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以載道:物種必須多樣化才能生生不息
- 孩子,我陪著你慢慢長大!
- 粲隹
- 5940字
- 2022-04-08 03:29:54
我念小學的時候,對生物學方面的知識一概不知,也不知愛情為何物、婚姻為何物。雖然偶爾從黑白電視中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有天會走出大山,闖蕩江湖,浪跡天涯。
那時的武俠劇都很正派,少兒不宜的鏡頭較少,偶像作風正派,不似現在這樣只談戀愛不結婚,大腹便便猶未結婚,明星的三觀讓人大跌眼鏡。小虎看的電影或電視劇,基本上我都要過濾一遍,他的課外書也是如此。我看完覺得他可以看,可以從中學些做人的道理,假期我就會投給他看。我們家沒有電視機,有投影儀。小虎很喜歡看電影。看電影和看電視劇,感受是不一樣的。偶爾,我也和他一起看新出的大片。看完,我們互相交流觀后感。
我念初中時,要去鎮(zhèn)上的中學讀書。寄宿,周末要走兩小時山路,回到家,天已黑。初中時受到的教育,可以說影響了我們的前半生。那時的校風很嚴,不可以早戀,一經發(fā)現就會被開除,名字貼在學校門口。懵懂的我們如履薄冰,很守分,不知男人是何種生物。
我記性好,下課時間都會拿些副科課本當課外書來看。比如歷史、地理、生物,一個學期下來,我?guī)缀跄苷颈诚聛怼=o我們上生物課的是位男老師,文質彬彬,上到女性生理課時,他突然不講了,讓我們女生自己看課本了解。那時,我才知道女人為何物,男女有別,女生長大后要結婚生子,為人妻,為人母。
政治老師在上歷史課時,強調我們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女生要自愛,先愛自己,再愛別人。語文老師講得最多的是魯迅文學和金庸小說。他幾乎每節(jié)課都會提到金庸,他是金庸迷,我們深受其影響。
金庸小說處處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索。人類的歷史,就是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治的周流過程。歷史會不斷重現,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樣。平衡時打破平衡,不平衡時謀求平衡。只要人活著,就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情。六十四卦以人道思想為主,把八卦的天道思想,應用在人生的教化方面。因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效法天地自然是必然的。效法周流變化的道理,便是“道”。人依道行事,就叫做“正道”的君子。正道是變化的,并非固定的。把這些變化的道理,真正應用在日常生活里,還要靠知曉“易理”的人,本身具有美好的德行。
在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里,男主角郭靖向丐幫幫主洪七公學習武功“降龍十八掌”。“降龍十八掌”一出手,天下人沒有人擋得住。在“降龍十八掌”里有好幾個掌法的名稱與《易經》的乾卦有關,像“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龍躍于淵”、“飛龍在天”,以及最后一招最厲害的“亢龍有悔”。“降龍十八掌”基本上來自《易經》的啟發(fā),乾卦六爻有五個爻都被金庸用上了,變成降龍十八掌里面的五掌。武俠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加上金庸把各種武功描寫得神之又神,我們看了也是非常羨慕,非常崇拜。
我有時也會投我們那個年代的《神雕俠侶》給小虎看。他迷上了歐陽鋒的蛤蟆功。他如發(fā)現新大陸一樣發(fā)現金庸武學招式的取名來自《易經》。比如九字真經、降龍十八掌、九陰神功。然后,他很嚴肅地說:“媽媽,我覺得金庸一定是位易學大師。”
金庸的文學作品,幾乎所有的歷史背景都放在動亂年代,這是因為動亂時代更能體現歷史人物的英雄豪情,與廟堂之上懦弱陳腐的官員相比,俠客具有強烈的民族正義感。正如郭靖所言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以“為國為民”來作為俠客的最高追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他們最后的歸宿,這是俠之精神境界的升華。金庸作品中的江湖英雄,其身雖不居廟堂,卻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真正英雄。
中華民族的歷史,從看得見的方面來說,是英雄豪杰的豐功偉績所造成的。然而從看不見的那一方面來說,可以發(fā)現自古迄今,是一群默默無聞,卻始終堅持仁義道德的賢士,在承先啟后,一以貫之。我們漫長的歷史洪流中,凡是仁義道德弘揚的,必屬盛世。不重視品德修養(yǎng),不仁不義的時代,自然衰落。看起來是了不起的人在改變時勢,實際上卻是仁義道德在主宰時代興衰。人道的力量,實在不可忽視。
