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劇情設定上來講,3代盟軍是最先掌握MCV技術的勢力。
至于帝國這一方勢力,無論是在移動基地車的技術方面,還是建筑建造方面,都存在著對另外兩個勢力或多或少的模仿、借鑒。
例如,帝國的移動基地車,同時裝配著履帶與車輪,像是把另外兩個勢力基地車的移動方式,給設法融合在一起了。
當然,它也存在著自己的技術創新。
3代的盟軍建造工廠,更類似2代的傳統建筑方式,都是在遠程投放建筑之前,需要先在工廠之內耗費資源、生產部件,然后完成對建筑組件的拼裝,最后再在建造范圍之內“平地起高樓”。
3代的蘇軍建造工廠,雖然與2代的建造方式有所區別,但也同樣是先在建造范圍之內確認建筑位置,然后再花費資源,一點點的在目標區域修建建筑,最終拆掉腳手架、完成建造工程。
二者雖有區別,但相差不大,頂多是前者可以隱藏建造意圖、后者可以在建造完畢后擴大建造范圍。
至于帝國建造工廠,由于需要生產納米核心來拓展基地,因此,最直觀的感受便是——如果用圍墻把主基地給保護起來了,反而會導致自己沒辦法建造建筑了。
幸虧3代工程師,無法像2代那樣瞬間占領建筑,否則,無法像其他各個陣營那樣、用圍墻圈起來主基地的帝國建造工廠,一定會吃大虧。
拋開這點不談,帝國建造工廠可以利用裝配模塊技術,生產出一個個的“小型基地車”,也就是一個個的納米核心。
它們狹小的空間當中,能夠存儲相當多的材料,足以撐起組裝一個建筑所需要的所有建材,并能夠在戰場上有條不紊的完成組裝工作。
這使得帝國能夠突破建造范圍的限制,能夠輕易抵達遠方的位置,進行分基地的擴張。
而且,即使它在千里之外進行了部署,也依舊能夠向周圍提供建筑范圍,方便指揮官為它遠程部署圍墻、防御塔,使它這個遠方的支點,不至于淪為被動挨打的境地。
在這一點上,3代的盟軍建筑,反而不能以自身為支點,向周圍拓展建造范圍了,反而沒有繼承2代的“建造、拓展、再建造、范圍再拓展”的模式。
當然,雖然納米核心擁有充足的材料,但它同樣需要相應的技術支持。
在建造方式上,是3代的盟軍繼承了1代、2代的建筑方式,而在科技支持上,反而是3代的蘇軍,繼承了自1代、2代以來的科技升級的方式——
雖然不同于“雷達、作戰實驗室”的升級順序,但“超級發電站、戰斗研究所”的科技脈絡,以及一個科技建筑建造完畢后,全體工廠都能夠獲得“生產權限”的結構來看,這就是非常“傳統”的科技樹。
而帝國的納米核心,由于距離建造工廠太過遙遠,所以它們各個都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各個都需要指揮官親自為它們下達“納米技術升級、納米技術突破”的命令,然后才能夠具備生產中級、高級單位的權限。
如果沒有指揮官的命令,它們便不能“擅自做主”、無法越級生產高科技單位。
而且,可能是出于保密高級技術的需要,又或者是它們存在著僵化的管理體系,總之,它們這些納米核心,即使是在升級完畢以后,也不存在彼此之間的科技升級共享。
或許,這也是帝國內部仍舊遺留著大量封建殘余、仍舊存在著森嚴的等級秩序、仍舊存留著嚴苛上下級關系的一個側面反映。
但即便如此,它甚至也不算是最笨重的升級體系。
最笨重的升級體系,反而可能是3代盟軍的科技結構。
就比如,雖然林云現有的主基地,已經繼承了之前升級的“高級許可技術插件”“最高許可科技插件”,已經能夠解鎖3代盟軍最高級的設施、作戰單位了,但這也僅僅局限于主基地的建筑范圍之內。
3代的盟軍建筑設施,為了保證主基地與各個建筑之間的通訊,必須要與建造工廠保持在一個相對較近的范圍之內,以此來接收主基地通過加密頻道向外輸出的保密電碼。
聽上去,似乎還挺先進的?
可是,雖然可以通過采礦車拓展分基地的方式,向外拓展建造范圍,在主基地的信號范圍之外建立一個又一個的支撐點,但與此相應,各個分基地也需要額外配備“許可插件”,然后才能向區域內的各個生產建筑,提供中級、高級單位的生產權限。
這就很尷尬了。
雖然說,想要在保證對于各個建筑進行權限指令協調的同時,還要要求敵軍無法破譯自己的密碼,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對于科技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解。
可是,明明是自詡科技最為先進的盟軍,為什么反而只能夠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權限通訊了?
為什么另一邊的蘇軍,無論各個建筑距離主基地、科技建筑有多么的遙遠,反而可以無限制的進行科技共享了?
甚至,即使是帝國,也能夠偷偷摸摸的在某個偏僻的角落,悄悄地擺上一處建筑,然后遠程賦予其“納米升級、突破”的技術,打出一個出其不意。
難不成他們的遠程通訊技術,全都比盟軍更先進不成?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盟軍本身,是一個由許多獨立國家組成的聯盟,各個國家都具備著很強大的自主性,無法像蘇軍、帝國這樣,做到中央對地方的高度控制,所以才需要如此費心費力的在協調、信號、通訊、指揮方面,消耗很大的功夫。
也因此,3代盟軍的科技樹顯得非常不便,擴建分基地的相關活動也顯得非常笨重。
無論如何,由于它費時費力的局限性,至少是當前的一段時間之內,林云不打算擴張3代盟軍的分基地了。
思索之間,帝國碼頭已經部署完畢——
不同于水陸兩棲的納米核心,帝國碼頭只能夠建造在海面上,并能夠通過消耗資源的方式,現場拼裝出無人駕駛的高度電子化載具、船舶。
從造型上看,帝國碼頭更像是一個現實當中的浮船塢,呈現出兩側有墻、前后敞開的建筑結構,并可以用于生產、修復船只。
當然,現實中的船塢,應該還不存在它那樣,能夠快速維修載具、船舶,甚至是空中單位的電子維修無人機。
[任務完成]
[海軍港口,是守護著所有海岸的生命線,如今海上航線的安全,終于可以因它的出現,再度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