數幾種,幾乎都沒有進入詩人的視野。梅、李、木桃、木瓜等,被歌詠的則是果實。最容易被淆為鮮花的,是《鄭風·溱洧》中的“贈之以勺藥”,但早已有人指出,從開花時節看,那并不是與牡丹媲美的木芍藥,而是名為辛夷、江蘺的一種香草,也稱草芍藥,是名副其實的藥用植物。稍后的《離騷》中提到菊,“餐秋菊之落英”,也正是說它初開的花可以吃。明人李汝珍《鏡花緣》中列出的百花,與《詩經》中植物相重疊的寥寥無幾。這固然有地域限制的原因(《詩經》反映的主要是中原地區的自然環境),更大的可能,還是先民們艱于衣食,重實用而不及觀賞。明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已提出類似的疑問:“古人于花卉,似不著意。詩人所詠者,不過芣苢、卷耳、、蘩之屬,其于桃李、棠棣、芍藥、菡萏,間一及之,至如梅、桂,則但取以為調和滋味之具,初不及其清香也。豈當時西北中原,無此二物,而所用者,皆其乾與實耶。”

這里又涉及到花種培育和引進的因素,在此不贅。

主張插花起源于三國的專家,舉出的依據,是北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卷十九所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凱與路曄為友,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并贈詩曰:‘折花奉秦使(亦作“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陸凱是三國吳人。

1 徐啟雄:《芣苢》詩意

2 李少文:《溱洧》詩意

3 清 蕭云從《天問圖·驚女》

這一說法顯然難以成立。

因為,同樣是折梅相贈,漢劉向《說苑》中已經記載了戰國時發生的故事:“越使諸發,執一枝梅遺梁王。梁王之臣韓子,顧謂左右曰:‘惡有以一枝梅以遺列國之君者乎,請為二三子慚之。’”越國的使者以一枝梅作為禮物獻給梁王,梁國大臣不懂“禮輕情意重”的道理,于是打算羞辱他。這肯定早于陸凱贈梅。而屈原在《九歌·東皇太一》中,有雙手捧起成束美麗鮮花以供神的描寫:“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湘君》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采折芳洲上的杜若花,送給身邊的姑娘;《大司命》中有“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折下神麻玉色的花,以贈遠離的隱者;《山鬼》中又有“折芳馨兮遺所思”,采香花送給戀人。這些直接出于戰國時期的文字,自是更強有力的例證,充分說明,早在戰國時期,采折鮮花以贈人已不鮮見。

清 蕭云從《九歌圖·東皇太一》

清 蕭云從《九歌圖·湘君、湘夫人》

倘若采折花草贈人可以作為插花活動,那么,《詩經》中的“贈之以勺藥”,無疑最早。稍后,《孟子·梁惠王上》有:“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朱熹集注:“為長者折枝,以長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難也。”以折枝比喻輕而易舉的事。可見此時折花已經成為常事。產生于東漢的《古詩十九首》,其中的“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也要早于三國。影響更廣的是折柳。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傷春惜別、遠懷征人的古樂曲因此命名《折楊柳》《折柳》,后又衍化為詞牌《楊柳枝》。《文苑英華》卷一二六引南朝梁元帝《玄覽賦》:“已寤歌于折柳,復行吟而采蓮。”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王之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韋莊《臺城》:“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折柳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標志性行為。

近代上海彩畫包裝紙:吳王采蓮

清 蕭云從《九歌圖·山鬼》

然而,僅僅是折取花木枝葉以贈人,沒有“插”的過程,能不能算作插花活動,是值得斟酌的。

插花,當然不一定非得是插于器皿,寬泛地說,也可以插于人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簪花、佩花,今人常說的戴花,像屈原筆下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羅”(《九歌·山鬼》),身披薜荔腰佩女羅;他在《離騷》中甚至描寫自己“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采摘江離芷草披在肩上,把秋蘭結成索佩掛在身上,或有些像今天的花環。屈原以此比喻品性高潔,他是不是真的會這樣身上掛滿了花,來一場鮮花秀,則不得而知。東晉葛洪《西京雜記》:“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劉邦寵妃的侍兒以佩蘭為名,可證漢初人已以佩蘭為美事。

