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你已足夠好:如何幫助被“好”標準困住的女孩
- (美)蕾切爾·西蒙斯
- 1340字
- 2021-08-18 17:34:03
當社會比較遇上社交媒體
女孩似乎更傾向于在網上進行研究人員所稱的“社會比較和尋求反饋”。這種行為與女孩們的抑郁癥狀有很強的關聯,而且女孩們在網上進行的比較似乎對她們的自我價值感更具威脅性。換言之,社交媒體加劇了女孩間的競爭和攀比傾向。
出于若干原因,女孩更容易陷入社會比較中。首先,她們所接受的適應社會的教育就是照顧他人、適應他人的需求。因此,她們花很多時間去考慮別人怎么看她們。她們對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有著深刻的思考,這就使得她們對比較更有興趣。其次,女孩們更容易將人際關系中的壓力內化,特別是當她們陷入沖突時。最后,在一種外貌與社會價值緊密相關的文化中,女孩們被迫花大量時間與他人進行外貌比較。
社交媒體又是如何讓社會比較進入超速擋的呢?學者達娜·博伊德(Danah Boyd)在哈佛大學的開創性研究工作揭示了社交媒體是如何影響青少年的情感生活的。博伊德認為,社交媒體把過去是隱私的、無形的信息,比如你有多少朋友,或者你放學后跟他們去了哪里,一起做了什么,都放在網上公開了。能夠看到某人有多少朋友或粉絲,使你可以將那些數字與你自己的進行比較(她有546個粉絲,而我只有400個,為什么)。
當你能“看到”你的朋友們放學后在做什么時,突然間,每次你被排除在外的時候,你都會知道。現在,你不必去猜測自己到底有多受歡迎。你可以看到并量化它。社交媒體由此帶來了一種令人痛苦的新重負,叫作TMI,即“信息過多”。它還推出了一套新的衡量社交成功的標準。
個人成就也走上了相同的從隱私到公開的道路。過去僅在少數人中間分享的成就,如今通過電子屏幕成為可供公眾消費的、奪人眼球的頭條新聞。你在12月或4月登錄Facebook,幾乎必定會看到大學錄取宣告:“馬里蘭大學22屆新生!”“賓大!!!!!!!!!!!!!!!!!!!!!!!”女孩們被迫見證一大堆持續不斷的大大小小的勝利:實習、獎項、冠軍稱號、GPA。所有這一切還要加上“無處不在”這一因素:你可以在不計其數的平臺上宣告你的勝利,而且是同時宣告。
其實,我非常支持女孩們宣告她們的成就。這是一項彌足珍貴的領導技能,而在這個強調女孩謙卑品質的世界里,許多女孩無法發展這項技能。問題存在于網上的觀眾的眼中(或許我應該說“瀏覽者”),以及她如何詮釋她所讀到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你一直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我低估感,那么不把自己的生活與Snapchat或Instagram上的東西進行比較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數碼影像集錦可能尤其令人受不了。“當你看到一個同齡人訂婚、懷孕或墜入愛河,”伊莎貝爾說,“你會覺得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對勁,因為在你的熟人圈里,你是唯一一個沒有找到幸福的人。”她向我保證,她知道別人過得也不輕松,但她還是禁不住要想:“為什么我的人生如此糟糕,別人的人生卻如此燦爛?”
兄弟姐妹們會抱怨父母對他們進行比較。“你為什么不能更像你的哥哥(或姐姐)?”社交媒體對最脆弱的用戶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它以一種專橫的、永遠都不會滿意的家長的口吻說話。26歲的海莉在田納西州的鄉下長大。她的同齡人大多是年輕的母親和未充分就業者,她卻出人意料地在曼哈頓市中心找到了一份媒體行業的工作。然而,當她上網時,她只看到了自己所缺少的東西。她悶悶不樂地對我說:“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你看到了你本應該做的事情,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