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jié) 透視
什么是透視
經(jīng)常有人問我有關(guān)“畫面深度”“景物似乎拉近了”之類的。很多“半懂不懂”的話,不知道他們是被什么影響了,但是在我看來這根本說的就是透視這件事。
咱們先看下面這個場景。一位大爺在拍攝長城。長城由近及遠,蜿蜒曲折。這就是常說的“有畫面深度”“有縱深”等。

28mm焦距拍攝
咱們再看一個場景。廣闊的草原應(yīng)該也會有由近及遠的感覺的。這么大的空間,仿佛更應(yīng)該拍攝出“空間感”,但是現(xiàn)在看起來卻像一幅畫,是“平平”的畫面。

135mm焦距拍攝
我們常聽說用廣角鏡頭拍攝會有空間感,用長焦鏡頭拍攝幾乎沒有空間感。廣角鏡頭可以讓畫面有很強的縱深感,而長焦鏡頭會讓畫面看起來更加扁平。
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就要說到現(xiàn)在要講的這個知識點——透視。
什么是透視呢?簡單說就是“近大遠小”。
我們的眼睛看世界,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近大遠小的。如果我要您用兩枚硬幣遮住您家超大的液晶電視,您只有兩種辦法。要么用兩枚硬幣擋住兩只眼睛——離眼睛很近;要么就把電視能搬多遠搬多遠,直到可以被您手中的硬幣擋住。

海鷗為什么這么大?因為海鷗相對背景離相機更近。

雪山為什么那么小,甚至比石獅子還小?因為雪山相對石獅子離相機更遠。
因為我們拍攝的都是實際存在的東西,所以攝影中的透視就是指近大遠小。透視效果存在于所有的照片中,但是有明顯和不明顯的區(qū)別。

畫面中的攝影師因為離得近,所以顯得比遠處海上的巖石還要大。

而另一張照片,雖然畫面中的攝影師也離得近,因為透視顯得較大,但是明顯還是比遠處的巖石要小很多。
同樣是海邊拍攝,同樣是人物離得近,同樣有一塊海上大巖石,為什么畫面效果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第一張照片在澳大利亞大洋路拍攝的攝影師離我更近,或者說我在拍攝他的時候距離更近,而第二張照片在美國西雅圖奧林匹克國家公園拍攝的,攝影師離我比較遠。
近大遠小這樣的透視效果,拍攝距離越近則越明顯。
當(dāng)我們使用廣角鏡頭拍攝時,我們往往會離拍攝的主體比較近。正是因為離得近,所以透視效果明顯,近大遠小明顯。在畫面中近的東西會變得更大,遠的東西會變得更小。
相反,當(dāng)我們使用長焦鏡頭拍攝時,我們往往會離拍攝的主體比較遠。正是因為離得遠,所以透視效果不明顯,近大遠小不明顯。在畫面中近的東西會變得沒那么大,遠的東西也會變得沒那么小,因此更趨近于真實的比例。

這也說明了焦距與透視的一些間接關(guān)系:因為使用廣角鏡頭拍攝往往離得近,所以透視效果明顯;因為使用長焦鏡頭拍攝往往離得遠,所以透視效果不明顯。
在拍攝建筑物的時候,您往往會發(fā)現(xiàn)建筑物底部大、上部小,原本方形的建筑總會變成梯形。其實這也是透視效果造成的。建筑物底部離您近,而上部離您遠——因為一般都是在地面上仰拍,所以離您近的顯得大,離您遠的顯得小。
這一點從這張照片更容易看出來。一座橋離您近的地方左、右兩個橋墩彼此間距還離得遠一些,離您遠的地方兩個橋墩逐漸聚攏。
這就是透視原理。很簡單吧?

透視效果在人像照片中的體現(xiàn)
透視效果既然和焦距沒有直接關(guān)系,那么為什么在拍攝人像的時候,攝影師還會對焦距有很高的要求?
那是因為在實際拍攝中使用廣角鏡頭拍攝人像,透視感太強烈了,拍攝人像的時候會出現(xiàn)“大鼻子”的情況;而使用長焦鏡頭拍攝人像會讓人面部看起來比較“平”(非不立體),會顯得胖。
不是說焦距與透視效果沒有直接關(guān)系嗎?
對,但是有間接關(guān)系,咱們不要忘記。因為如果我們要保持使主體在畫面中占有一定的面積,那么當(dāng)使用不同焦距的時候,拍攝的距離會隨之改變。
使用廣角鏡頭的時候,往往要離得近,離得近則透視感強。
使用長焦鏡頭的時候,往往要離得遠,離得遠則透視感弱。
所以50mm和85mm的焦距是拍攝人像很好的焦距,這也是綜合了景深和透視及攝影師與模特的交流距離等因素后才被大家公認的。我們來看一組照片。