現在能看到的古人簪花的最早直觀形象,始于西漢,如洛陽八里臺出土西漢彩繪人物磚上,有簪花三女。成都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陶俑,其發髻正中插著一朵碩大的菊花,周邊簇擁著數朵小花。東漢時期,類似簪花陶俑發現更多,如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出土一枚高髻簪花女俑頭,重慶化龍橋出土的獻食女俑、杵舂女俑、持帚箕女俑。女性在日常勞作中,都頭簪鮮花,說明這已成為女性習見的妝飾。陶俑是寫實的,而花卻因被強調而大得夸張,自然是出于觀賞的需要。由實用性轉向觀賞性,標志著人與花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轉折發生在國勢強盛、社會經濟繁榮、物質產品豐富的漢代,發生在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四川,不是沒有道理的。新疆約特干遺址出土公元一至三世紀(相當于東漢)的陶塑頭像,額前有裝飾一圈花環的。稍后的托庫孜薩拉伊佛寺遺址出土泥塑頭像,則是戴花的男子。簪花人物圖案且已被用于家具裝飾,尼雅遺址出土的公元三至四世紀的兩枚擬人椅子腿,一男一女,帽額上都雕有四瓣花樣。公元五世紀,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和隴東石窟中,都出現了簪花佛教造像。

1 新疆出土的天人像。古人佩花于身,或即如此?

2 西漢畫像磚

3 簪花三女俑

4 新疆出土椅子腿

5 北魏簪花菩薩

6 隴東石窟北魏簪花菩薩

東漢末年崔寔《四民月令》載:“京師立秋,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皆剪成花樣戴之,形制不一。”立秋戴花已成風俗。《晉書·成恭杜皇后傳》:“先是,三吳女子相與簪白花,望之如素柰,傳言天公織女死,為之著服,至是而后崩。”東晉成帝咸康七年(三四一年)三月,吳地女子忽都頭簪白花,傳說是為天上織女戴孝,卻成了皇后去世的征兆。這是首見于正史的社會性簪花活動。這種看上去像素柰花的小白花,就是茉莉,柰是北方的叫法。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載:“耶悉茗花(即素馨)、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國移植于南海,人憐其芳香,競植之”,“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又指甲花,“彼人多折置襟袖間,蓋資其芳馥爾”。作者歸納道:“凡草木之華者,春華者冬秀,夏華者春秀,秋華者夏秀,冬華者秋秀。其華竟歲,故婦女之首,四時未嘗無花也。”南方婦女得天獨厚,四季有花可簪。插花之美為社會所公認。南朝齊謝朓《詠落梅詩》:“新葉初冉冉,初蕊新霏霏。逢君后園讌,相隨巧笑歸。親勞君玉指,摘以贈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輝。日暮長零落,君恩不可追。”梅花簪頭,足與翡翠媲美。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中,形容衛恒書法“如插花美女,舞笑鏡臺”,也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廣州東漢墓出土舞女俑。高大發髻上滿插珠翠花朵,在兩漢繪畫與雕塑中誠為少見。

馬王堆出土帛畫(摹本)

簪花之俗歷久不衰,無論貴賤,也不分男女,不計老幼。只有所簪之花,隨著時節而變化,如春季多簪牡丹、芍藥、桃、杏等花,夏季多簪石榴、茉莉、素馨等,秋季多簪菊花、秋葵等,冬季多簪玉梅、雪柳、菩提葉等。這應該作為中國插花傳統中重要的分支。對“人家的姑娘有花兒戴”的羨慕,“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的叮嚀,“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惡諷,“戴花要戴大紅花”的號召,從不同的角度,說明這種文化已經深植于中國人的心中。時至今日,男性簪花的習俗雖已不流行,但每一個小姑娘都不會拒絕花團錦簇的妝扮。

