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的名義
原生家庭雖然沒有帶給我像城里孩子那樣富裕的生活,但是家人的呵護絕對不比別人少,并且教會了我什么是責任感。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勤勞、踏實,沉默卻又威嚴。他是村里公認的好人,只要有人說家里有什么需要幫忙的,父親都毫不猶豫地答應。每到秋收時節,莊稼地收割人手不夠,村民總是來找父親,因為知道他肯定樂意幫助大家,甚至一幫就是好多天。記憶中的父親總是在忙碌,早早地出門,不是扛著鋤頭就是挑著簸箕,即使是農閑的時候,他也要去鎮里工地上打散工,一刻也閑不下來。
從小我就愛搗蛋,但父親從不對我疾言厲色。印象最深的是父親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是風塵仆仆、滿臉疲憊,衣服上、行李上都帶著工地的泥土。但是,在他行李里的鐵飯盒中,總有給我和姐姐的小驚喜。有時是一塊香噴噴的面包,有時是別的什么好吃的。現在想起來那都是一些普通的食物,可對于那時的我們來說真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
母親是個敦厚純良而又樂觀的人。在我的印象中母親似乎有干不完的活,每當母親上山去砍柴的時候,我都會站在進山的小路上,拿著水杯一直張望著等她回來。以至于多年以后自己每每在忙得焦頭爛額,遇到挫折迷茫的時候,總會想起兒時母親在大山里遠去的背影和她辛苦勞作的場景。母親的堅韌激勵著我,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成為我毅然前行的不竭動力。
生我養我的父母親
我的家人
在母親身上,我還學到了許多道理。記得一位老奶奶來我家收雞蛋,母親將一大籮筐的雞蛋賣給她。那時候,一元錢也是寶貝,老奶奶從口袋里掏出用一層又一層手帕包裹的錢,沾著口水數出了6元錢,轉身離開了。等母親再出來時,發現地上有一張10元錢,立刻叫我去追上老奶奶把錢還給她。當時我問母親:“媽,這錢咱不能留著嗎?咱又不是偷的也不是搶的,為什么要還回去呀?”母親將我訓斥了一頓:“就算不是偷不是搶,不是你的就不能貪,永遠只拿自己該拿的,不是自己的想都不要想!”感謝母親的言傳身教。
家人中,我還有懂事能干的姐姐。1998年,是姐姐人生的轉折點。那年她14歲,家里實在是交不出她的學費,于是剛讀初中一年級的她,只好輟學外出務工,到浙江湖州學做裁縫。姐姐所在的湖州童裝廠上班時間是早上8點到晚上11點,忙的時候甚至會更晚。工資的結算方式是計件結算,要想積攢收入就得沒日沒夜拼命干。漫長的工作時間,長期的熬夜,讓一個花季女孩顯得比同齡人都蒼老了幾分。有一次去湖州看姐姐,我走進昏暗的小加工廠,看到她正坐在冰冷的縫紉機前,照著圖樣手腳不停地工作著,遠遠看去仿佛姐姐也成了機器的一部分。從1998年到2013年,整整15年,姐姐的每一份工資都寄回家里,而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