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悉本周的威脅,也就是蚊蟲這類“中立敵對勢力”后,林云轉而收看起藍色策略遞交的敵軍情報。
說是情報,但實質上已經把俘虜招供出來的敵軍單位,全部標注到地圖上了。
所謂的“招供”,顯然能夠揭示出來敵軍已經偽裝過的設施、已經安插好的奸細、已經設置的埋伏、已經部署完畢的陣地。
從這點來說,即使他們具有“雷達干擾器”,能夠強行在雷達地圖上覆蓋一層迷霧,也架不住自己人泄露的內部消息。
如同直接獲得了目標單位的視野一般,就算他們上一刻還處于隱形狀態,還在攜帶偽裝、處于隱蔽位置,此刻也已經全部被標記在地圖上了。
雖然敵軍基地的總體規模,要遠遠的超過一百多個人員,沒辦法徹底掌握他們所有人的信息,但借助著基地的分析,再配合上雷達與心靈感應器,此刻仍舊能將相當一部分敵軍人員的行動,悉數收入眼底——
只見一大群的變異喪尸與飛蟲群,此刻正簇擁在一起,不斷地朝著敵軍基地沖殺過去。
而它們沖擊的地方,似乎正是敵軍的大本營。
因為,那里同樣是一片易守難攻的區域——中間是峽谷,兩側是高地。
進攻方,必須在沖過中間的狹長通道之后,才能夠進入寬敞的區域,才能夠將部隊展開、正式地沖擊敵軍核心區域。
這樣險峻的地勢,顯然很適合作為最終據點。
并且,在敵軍的精心布置下,就連沖進中間的峽谷,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通過已知的視野范圍,林云看到,敵軍還在峽谷地段的前方,布置了大量的防御措施:
在峽谷的末端,也就是防守方的那一片區域,布置了沙袋、機槍陣地、碉堡。
在峽谷的兩側,也就是左右兩邊的高地,布置了火炮掩體,能夠居高臨下,以俯視的姿態進行灌頂打擊。
在峽谷的開端,也就是進攻方進入峽谷的那一段,布置了層層的壕溝、鐵絲網。
此外,他們還有著一些步兵、坦克,能夠作為機動預備隊,以救火員的身份,隨時來往于各個地方進行增援。
至于這部分機動人員,到底有著多少人數,這個林云就沒法準確觀測了。
但即便如此,依舊可以說,這絕對是他們真正花費了一番心思,精心準備的防御陣地。
在這樣的防御面前,進攻方首先需要繞過層層的壕溝,不僅會浪費時間、拖慢速度,而且,如果本身就笨手笨腳,還可能直接失足掉進壕溝,淪為甕中之鱉。
所幸壕溝不是特別寬,雖然前前后后有著好幾道塹壕,但還沒有達到“反坦克壕溝”的地步,不至于把坦克給一起陷到坑里去。
在繞過重重壕溝之后,進攻方還得面臨著鐵絲網的阻攔。
如果是坦克,可以直接碾過去,但如果是步兵的話,只能設法使用鋼絲鉗來把它剪斷,或者選擇繼續繞路。
到這一步為止,第一道防線才算是勉強突破了。
雖然塹壕、鐵絲網,都不會對人員造成直接殺傷,但足以拖慢進攻方的速度,給防御方更多的時間。
這樣,防守方便有著充足的時間調兵遣將——無論是在被襲擊時,命令各個人員趕快抵達作戰位置,或是在已經準備好的時候,趁著進攻方行動緩慢,便對著后者傾瀉火力,把它們當做活靶子。
光是這第一道防御,配合后方的機槍火炮,就已經能夠抗住很多喪尸了。
在第二道方向,這里有著狹窄的峽谷通道,堪稱最險峻之處。
進攻方就算人數再多,也只能分批進入峽谷,面臨著添油戰術的問題,而防守方卻可以在兩側向下使用火炮、機器,居高臨下進行轟炸、掃射。
如果是普通的尸潮,就算它們有著數倍的數量,如果只會無腦的硬沖,怕是直到片甲不留,也沒法給防守方造成太大損失。
能夠在末世作為一股勢力存在,不論混的好與壞,都是具備一些本事的。
當然,它倒也算不上固若金湯,仍然具有弱點。
如果是面對變異生物,那它還得面臨內部感染、變異生物、鉆地單位的威脅,如果是面對其他幸存者,它還得面臨空降傘兵、攻城火炮、戰機轟炸,甚至是內部收買、分裂叛亂的威脅。
至于現在,敵軍的一部分基地,已經暴露在了林云的視野中,自然也就讓后者能夠“實時觀看”二者之間的武裝斗爭。
那林云索性就充當一次旁觀者,看看他們還配備了哪些火力。
要知道,俘虜只提供了一百多人的“位置信息”,但敵軍還仍然有不少的單位,處于地圖的“戰爭迷霧”之中。
正好,當敵軍遭遇蚊蟲侵擾,被迫開火反擊的時候,其造成的火光、噪聲、煙塵,也會暴露它們的位置,被基地給一并標記在戰術地圖上。
這也算是在分析雙方的兵種組成、優劣長短。
只見喪尸與飛蟲混在一起,構成了黑壓壓的一大片潮流,浩浩蕩蕩的沖向了壕溝、鐵絲網的位置。
然后,精神可嘉,結局慘烈。
敵軍的機槍還沒開火,就已經先有一部分的喪尸,搖搖晃晃的失足跌進塹壕坑了。
掉進去的喪尸,不斷地發出著吼叫聲,卻對此毫無辦法,只能干著急。
直到坑里喪尸堆積的差不多了,壕溝被喪尸給塞滿了,后來者才終于能夠繼續朝前進攻。
接著,它們又被鐵絲網卡住了。
又一次的,它們通過堆疊數量,用著堆疊尸墻、人擠著人的辦法,算是勉強翻過了層層鐵絲網,來到了峽谷之中。
可以看出,那部分掉進溝里面、卡在鐵絲網前面的喪尸,算是淪為墊腳石了,本身沒法參與進攻、只能作為一塊踏板了。
就這樣,幸存者在缺少彈藥的情況下,借助著這些防御工事,在沒開火的情況下,便實現了對尸潮的分流,削弱了它們的沖擊力度。
而在喪尸們聚集得差不多、尸墻堆疊了一層又一層后,那些敵軍總算是開火了。
看得出來,他們的資源儲備不太夠、工業產能不太強,兩樣問題至少占據了一項。
就連火炮也是,并沒有進行狂轟濫炸,而是專門挑選了尸墻堆疊、喪尸扎堆的區域,進行最大限度的殺傷。
這樣一來,不僅尸墻倒塌、喪尸還得重新“疊羅漢、搭積木”,被遲滯了更久的時間,而且,有限的炮彈,也算是發揮出了最大的殺傷效果,避免了無用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當后方尸潮被迫重新“疊疊樂”的時候,也暫時中斷了對峽谷兵力的投送。
于是,前方已經進入峽谷的喪尸,要么硬著頭皮往前沖,要么呆在原地不動,但無論選擇哪一項,它們的人數都不多。
這么點的喪尸,甚至不用機槍出馬,用栓動步槍一個個點射都夠了。
畢竟,機槍容易浪費子彈,打多了也容易槍管滾燙、槍管損壞。
可謂一石三鳥,也可謂是省資源省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