中華文化自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至現代,一脈相承,都秉承《尚書》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的中道精神。金庸的“降龍十八掌”進一步證明了我們是易經的民族。持經達變,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應變藝術。
人和一般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精神生命。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經過無數的經驗教訓,心智終于逐漸成熟,開始發(fā)現自身處于變化莫測的自然環(huán)境,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生命的存在,同時也是一個精神生命的存在。我們能自主,有創(chuàng)造力,必須提升道德修養(yǎng),才能夠不辱“人之所以為人”的性命力,而不是活著就好的生命力量。
20世紀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成就,逐漸發(fā)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狀態(tài)。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類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對于病毒以外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由大量的原子和分子所組成的非均質的系統。
從結構上看,細胞是由蛋白質、核酸、脂類、多糖等組成的多分子動態(tài)體系;從信息論觀點看,細胞是遺傳信息和代謝信息的傳遞系統;從化學觀點看,細胞是由小分子合成的復雜大分子;從熱力學上看,細胞是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生命現象就是復雜生態(tài)系統中物質、能量、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是細胞的兩大基本形態(tài),它們反映了細胞進化的兩個階段。把具有細胞形態(tài)的生物劃分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現代生物學的一大進展。
原核生物主要是細菌。原核細胞沒有線粒體、質體等模細胞器,染色體只是一個環(huán)狀的DNA分子,不含組蛋白及其它蛋白質,沒有核膜。真核細胞是結構更為復雜的細胞。植物是以光合自養(yǎng)為主要營養(yǎng)方式的真核生物。植物是生態(tài)系統中最主要的生產者,也是地球上氧氣的主要來源。真菌是以吸收為主要營養(yǎng)方式的真核生物。真菌的繁殖能力很強,繁殖方式多樣,分布非常廣泛。在生態(tài)系統中,真菌是重要的分解者。動物是以吞食為營養(yǎng)方式的真核生物。吞食異養(yǎng)包括捕獲、吞食、消化和吸收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在生態(tài)系統中,動物是有機食物的消費者。
在生命發(fā)展的早期,生態(tài)系統是由生產者和分解者組成的兩環(huán)系統。隨著真核生物特別是動物的產生和發(fā)展,兩環(huán)生態(tài)系統發(fā)展成由生產者、分解者和消費者所組成的三環(huán)系統。因此出現了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生產者從無機環(huán)境中攝取能量,合成有機物;生產者被一級消費者吞食以后,將自身的能量傳遞給一級消費者;一級消費者被捕食后,再將能量傳遞二級、三級……最后,當有機生命死亡以后,分解者將它們再分解為無機物,把來源于環(huán)境的,再復歸于環(huán)境。這就是一個生態(tài)系統完整的物質和能量流動。
生物的生命活動促進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huán),并引起生物的生命活動發(fā)生變化。生物要從環(huán)境中取得必需的能量和物質,就得適應環(huán)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又反過來推動生物的適應性,這種反作用促進了整個生物界持續(xù)不斷的變化。只有當生態(tài)系統內生物與環(huán)境、各種生物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生物的種類、數量及其生產能力都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時,系統的能量輸入與輸出才能達到平衡;反過來,只有能量達到平衡,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才能相對穩(wěn)定。所以,生態(tài)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被破壞,否則,就會打亂整個生態(tài)系統的秩序。