簪花的一個遺憾,是花朵很快就會枯萎,長則一天,短則幾個小時,必得另換新花,所以其他材料仿制的花釵開始流行。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女主人及三侍從,皆頭簪花釵,而繁簡有別。這種花釵與管束發髻的笄、珈不同,主要功能在于美觀。

同樣,正是為了能讓插花較長久地保持鮮艷,六朝時期,以器皿為承載的插花活動,也已顯露端倪。

曾有研究者提出,河北望都東漢源陽侯孫程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卷沿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六支小紅花,并置于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態,是早期中國插花的圖證。但多數研究者認為花是連根栽在盆泥中的,所以常被作為中國盆景史上的早期例證。

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器皿插花活動,發生在南朝宋末年。據《南史》卷四十四《晉安王子懋傳》記載:“晉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第七子也,諸子中最為清恬有意,思廉讓,好學。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愿諸佛令華竟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須,當世稱其孝感。”

這段記載中提供出關于插花的信息,有這樣幾點:一是以往所供蓮花,多是無水干供的,所以和簪花、佩花一樣,很快就會枯萎。二是眾僧不但有“欲華不萎”的明確追求,而且已經懂得用器皿盛水浸漬花莖,可以使花較長時間不萎。三是水插蓮花新生根須的事情,必不多見,所以才會特別為人傳誦。這也就說明,有意識的插花活動,在當時還屬初萌狀態,而類似的神化宣傳,肯定又會促成器皿盛水插花供佛的流行。寺僧所用的銅罌,是一種卷口廣腹的銅器,造型類似印度的賢瓶。

南朝畫像磚:手持蓮蕊侍女

印度賢瓶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賢瓶,又稱德瓶、滿瓶,意指能生善福、滿足所愿之瓶。常用來盛香、藥、寶物供奉佛前,也可以用來插花。現在印度還制作大理石胎以各種寶石鑲花卉的賢瓶。

對于我來說,《晉安王子懋傳》中的記載還有一種特別的意義,就是事件發生的地點,就在我長期生活的南京。

南朝齊晉安王蕭子懋,是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武帝蕭賾的第七個兒子。據《南齊書》卷四十,蕭子懋在延興元年(四九四年)被害,年二十三歲,其七歲當在南朝宋順帝升明二年(四七八年)。時蕭道成、蕭賾父子已完全掌控朝中大權,正在做取而代之的最后準備,蕭賾任侍中領軍將軍,不久又加督京畿諸軍事,其家宅妻子自然是在都城建康(今南京)。供佛的寺廟,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了。第二年四月,宋順帝就把帝位禪讓給了蕭道成。

這也是引起我對插花文化發生興趣的原因之一。

同樣在南朝齊,已經出現了插放仿制鮮花的情況。事見《南齊書》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傳》:“世祖不豫,詔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子良啟,進沙門于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子良按佛經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齊武帝蕭賾病危時,召兒子蕭子良進皇宮陪伴,蕭子良讓僧人在窗外誦佛經,蕭賾居然就夢見了優曇缽花。優曇缽花,完整的音譯是優曇缽羅花,簡稱曇花,號稱三千年一開花。成語“曇花一現”即源出于此。但佛經中的曇花屬無花果類,而不是今人所說的仙人掌類。蕭子良便命人按佛經上的描述,用銅制作了這種難得一見的花,插在皇帝御床的四角。這是永明十一年(四九三年)的事,距前述蕭子懋故事,僅僅十五年,可見插花活動發展之一斑。

器皿插花的早期形態既是佛前供花,其首先流行于“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建康城,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省| 马山县| 合作市| 海门市| 新田县| 大连市| 奉贤区| 宽甸| 定西市| 屯昌县| 方城县| 伊宁市| 克东县| 河西区| 丹棱县| 临泽县| 抚宁县| 白城市| 黔西| 屏东县| 罗田县| 祁东县| 鄂托克前旗| 阿拉善盟| 博白县| 奇台县| 长岭县| 封开县| 离岛区| 临沭县| 昌宁县| 大渡口区| 新疆| 义马市| 日照市| 南召县| 高尔夫| 山东省| 揭阳市| 平利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