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資財動員
- 政治的新生(紅色經典)
- 高長虹
- 1577字
- 2021-08-23 16:09:16
在各種動員中,資財動員是很重要的一種。在民族總動員下,資財動員尚未著手,是很大的缺陷。
對于戰爭的最后勝利,金錢不是惟一的條件,但是重要的條件之一。中國因缺乏國防財政的平時準備,所以對日作戰以來,稅收減少,財政靠公債和借款來維持。國防工業不能建設,全線統一戰略不能確立,民眾不但不能武裝,反使很多青壯分子流為難民,戰時文化推廣遲滯,國外宣傳力薄弱,人的問題,國防認識問題,雖都很大,可是財政短促,也是一重要原因和主要障固。
中國是一個貧窮的民族。其貧窮的原因之一也在有資財而不用和用之而不得其當。即如今天,在總動員的狀況之下,而資財尚未動員,也是明證。
中國所有資財,可分非生產的和生產的兩種。非生產的,主要的是地下藏金和外國銀行存款。生產的為工業,銀行,農業,商業等資產。資財動員,兩者并重,而對于前者,尤須付以特別的注意。
外國銀行存款,雖無統計發表,但數目最大(有人說有二十一萬萬,也有人說,六十萬萬)。人都知道。日本銀行存款,為敵所用。其他各國銀行存款,在民族國防上看,也等于棄財。一個貧窮的民族,在戰時,如何能把自己的資財,長久廢置不用?地下藏金,在侵地戰區,遺失也已不少。現在剩在國防區域里邊的,只有少數。但行經確實調查,數目當仍不少。
還有一種數目很大的民族資財,也可以歸入非生產的一類。這就是由貪污得來的資財和為侈糜所用去的資財。這些資財之中,即使有當生產用的,也應看作是非生產的資財。
對于這種非生產資財的動員,政府應有決定的辦法,盡量移取,用來舉辦軍事工業和其他國防生產事業,教育和武裝民眾。外國銀行存款,起碼的動員方法,應移存在中國自己的銀行里邊。藏金,起碼也應變作銀行存款。
對于實行生產的資財動員,須有整個的國防經濟計劃。只是工廠內移,不能當作是經濟動員,更不是資財動員。資財動員,是要把全國所有資財,都用來發展有計劃的國防經濟,戰時工業和供應軍事的需要。
銀行應為工業,農業及運輸事業服務。中國金融力量,雖然薄弱,然而集中用在有計劃的國防經濟建設,總可有相當成績。金融如仍向商業方面發展,雖可獲利,而于國防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工業發展,如仍聽其自然,則由東南而至西南,就像為虱子搬家,只是轉移了地位,其無政府性,毫無變更,決非戰時應有現象。戰時工業,應集中全力于重工業,機械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在可能范圍內,必須移輕工業所用之資財于重工業。因戰時生活為犧牲生活,全體人民,包括政治,軍事服務人員在內,必須勵行節約,以吃苦為美德,視奢侈為罪惡。如方向轉換,計劃進行,重工業,機械工業的確立,軍事工業的改進和發展,絕非不可能。否則軍火只恃國外購買,資財仍用于輕工業之移徙,飄蕩,將來所受犧牲,必將更大,更重,而最后仍須改弦更張。人多地少,農業亦應逐漸引用機器,以增產額。如將農業資財,如此運用,當有較善良之結果。交通機構,如半死人,阻礙軍事,影響及于人行,物運,使經濟,社會,都染麻痹,必須澈底改革。如將商業資財,酌量移用于運輸事業,不但于交通大有補助,且間接有利于商業本身。如仍轉運不靈,物價騰貴,而人民購買力日低,勢必資財停滯,業務賠累。此中理路,商業界人不是不知。要之必須政府有通盤計劃,善為指點,方能成為事實。如有守舊商家,頑固地主,不知變化,則可組織特別宣傳部隊,詳為開導,以獎勵相勸,懲戒相警,告以戰時利害,阻力當可由小而無。
自華北,沿海諸省失陷,戰場已移入中原,現在中原戰事又已到十分緊急時候。一旦如戰場移入西部,戰爭條件更為困難。人民所受犧牲,當更有不忍言者。資財損失,亦將更為浩大。如資財動員,及今尚不舉行,坐以資敵,自陷困境,豈非至愚之事?所以為資產之家自身著想,目今最重要之戰時舉動,亦為資財動員。
政府加強領導作用和軍事力量,資財動員是最重要的行政節目。豪富保衛資財,博取榮名,舍資財動員外,更沒有他道!
七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