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巖羊在等狼回來:走進自然保護區尋珍
- 鐘嘉 袁屏
- 1026字
- 2021-12-29 18:03:40
“綿羊寶寶”來了
觀察對象:卷羽鵜鶘
地 點:江蘇鹽城沿海灘涂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概況:海岸帶保護區,灘涂遼闊,河流縱橫,蘆葦叢生,大小湖泊星羅棋布
觀察季節:春季、秋季
“綿羊寶寶”是蘇北漁民對卷羽鵜鶘的昵稱,它們憨態可掬的形象被活靈活現地勾勒出來。卷羽鵜鶘體長約1.7米,體重約20斤,加上卷卷的羽毛,可不真像一只綿羊么。
國內最著名的卷羽鵜鶘照片,由上海觀鳥者王吉衣在2006年2月攝于福建閩江口——4只卷羽鵜鶘排成一排合作捕魚,整齊有力還帶點滑稽,被詼諧地命名為“蒙古御林軍”。因為這個卷羽鵜鶘種群的繁殖地是蒙古國。
卷羽鵜鶘喜群居,善于群體合作捕魚,一起將魚群趕到淺水處,然后鉆進水中用大嘴巴抄魚。它那皮膚質的喉囊,不斷閉攏收縮,把水排出,再把魚吞下去。
卷羽鵜鶘的幾個獨立種群,分布于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和亞洲東部。繁殖于蒙古國的東部種群,目前數量只有130只左右,已經極其瀕危。遷徙季節和冬天在蘇北連云港、鹽城,直到浙江、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卷羽鵜鶘,就是這個瀕危種群。它們在遷徙中,需要在中途的濕地湖泊停歇,捕魚,補充體力,江蘇鹽城沿海灘涂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是它們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
卷羽鵜鶘在中國沿海被關注始于2000年1月13日,觀鳥者在鹽城保護區記錄到8只。最有意思的記錄是2005年3月21日,廈門大學上空有14只卷羽鵜鶘飛過,而前一天,廣東海豐“丟”了14只鵜鶘。大家猜測這14只是從海豐飛過來的,并引發討論:應該開展沿海水鳥同步調查,以便了解各個時段的水鳥分布和遷徙情況。于是,當年秋天,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到廣東深圳和香港,現在又延伸到廣西北海,整個中國沿海的重要灘涂每個月幾乎都有觀鳥志愿者去監測水鳥遷徙。到2013年10月,這項同步調查已經堅持了整整8年,大量鳥類遷徙數據被收集。
每到遷徙季節,卷羽鵜鶘一出現,“綿羊寶寶來了”的消息一站一站傳遞著,也一站一站記錄著它們的行蹤和數量。
2013年3月18日,鹽城保護區來了72只卷羽鵜鶘,是近年來數量比較多的,很有可能是東亞種群的全部。同年10月,它們又回到鹽城保護區老地方,停留了一個月,在河汊里飛來飛去抓魚吃,這證明這里是卷羽鵜鶘遷徙路線中非常重要的棲息地。
卷羽鵜鶘也連續多年在浙江的溫州灣越冬,但因為那里的灘涂不斷被填埋,它們不得不向更遠的海邊遷移。如果沿海有更多像鹽城這樣的保護區,卷羽鵜鶘們的日子就會過得更好一些。
(文:袁屏,圖:陳青騫、王吉衣、湯正華、董文曉)
觀察思考
卷羽鵜鶘為什么叫“綿羊寶寶”?又為什么叫“蒙古御林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