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魚記
- 陶旭東 張國剛 張立影
- 1391字
- 2021-12-29 17:57:12
原來黑魚也有不同
一位志愿者從漁人的漁獲物中得到兩尾魚苗:它們生得像一根細圓筒,身體金黃色,上面還密布一些亮閃閃的星點,尾柄處有一個大大的眼斑。這種眼斑又叫偽眼,是一種偽裝,使獵食者無法確定哪一邊是它的頭,從而可以躲過獵食者的捕獵。
這種細圓筒形是典型的鱸形目-鱧科魚苗的體形,但是本土最為常見的烏鱧魚苗身體上卻是沒有這樣閃爍的星點的,而是在金黃身體上生有一條大的黑色橫斑,和眼前的這尾根本不一樣。
鱧(lǐ),此名可能很多人念都念不清楚,但是說到它的土名大家就知道了:黑魚、財魚,怎么樣?清楚了吧!這些主要分布于亞洲的大型獵食魚類體形可以長到將近1米。它們性格暴烈,體格強健,極具攻擊性,平時就以各種不小的魚兒果腹,屬于殺手級的魚類。它們生命力頑強,生有一套輔助呼吸系統,即使離水,只要身體不干就可以存活。而且它們智商頗高,一旦和人混熟了,它們也絲毫不吝于在人面前賣賣萌,和人有良好的互動,實在是一種進化程度非常高的魚類。
隨著不斷進化,魚類從原始的產卵后不管的模式逐漸進化出卵胎生乃至于親魚照顧魚卵和幼魚這樣的高效率的繁殖模式,有少量的魚類甚至進化出類似于哺乳動物的、利用體表分泌的像奶汁一樣的液體喂養幼魚至幼魚可以自己進食的繁殖模式。
南鱧
鱧科魚屬于繁殖模式進化度比較高的一種魚類,它們是溫柔慈愛的父母,有著很強的家庭觀,會細心地照顧自己的后代,不離不棄。鱧的父母會在淺水底泥上挖坑,在里面產卵以后一直守護它們,一直到魚苗長大、離開父母獨立生活。
烏鱧的遭遇非常奇特,是一種頗有故事的魚。一方面因為它被稱為“財魚”(其實正確的是“柴魚”,因為它們長得像一根柴火棍。后來因為“柴”發音似“財”,最后就成了“財魚”),所以成了放生界的明星。古時候的人們就有為了求財而放生財魚的習慣,至于這些烈性猛魚會不會將放生池里其他人放生的小魚吃光光,似乎不是這些放生者需要去思量的事情。現在,還有些地方的人為此而不吃財魚。
另一方面,民間認為財魚有滋補、活血生肌、利尿祛風、通氣消脹的功效,所以很多人捕食烏鱧。在有些地方人們尤其愛給手術以后的人喝財魚湯,謂之加速傷口愈合。實際上,這兩類說法并沒有什么科學的依據。
有經驗的漁民會在找到魚苗后,在附近尋捕護仔的親魚,然后用魚叉就可以輕松獵取它們。于是魚苗就成了沒媽的孩子,或者被漁人一窩端,或者被其他獵食者捕食。朋友就遇到這種情況。除了他向漁人要下的兩尾魚苗,它們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成了人類的盤中餐。
烏鱧
經過對比圖鑒鑒定,這兩尾星斑閃閃的小魚并不是烏鱧,而是月鱧,是另一種原產于中國廣東、廣西地區的鱧科魚類。廣東、廣西人尤其喜歡以其煲湯。人們對它們的喜愛更多的還是在怎么食用上,為此有些養殖場場主開始進行這一魚類的人工飼養。
正是由于這些經濟養殖,目前它們的生存區域已經北擴到江西、湖北等地,并從養殖場養殖向天然水體繁殖發展了。只是不知道這些喜炎熱氣候的魚兒能不能適應長江野外寒冷的冬天。
在中國南部到東南亞一帶,還有另外一種叫作寬額鱧的鱧科魚,這種魚也叫南鱧,商品名叫“七彩雷龍”。雖然我們無法將鱧科魚和“雷龍”這種遠古爬行動物畫等號,但是從這個名字中“七彩”二字也可以看出,這種30厘米大小的鱧科魚會有多么漂亮。它們和月鱧一樣是現在非常受歡迎的觀賞魚。
月鱧
小貼士
烏鱧,拉丁學名:Channa argus,又叫蛇頭魚;
月鱧,拉丁學名:Channa asiatica,又叫七星魚;
寬額鱧,拉丁學名:Channa gachua,又叫南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