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詩詞里的科學現象:古詩詞里的博物志作者名: 暗號 小山本章字數: 1054字更新時間: 2021-08-19 17:35:04
序 用科學賦予詩歌別樣的趣與美
兩千多年前,大詩人屈原在他的長詩《天問》中對天地自然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天地初始于何時何處?日月為何不會墜地?太陽一天行進了多遠?月亮為何缺而復圓?……在科學昌明的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輕松地回答這些問題:地球處在太陽系里,因為自轉和公轉而形成了晝夜和季節;月亮圍繞地球公轉,我們有時看不到滿月,正是因為地球遮住了太陽光,在月面投下陰影;而太陽系之外的宇宙,是從150億年前的“大爆炸事件”開始形成了時間、空間和物質……
面對茫茫宇宙和大千世界,古往今來的人們從未停止過思考與探索。在沒有現代物理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年代,古代詩人們將自己對世界的觀察和困惑化作瑰麗的想象和絢爛的文筆,從筆下流淌出千古傳頌的詩句。這些詩句也并沒有因科學的進步而變得幼稚,因為它們凝聚了我們對真理強烈而執著的探求,依然葆有動人心魄的美感。
科學與詩歌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原因很簡單:它們都是人類觀察自然、世界、宇宙的產物,只不過科學產生于我們的理性,而詩歌出自我們的情感。理性與情感,構成了人類的精神世界。正如孔夫子所說,學習《詩經》可以令人“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可以看作博物學的濫觴(在西方,博物學正是現代自然科學得以發展的一大根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浪漫的詩句千載之下仍然優美動人,而若用“博物”的眼光來看,鳥類習性、植物生長、季節和氣候變化、水的冷凝與升化,這些有趣的自然科學現象又使這份浪漫平添了幾分別樣的美與趣。
唐宋時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高峰期,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使當時的人能種植更多的作物,提升冶煉的技術,興修水利,改造自然。長安、洛陽、開封、杭州這些繁華都市開始出現,人們也借助更便利的交通去往更遙遠的邊塞荒野……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給了詩人更加豐富的創作素材和更開闊的創作視野,孕育了中國古典詩詞寶庫中璀璨的明珠。你看,蘇東坡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簡直是寓理于景的科學小品,引人遐思;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多么像是一幅精細的科學攝影……文學與科學的結合,賦予了古典詩詞最動人的魅力!
如今,我們已經不如古人那樣貼近自然地生活,但那互相交織著的情感與理性,卻始終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流淌著。兩千多年后,仰望星空,橫亙天際的燦爛銀河仍然震撼著我們;我們把中國的第一架火星探測器命名為“天問一號”,讓它載著祖先的詩情,去遙遠的宇宙探尋更多的答案……
現在,讓我們從詩園中拾起那些吉光片羽,跟隨詩人的腳步,開始探索科學的旅程吧!
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