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三秦”與“五津”是什么地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此詩為送別詩名篇。詩從送別之地起筆:巍巍長安城,雄踞三秦之地。風煙迷蒙中向朋友將要遠赴的五津望去。頷聯“同是宦游人”表明與友人都是宦游之人,彼此在客居中告別,更多了一番離愁別緒。頸聯的情感轉向豪邁:只要彼此為知己,天涯海角的距離也如同近在鄰舍一樣,表現出真正的友誼是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阻隔的。前六句意境闊大,情感真摯。“無為”,無須,不必的意思。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扣住“送”的主題,在勸勉叮嚀中表現出的是樂觀豁達的胸襟。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暢,一洗古送別詩悲涼悲愴之氣。

“三秦”與“五津”在哪?

“三秦”這一地理名稱的來源,比較風行的觀點是項羽在關中地區所封的三個秦軍降將統轄的領地,分別是雍王章邯,轄咸陽以西;塞王司馬欣,轄咸陽以東;翟王董翳,轄上郡,今陜北。三王所在的關中區域是秦國故地,蕭何就把關中稱為“三秦”,后世也就沿襲了這種說法?,F在,陜西也稱“三秦”。

“津”字從水,意為渡口,“五津”則是五個“津”(渡口)之意。經過考證,古代蜀中的“五津”確切位置是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至彭山區一段的岷江沿岸,分別為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

唐代長安城外有三秦相輔,蜀地有五津環繞,詩人王勃在長安城中送別前往蜀州赴任的朋友,故以“三秦”代指自己所在的關中,“五津”代指杜姓朋友要赴任的蜀州。

“三秦”的前世今生

“三秦”地處祖國內陸,地形較為封閉。北部的黃土高原群山環繞,北有橫山山脈,西有子午嶺,向東因黃河與晉地形成天然隔離。先秦至漢唐時期,黃土高原森林面積廣闊,水草豐茂,野鹿成群,虎豹出沒,維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自宋元以來,軍事對壘和人口遷移導致森林減少,明清時期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徹底演變成了農耕區。二十世紀的黃土高原由于過度開墾,自然植被覆蓋低,導致高原上塵土飛揚,水土流失嚴重。改革開放后通過“退耕還林”運動,科學栽植樹木,使得昔日的黃土高原開始由黃變綠,初步形成了以林草植被為主體的自然風貌。黃土高原之南則有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這里地勢平緩,歷史上就是經濟富饒的農耕區域,目前已發展成以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關中平原南部則是陜南盆地,以山地為主,位于秦嶺山脈和巴山山脈之間,這里山清水秀,人文薈萃,古今交融,擁有西漢三遺址、諸葛古鎮、張良廟等歷史文化遺跡,米倉山、青木川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富饒的寶地。

“五津”的今世風貌

曾經聞名的“五津”隨著時代發展和航運業的衰落而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所歸屬的岷江流域仍保持著良好的自然風貌和資源。岷江是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亦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以都江堰為代表的岷江水利工程建設后,成都平原自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方向十千米處,有一山滿目青翠,狀若城郭而得名青城山。1982年,國務院批準青城山作為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自此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正式成為一個整體。

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自然地貌豐富,青城山前山高低起伏,猶似太師椅,后山巍峨陡峭,壁立千仞,兩側山脈面朝成都平原綿延而下,讓人贊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區內谷秀峰奇,溪澗蜿蜒,百轉千回,岷江在都江堰沖出重重山脈,淌向成都平原,別有一番景致。都江堰水利工程選址于山地與平原結合的地理位置,其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的魚嘴工程利用地勢的自然坡降度和水脈,因勢利導地把岷江水一分為二,使奔騰呼嘯的岷江水,按照人類的意愿“灌州沃縣”。此外,風景名勝區內的山地特征和一江七水的縱貫,使得山、水、城、林、堰相因相借,塑造了都江堰“滿城水色半城山”的優美城市景觀形象,景城關系十分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大方县| 阳朔县| 赣榆县| 赞皇县| 泸西县| 闽侯县| 营山县| 乌拉特后旗| 马尔康县| 高阳县| 农安县| 嘉兴市| 漳州市| 汨罗市| 合山市| 区。| 连云港市| 吕梁市| 呼玛县| 青阳县| 广德县| 梅河口市| 鸡泽县| 抚松县| 沿河| 怀集县| 樟树市| 平潭县| 印江| 胶州市| 文化| 柯坪县| 三都| 垦利县| 雷波县| 迁安市| 仁化县| 阿坝| 沛县| 桑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