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職的那一段兒,江誠的爸媽經常打電話過來或者微信視頻。主要是問他工作忙不忙、跟同事處的怎么樣、工資夠花不花這些事情,掛斷電話前,爸爸經常不忘說一句:“年輕人,在單位多干點兒活兒不吃虧。勤快點兒。”
上學的時候聽到父母的叮囑,多半是左耳朵聽,右耳朵出。工作以后聽到爸媽的噓寒問暖,江誠心頭總是涌上一股暖意。他們的音調、音色仿佛有一種魔力,讓人特別安心,特別是遇到難處的時候。找工作那會兒,江誠也參加了很多場校招,起初碰壁很多,聽到爸媽的安慰總是能舒心很多,振作起來。
我們寢室還有個娃,姓閎,在我們寢室年齡最小,大家叫他六子。六子的爸媽則是另一個極端。六子學習成績好,年年拿獎學金,課余時間還做家教,大學的時候就不管家里要錢了。有一年,六子拿了8000元的國家獎學金,父母知道后打電話過來,寒暄一段后,就要借錢,說是家里沒錢給弟弟妹妹買衣服。六子在電話里跟爸媽吵架以后,還是把錢打給了家里。大男生的,晚上一個人躲樓道里哭。家里條件不好,六子平時省吃儉用,爸媽也是辛辛苦苦把他供到大學,他對父母是既恨,又心疼。這樣的事情不多,但是我們上學那時候還有。
上學的時候大家頗有一種“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魄,不遺余力地對金錢的罪惡口誅筆伐,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后才知道金錢不是萬惡之源,“窮”才是,它會損傷人之為人的尊嚴。
幾年之后,神州大地上掀起了針對“絕對貧困”的總會戰,江誠及其所在的公司也參加到了這一史詩般的歷史浪潮中去。當然,這是我們后文要說到的內容。
江誠慶幸能遇上這樣的好父母,他們是絕大多數父母的縮影。江誠的媽媽經常給他講一對印度情侶和油燈的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印度有對墜入愛河的青年情侶。男的要去英國留學,臨走前給了女友一盞燈,承諾她回國后這盞燈如果不熄滅他們就結婚。男子走之后,女方就整天守著這盞燈,給它添燈油,細心呵護,生怕它遭遇不測,以至于整個人都魔怔了,整天就望著這盞燈。過了很久后,男子回來了,女的居然不認識他了。他叫她、罵她、打她都沒有回應,男子把燈扔到了河里,女的跟著就跳下去了。
江誠小時候就看到了故事里女主角用情深,后來感覺到這個故事說的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金錢就是那盞油燈,它是為了便利人們的生活被創造出來的,不能遮擋了我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本心,而真摯的親情和友情才是美好生活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