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
- C媽楊南南
- 2354字
- 2021-08-19 10:10:40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我一直堅信溫柔的積極養育,但是對于孩子攻擊性行為的處理容易讓我產生自我懷疑,尤其是攻擊的對象是其他孩子時。這大概是因為,當我們一對一、以單純父母的身份面對孩子時,總是能更包容、更有耐心一些。但是當孩子的行為影響或攻擊到別人時,此時我們的身份不僅僅是處理自家孩子情緒的媽媽,同時還是孩子的監護人,承擔著向旁人解釋自家孩子行為,并展示你處理結果的責任,我們便很難做到寬容了。我們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給出解釋,向旁人證明,我的孩子不是個熊孩子,我自己也不是個差勁的媽媽。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時候還需要溫和的積極育兒嗎?如何做到呢?
我最初也是惱羞成怒,每次CC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我火氣比她躥得還高。但CC是個特別倔強的孩子,別家的孩子被父母訓斥兩句雖委屈,但也能乖乖道歉或乖乖收斂,這種情況卻不會出現在她身上。采用強硬的方式,我從來沒贏過。就算是暴揍一頓,她也絕不會屈服或道歉之類,當然我沒因此揍過她,但是說教、批評,甚至怒吼,樣樣都曾嘗試過。結果可想而知,像處理任何情緒問題一樣,如果父母的情緒控制不住失了態,孩子一定安撫不好。強權或暴力也許能在當下鎮壓成功,表面上成效顯著,但其實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情況從根本上完全沒有改善。
于是在那個階段我看各種書,嘗試各種方案,最后摸索出了一些門道。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過改變你看待孩子攻擊性的方式,進而幫助你用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1.改變想法,重新構建“攻擊侵略”
“娃哭著喊著要再吃一顆糖”和“娃上手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我們通常認為后者更嚴重。我們為什么對孩子的打人、踢人、咬人、搶玩具行為格外抵觸呢?
因為在成人的眼中,這些都屬于攻擊侵略性的行為。“攻擊侵略”這個詞帶有相當負面的含義,它意味著侵略者正在給被侵略者造成痛苦或傷害。
但是,其實細細思考孩子們的“攻擊性”就會發現,他們不是“壞”或“頑皮”,他們只是“正在度過艱難時期”。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我們就可以更溫和地幫助孩子應對困難。這個觀念的轉變,是我能跳出情緒的怪圈,相對客觀地處理CC攻擊行為最重要的一個轉變。
我不再因為她的行為感到羞愧,不再覺得是她讓我難堪和丟臉,也不再在潛意識中認為是自己無能沒有管教好她。我只是看到,我的孩子正在經歷一段困難時期,而年幼的她缺乏經驗,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而我要做的,是如何幫助她度過這個階段。有點阿Q精神吧?但是,特別有效。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一點,那就是:如果你對某種行為本身有偏見,那么你的處理方式一定帶有偏見。如果你認為孩子在攻擊,那么你首先想的是如何壓制、控制,甚至抹殺他的攻擊性;如果你認為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教他怎么說、怎么做。
2.如何輕松處理這些“困難時期”
試著找出可能是孩子經歷“困難時期”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
(1)缺乏溝通
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孩子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溝通障礙。
他們溝通水平有限,還不足以像成人一樣妥善地溝通并處理問題。
他們認知水平有限,也不足以像成人一樣對物權所屬有清晰的認知,并克制自己不去覬覦別人的東西。
既不能控制自己所想,又不能控制自己所為,你說這困難夠不夠大?
所以很多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用自己最熟悉,也最容易操作的“肢體語言”去溝通——想要,就搶!搶不過,就打!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驗證孩子的感受—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系—重復規則—引導他正確地溝通和表達。
比如:
你喜歡豆豆的玩具,你想拿過來玩是嗎?
媽媽知道你很想玩。但是,那是豆豆的玩具。不過,我們可以拿你的恐龍玩具去問豆豆愿不愿意交換玩。
(2)情緒失控
當孩子生氣、憤怒的時候,他會變得非常難以控制。但這些情緒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身體上的變化,對孩子來說是陌生的,通常,孩子是不知道如何宣泄這些負面情緒的,這種失控感讓他覺得害怕,所以會使用熟悉的身體語言:
沒得到想要的,生氣了就摔東西!
被制止了,憤怒了,就打人!
被拒絕生氣了,就咬一口!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摸索更多的方式,幫孩子通過多種方式,學會在不打或不踢的情況下平靜身體、平靜心情。比如,CC常在紙上亂寫、亂畫、亂戳、踢沙堆、扔(摔)我告知過的安全的毛絨類玩具。每個孩子不一樣,多嘗試一些方式,總能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
(3)過度刺激
當孩子受到過度刺激時,即便是過餓、過累導致的身體勞累,他都會感到害怕,并且不知道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現行為失控。
問自己幾個問題:
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嗎?
孩子現在特別累嗎?
周圍的環境讓他覺得有壓力嗎?
父母要去學著識別這些“觸發器”,識別過度刺激的前兆。
比如,很多孩子不能適應過于喧鬧、嘈雜的環境,那么如果你要帶孩子參加一場聚餐,在孩子被過度刺激之前,最好就將他從這個環境中抱離。如果不能選擇離開,那就給予他應對技巧或準備幾種安撫方式。
比如,食物、玩具、發明好玩的游戲,找到能幫助他在快要崩潰時保持冷靜的東西。否則,就不能怪孩子在席間哭鬧,甚至攻擊跟他友好打招呼的親朋好友。
CC每次跟著我參加大型家庭聚會都會煩躁,因為每次大人邊吃邊說就要幾個小時。但她基本都能較有禮貌地全程堅持下來,不是她有多乖,而是每次發現她快要沒耐心時,我便想些法子讓她“再堅持”玩一會兒。
某次聚會上,我拿擺盤用的鮮花當作染指甲花給孩子們玩。發現這個游戲之后,已經開始暴躁得要哭、要搶、要打、要走的幾個孩子,又乖乖玩了半個小時。
其實一旦你能夠確定是什么導致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和失控狀態,大部分時候都能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它。
很多時候,一旦大人的心態擺正了,“搞定”孩子其實很簡單。只是大部分時候,我們并不能跳出失控狀態做到冷靜地解決問題。所以要記住,孩子不是“壞”,不是故意搗亂惹我們生氣,他只是此時很艱難、很難過,需要我們幫助他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