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結構材料:車輛輕量化的終極解決方案
- 趙穎 馬芳武等
- 1729字
- 2021-08-12 17:25:03
1.4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微結構材料的卓越性能優(yōu)勢吸引了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學者和機構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應用,一度掀起了研究熱潮。
美國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MA Z D致力于大剛度、大阻尼納米微結構材料的研究,成功設計了一種可呈現(xiàn)“壓縮-收縮”特性的雙箭頭微結構,將微結構材料研究從二維空間拓展到三維空間,開發(fā)了具有負泊松比特性的非充氣輪胎[10],并且將其應用于軍用車輛、全地形車、工業(yè)叉車等特種車輛。美國波音公司下屬的HRL實驗室致力于將微結構設計和先進快速成型技術巧妙融合,開發(fā)了一種輕質(zhì)金屬鎳氣凝膠材料,是由連通Nickel-phosphorus Alloy中空管組成的三維材料,中空管的厚度極薄,還達不到人類頭發(fā)直徑的1/1000。在能量吸收和輕量化方面表現(xiàn)出不俗的實力,未來有望在航空航天領域(地板、行李架等)、汽車(內(nèi)外飾等)等領域得到應用[11]。麻省理工學院(MIT)對微結構材料的研究延伸到微米級甚至納米級。深入探究自然界中生物內(nèi)部的真實形態(tài),研究其進化機理,洞悉生物本質(zhì)的同時為其在機械領域的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目前我國對微結構材料的研究基本處于理論階段,主要集中于微結構材料吸能、NVH與熱管理性能方面。大連理工大學ZHANG W等將雙箭頭型負泊松比微結構應用于吸能塊上,并分析其在平臺應力區(qū)階段的力學性能[12],驗證了雙箭頭型微結構在沖擊碰撞方面具有優(yōu)異的吸能特性。何冬林[13]等提出多孔吸聲材料是一種重要的吸聲降噪手段,并且一些新型多孔材料的低頻吸聲性能已經(jīng)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微結構材料在熱管理性能方面的應用也開展了一些研究[14-17],目前已可將通孔泡沫結構應用于緊湊型換熱器、熱沉、熱管、太陽能吸收器等設備中,進一步提高或優(yōu)化設備的熱/質(zhì)傳遞性能。此外,一些車展已經(jīng)展出相應的概念產(chǎn)品,部分廠商也開始通過與國外主要從事微結構材料研發(fā)的機構進行合作,加速微結構材料應用產(chǎn)品的研發(fā)進程。
尤其,微結構材料本身在發(fā)生不同程度變形及在不同的低頻振動下,具有不同的吸能減振和緩沖降噪的能力[18,19],該特性使得微結構材料在自行車輪胎上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Britek Tire1Rubber研發(fā)公司將Energy Return Wheel技術運用在自行車上,研制出一款新型非充氣防刺輪胎。如圖1-6a所示,這種鏤空輪胎設計成孔狀結構排布,無需充氣,采用質(zhì)量很輕的納米管增強材料材料支撐柱體,可提供良好的減振效果。該輪胎根據(jù)地形的不同自行改變張力,讓車輪更加堅固或更加舒服地騎行。如今,隨處可見的摩拜單車輪胎同樣采用了微結構設計的思想,如圖1-6b所示。

圖1-6 微結構填充非充氣輪胎
全球輪胎、橡膠行業(yè)領軍企業(yè)普利司通宣布,旗下公司在輪胎無需填充空氣的技術——非充氣輪胎概念(Air Free Concept)面向?qū)嵱没牡缆飞嫌秩〉昧诵碌某晒?,可應用于自行車的非充氣輪胎誕生了,圖1-7(見彩插)所示為其研發(fā)的Air Free Concept非充氣輪胎。該輪胎以非充氣為研究目標,通過設計特殊形狀的輻條來滿足各種工況下的載荷需求。此外,輪胎還采用環(huán)保材料,滿足結構設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所采用的可再生樹脂與橡膠材料為在全球創(chuàng)造綠色環(huán)保移動和可循環(huán)性社會作出貢獻。

圖1-7 非充氣輪胎概念(Air Free Concept)
同理,微結構材料的可設計特點也擴展到了汽車輪胎。美國Polaris公司非充氣輪胎Sportsman WV850 H.O.全地形越野車性能相當彪悍,除了具備普通輪胎的常規(guī)性能,非充氣的特點使其具備即便是被大口徑子彈擊中,依然能保持高速行駛的能力,如圖1-8(見彩插)所示。這些性能都歸功于輪胎內(nèi)部所設計的類蜂窩狀微結構,通過對類蜂窩結構的合理設計,不僅使輪胎性能大幅度提升、減重效果明顯,而且免充氣、方便快捷。

圖1-8 微結構化越野輪胎

圖1-9 3D打印微結構化汽車
基于卓越的性能優(yōu)勢和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微結構材料迅速叩開并踏入了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的大門。通過恰當?shù)膬?yōu)化設計和合理的微結構填充,車身、汽車內(nèi)外飾、底盤和動力系統(tǒng)等部件都可基于功能導向性設計方法采用微結構來設計。結合新型3D打印技術,微結構化汽車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2018年日本工業(yè)博覽會上的一款3D打印微結構化汽車成為一大亮點,如圖1-9(見彩插)所示,該微結構化汽車較好地融合了3D打印技術和微結構材料設計技術,將車身各個部件進行整合,在保證其基本性能的前提下,對車身進行微結構化處理和設計。放眼于未來汽車市場,微結構材料的使用將會給汽車輕量化技術帶來一輪嶄新的沖擊,其所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和良性循環(huán)效應不可估量。
- 健康治理學導論
- 雷蔚真《電視采訪學》(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311教育學專業(yè)基礎綜合考試輔導教材
-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疑難深度解析
-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245二外俄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心理學導論
- Java Web案例教程
- 會計學原理學習輔導書
- 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 溝通與寫作:應用文寫作技能與規(guī)范
- 中國政法大學811刑事訴訟法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16小時高清視頻】
- 財產(chǎn)與責任保險(第四版)
- 稀土材料的催化應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722基礎俄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鹵化反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