從類病毒、病毒到植物、動物,生物擁有眾多特征鮮明的類型。各種類型之間又有一系列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形成連續(xù)的譜系。同時由營養(yǎng)方式決定的三大進化方向,在生態(tài)系統中呈現出相互作用的空間關系。因而,進化既是時間過程,又是空間發(fā)展過程。生物從時間的歷史淵源和空間的生活關系上都是一個整體。
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不斷打破舊的生態(tài)平衡,建立新的生態(tài)平衡,因為生態(tài)平衡是一種動態(tài)系統。生態(tài)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生態(tài)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食物網和營養(yǎng)結構越復雜便越穩(wěn)定。即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是與系統內物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相聯系的。
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種類、數目和排列順序的不同,決定了遺傳信息的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顯示了基因遺傳的多樣性。物種是構成生物群落進而組成生態(tài)系統的基本單元。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離不開物種的多樣性,離不開不同物種所具有的遺傳多樣性。因此遺傳多樣性是生態(tài)系統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的基礎。因為物種必須多樣化,才能夠生生不息。
生物不僅具有多樣性,而且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屬性。組成生物體的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在原則上是相同的。比如各種生物的蛋白質的單位都是氨基酸,種類不過20種左右,它們的功能對所有的生物都是相同的;在不同生物體內基本代謝途徑也是相同的。這就是生物化學的同一性。同一性深刻的揭示了生物的統一性。
從北極到南極,從高山到深海,從冰雪覆蓋的凍原到高溫的礦泉,都有生物的存在。它們具有多種多樣的結構,它們的生活方式也變化多端,但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遵循共同的規(guī)律。生物就是這樣一個既統一又多樣的物質世界。
上化學課的時候,化學老師提醒我們少吃油炸食品。我們好多同學都記不住那些化學反應原理,但會牢牢記住化學老師說的一句話:“油條吃多了會致癌,因為油反復煎炸會產生致癌物質。”誰都害怕死亡,只要老師說到危害健康的物質,我們都會提高警覺。上化學課就像在看電影,化學老師猶如魔法師。上化學課,我們幾乎沒有人會打磕睡。
化學老師總是痛心疾首地譴責現代科技最不應該發(fā)明塑料袋,因為塑料是無法化解的,它永遠存在,它污染環(huán)境,它后患無窮。塑料是一種有機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可任意捏成各種形狀,應用非常廣泛,但是廢棄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塑料容易燃燒,燃燒時產生有毒氣體。塑料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塑料埋在地底下幾百年才可以腐爛。由于塑料無法自然降解,它已經成為人類的第一號敵人,人類終將死于科技。海面上飄滿了塑料垃圾,海里的魚游上來,吸入體內,最后由于不消化而痛苦地死去。塑料導致許多動物死亡的悲劇發(fā)生。
上化學課,化學老師幽默風趣地講解各種化學反應,隨時抽查我們是否背下“化學元素周期表”,時時提醒我們要慎用化學產品。
炒菜時,油不要放太多,鍋冒煙,即可將菜下鍋翻炒,鍋里不小心著了火,蓋上鍋蓋即可;煲湯時,鹽要最后放,最好在快出鍋時再放鹽,鹽不要放太多,吃得清淡些對身體好;炒菜做湯時忌高溫時放碘鹽,爆鍋時放碘鹽,碘的食用率僅為10%,中間放碘鹽食用率為60%,出鍋時放碘鹽食用率為90%,涼拌菜時碘鹽食用率達到100%。
平時做飯,小虎來幫忙,我告訴他:“我讀初中時,我的化學老師上課時常提醒我們吃碘鹽可以預防大脖子病。”他說:“我以后要設計一種新型的廚房專用頭盔,戴上它十分安全,不用擔心炒菜時水滴遇到熱油爆炸,熱油飛濺進眼睛里。”我估計他這頂頭盔的靈感肯定來自冥王哈得斯的隱形頭盔。小虎覺得烹飪猶如做實驗,而且自己做的飯菜安全、衛(wèi)生、可口。
我們所在的小鎮(zhèn)地底下都是煤炭,隨處可見人工開采的小型煤礦。學校飯?zhí)檬菬赫麸埖摹C慨斘覀兘涍^飯?zhí)门赃叾紩劦矫簹馕丁I匣瘜W課,化學老師一遍又一遍地講解什么是煤氣中毒。那時,我們會不自覺地把目光都聚集在家里開煤礦的同學身上。我們都知道他家挖煤礦很有錢,沒有排擠他,沒有打壓他;我們也沒有仇富心理,更不會覺得因家境貧寒而低人一等。