24mm,f/1.4
拍攝距離非常短,所以有強烈的透視感。

35mm,f/1.4
拍攝距離很短,也有很強的透視感。

50mm,f/1.4
拍攝距離適中,透視感沒有那么強,適合拍人像。

85mm,f/1.4
拍攝距離適中,虛化效果又好,適合拍人像。
所以一對比您就會發(fā)現(xiàn),24mm的焦距把人物的臉都拍變形了,而50mm和85mm的焦距就很好,背景虛化效果也特別明顯。對圓臉的人物來說使用50mm的焦距拍攝透視效果比較好。如果是“錐子臉”的人物,那么使用85mm的焦距也許是最好的。
一般來說24mm或者35mm的焦距更加適合拍攝人物全身照。半身和特寫拍攝這種常用的人像拍攝方式,更應(yīng)該用50mm或者85mm這樣的焦距拍攝。
其實在平時拍攝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運用透視。比如大家在自拍的時候,為什么常會斜上45°俯拍呢?因為這個時候,眼睛離鏡頭近,近大;下巴離鏡頭遠,遠小。
這一部分您要記住的就是如下內(nèi)容。
⑴ 透視就是指近大遠小,透視永遠客觀存在。
⑵ 拍攝距離越近,透視效果越明顯;拍攝距離越遠,透視效果就越不明顯,直到可能看不出來。
關(guān)于取景的基礎(chǔ)知識終于講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們該正式講講取景了。
如何取景
在一開始,我要再說一次什么是取景。取景決定了您拍攝的畫面中有什么元素,以及這些元素以什么狀態(tài)出現(xiàn)。
所以我簡單講取景的3個方面:取景范圍、取景角度、取景時機。
取景范圍
控制取景范圍,我們首先就是要選擇拍什么而不拍什么。這一點說起來非常簡單,其實還是前言里的那句話:攝影就是記錄下您到達并發(fā)現(xiàn)的觸動您內(nèi)心的場景及瞬間。
但是對新手來說,往往不知道該拍什么,所以在取景的時候往往就有很大的偏差。我日常幫助新手們點評照片的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問題其實就是取了不值得的景。
比如說到夜景,夜景兩個字已經(jīng)點明了要如何取景。一是晚上拍,二是要拍“景”。而我見過的大多數(shù)的新手拍攝的夜景,根本稱不上“景”。

比如在德國科隆的萊茵河畔,您可以像上圖這樣取景。有人覺得天上有月亮,前面有河,對面還有個城堡模樣的建筑,這挺好看的啊。但是其實這個畫面并不算好看,而且建筑周圍還有塔吊這類比較減分的元素,整體來說可能稱不上景色。

其實沿著河畔走幾分鐘,就可以拍攝到另一番景色。在這里同樣有萊茵河,還有一座鐵橋飛跨整個河面,對岸則是科隆大教堂。顯然這邊的景色要好得多。
所以決定拍攝什么,往往是決定取景范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和難學(xué)的一步。這說起來簡單,卻要大家一直去實踐才行。
繼續(xù)說取景范圍,就是我已經(jīng)默認您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拍攝題材。那么取景范圍又該如何決定呢?
比如上圖的科隆大教堂畫面明顯比之前拍攝的萊茵河對岸的畫面要好得多。但是我們單獨看這張照片,還是覺得教堂作為畫面中最為重要的元素,占比實在太小了。鐵橋雖然好看,但是顯然比不了科隆大教堂在畫面中的“地位”。現(xiàn)在這張照片則有些“喧賓奪主”了。
所以拍攝時我們應(yīng)該考慮將主要的元素——科隆大教堂拍攝得大一些,這樣一來就重點突出了,畫面也更好看了。其實更多的河面和更多的鐵橋?qū)τ诒磉_這個景物沒什么幫助,更大的科隆大教堂才更有用。

那么我們?nèi)绾螌⒔烫门拇竽兀亢芎唵危梢钥紤]離近一些拍攝。比如游到河中心去拍攝,不過這好像難度太大了。所以我會選擇使用長焦鏡頭,將焦距變長,這樣我就可以縮小取景范圍,讓畫面中的元素變大。看,我們第1節(jié)介紹的基礎(chǔ)知識在這里就用上了!
那么是不是不管什么時候都要把主要元素拍攝得大一些,縮小取景范圍才好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在拍攝夜晚的長城箭樓時,我特地安排了一個助手在箭樓里“打光”,顯然畫面中的這個部分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縮小取景范圍,把箭樓拍大,您可能就會覺得整個照片“索然無味”。
但是如果我們擴大取景范圍,使箭樓在畫面中變得非常小,這樣畫面的反差會凸顯出自然的偉大和人類的渺小。同時擴大取景范圍之后,我們看到新的元素進來了——銀河。或許代表“亙古不變”的滿天星辰和象征歲月的箭樓,以及只有一生的人,也是一種對比。照片的內(nèi)涵會多一些。
即使是單純作為一張風(fēng)景照,顯然也是擴大取景范圍的效果要好看很多。單純將銀河作為增加美感的元素,也是合適的。
我們擴大取景范圍之后,增加了新的元素,畫面更加好看,有助于強調(diào)主題。這樣做就是很好的。所以到底應(yīng)如何控制取景范圍?即滿足控制取景范圍后,我們?nèi)【斑M畫面的元素要盡量對主題有幫助,至少不能影響主題的表達。
非常簡單的一個原則,但是我相信未來您在攝影中遇到的最大的問題都可能會來源于此。