語文老師最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窮志不窮,做人要有出息。”而讓我感悟最深的是語文課本上孟子的經典名言:“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事隔二十多年,我仍然能一字不漏地背下這段經典語錄。
上政治課,政治老師反復強調金錢與道德是成反比的,堅決反對拜金主義,告誡我們科技不能高度發(fā)展,會破壞環(huán)境,生態(tài)平衡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主題。我們明白:不能為了金錢出賣自己、親人、朋友,甚至于國家社會;不能認錢不認人,要錢不要臉;不能以金錢為工具,進行各種交易;女孩子一定要自愛,不能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靈魂。
語文課本上有一篇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我仍然記憶猶新。語文老師上課有個習慣,講解課文內容前,都會詳細介紹作者。他告訴我們:“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chuàng)始人。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又習慣性地提問:“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異口同聲:“竺可楨。”語文老師認為:“凡是對社會、人民有具大貢獻的人都是最可愛的人,例如袁隆平、竺可楨、魯迅……還有我們的古圣先賢。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仍然是我們的文化主流。”二十年后的我們,仍然認同老師們的諸多做人做事的觀點。
我們的歷史課是政治老師教的。政治課、歷史課是同一位老師教的。政治老師經常勉勵我們這些山區(qū)的學生,將來學有所成,一定要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xiāng)。他說:“我們初中老師每個月的工資只有五百塊,我選擇回來教書,不是為了工資,是為了情懷。”政治老師無論是上政治課還是上歷史課,講課內容始終離不開“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個主題。
竺可楨作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先行者,竺可楨始終從科學視角,關注著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他不僅在學理上大力關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相關理論問題,而且知行合一,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實踐中傾力躬親。竺可楨“可持續(xù)發(fā)展”思想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科學家較早地、獨立地關注并研究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是中國科學界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語文老師說,古人日子過得很艱苦,但他們很環(huán)保,不會破壞環(huán)境。所有老師都反對克隆人技術。幾乎一個學期,老師們和我們討論的主題就是克隆技術違不違背人道?工業(yè)化,到底對不對?長大后,我在廣州居住多年,從來沒有看見過藍天白云,天空永遠是灰暗的。回到家鄉(xiāng),才發(fā)現山好、水好,空氣更好。
鄉(xiāng)村有鄉(xiāng)村的生活方式,都市有都市的生活情調。各有所安,各得其樂,合乎自然法則。現代鼓吹鄉(xiāng)村都市化,都市化鄉(xiāng)村,住的地方和工作場所隔開,不但妻離子散,又增加許多交通的成本,大家更是疲于奔命。各地的景色不一樣,配合當地的資源,多元化發(fā)展,豈不是多姿多彩?為什么一定要盲目向他人學習,喪失自身特性,卻又學不像別人?
自古以來,農不可與商較利,貧不可與富較財,難道我們真的能夠加以改變嗎?要過什么樣的生活,應該過哪一種生活,不能求其一致,多元選擇。富人有富人的樂趣,也一定有其提心吊膽的憂慮。窮人有窮人的苦難,也必然有其問心無愧的坦然。站著的人看坐著的人舒服,坐著的人卻認為站著的人比較自由。在職怨職,原來沒有必要,卻又相當普遍。只要共同維護倫理道德,過什么樣的生活,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的權利,但是,要享受這樣的權益,必先善盡自己的責任:以道德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