取景角度
提到取景角度,大家一定會想到前文講的透視效果。沒錯,不同的取景角度可以帶來不同的透視效果。采用不同的取景角度可能會幫助照片中的主體展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比如經(jīng)典的斜上45°俯拍的自拍角度。

同樣,比如我們想把模特的腿表現(xiàn)得更長,自然就要低角度拍攝——離腿更近拍攝。想要有更夸張的突出效果,就要再離人更近一些拍攝。因為拍攝距離越近,近大遠小的效果越明顯。
另一方面,取景角度也可以決定畫面中有哪些元素。
比如下面這張照片中,我的朋友旅行家nono在一個棧道上向我走來,這并非擺拍。我覺得彼時彼刻她的狀態(tài)非常好。但是有一個問題,在這個棧道上還有一個向遠方走過去的大叔。
我們現(xiàn)在在畫面中看不到那個大叔,就是因為nono把他擋住了。我們仔細觀察環(huán)境:這是一個左右對稱的場景,但是照片中并非左右完全對稱。其實是我拍攝的角度并沒有在中線上。因為我在找角度讓nono擋住大叔。我覺得盡管最后畫面輕微不對稱,也總比畫面中有個不相關(guān)的人要好得多。又因為這是抓拍而不是擺拍的,所以我也沒辦法和nono說讓她等等再拍一次。再拍一次可能就沒有這么好的狀態(tài)了。
我利用拍攝角度,去掉了畫面中影響主題的元素。

取景時機
都說攝影需要有耐心,很多照片是等出來的。這一點我非常同意,很多好的取景時機就是等出來的。
某年我去喇叭溝門拍攝,登到某個山頂看過去,日落后山間有一種迷人的藍調(diào)色彩,一層一層的山巒非常好看。
但是我覺得天空看起來太空了,如果有些什么元素加進來會更好,比如一群飛鳥。正好我看到周圍一直有鳥飛來飛去,我覺得有可能會出現(xiàn)它們從我拍攝的畫面中的天空飛過的情況,于是就在原地舉著相機取景等待。
等了很久,群鳥終于飛到了合適的地方,也就有了這張照片。這樣的元素加入才讓整個畫面顯得不空洞。
我們在拍攝風(fēng)景或者人文照片的時候,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遇到一個好的場景,但是拍攝出來的畫面顯得空洞。如果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一個合適的元素,比如人,這個元素的出現(xiàn)就是“點睛之筆”。


有的時候,我們?yōu)榱诉@個“點睛之筆”,可能會等很久。有時候,我們可以“誘導(dǎo)”這樣的“點睛之筆”出現(xiàn)。
比如在泰國的海邊拍攝海鷗,我當(dāng)時就簡單地買了攤販的鳥食,舉著等海鷗過來,然后利用連拍就可以拍攝到這樣的照片了。這就是誘導(dǎo)。
好,說到了連拍。不管是相機還是手機,基本都有連拍功能。連拍功能較重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您抓拍精彩的瞬間。當(dāng)目標(biāo)在不停變化狀態(tài)的時候,攝影師尤其是新手攝影師往往很難“一張命中”,連拍可以幫助我們大大提升成功率。

得益于影像處理器性能的提升,以及緩存空間越來越大,相機和手機的連拍性能越來越強大。如果需要經(jīng)常抓拍,或者在購買器材時預(yù)算充裕,那么選擇一個有強大連拍性能的相機或手機,還是非常明智的。我在澳網(wǎng)現(xiàn)場拍攝費德勒的時候,就將相機的連拍速度開到最高。
這個功能在相機里不難調(diào),實在不知道怎么調(diào)的,可以看看說明書。而對手機來說,通常在拍攝界面長按住快門鍵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隨著相機或手機像素越來越高,以及處理器性能越來越強,8K視頻已經(jīng)逐漸普及。很多抓拍精彩瞬間的人——比如鳥類攝影愛好者們,還會選擇直接用8K視頻錄制。這類相機或手機往往有這樣的功能:從視頻中選擇一幀您認為好的畫面,直接生成一張照片。
擁有性能強大的器材,同時善于利用其強大的性能,可以幫我們更簡單地獲得精彩瞬間。對拍攝器材來說,不能說用好器材一定能拍攝出好照片,也不能說用普通的器材一定拍攝不出好照片。但是好器材對于拍攝出好照片,絕對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果您有相機,并且暫時沒有“更新”的計劃,那么最好的器材就是您手中的這一套。如果您準(zhǔn)備購買相機,去買您預(yù)算內(nèi)最好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最省錢的,也是最正確的器材觀念。
好了,至此我就給大家說明白到底什么是取景了。在我們拍攝的時候主要就是從取景范圍、取景角度、取景時機3個方面考慮問題。而我們考慮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不管您如何控制取景范圍,如何找取景角度,如何抓取景時機,緊緊圍繞的都是您拍攝的照片的“中心思想”——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