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災害大數據的來源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災害大數據將給防災減災帶來不可估量的變革作用[1]。一方面,個人計算機(PC)、平板電腦、互聯(lián)網、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云計算、物聯(lián)網,以及遍布在全球各個角落并且和互聯(lián)網連接的各種傳感器,如溫度、壓力、加速度、磁體、氣體等各類傳感器,無一不是災害大數據的來源。

與其他大數據相似,災害大數據一般也具有以下4個特點[1]

(1)數據體量巨大:數據從TB級別躍升到PB級。

(2)數據類型繁多:包括數字化數據、文件、視頻、圖片、地理位置信息等。

(3)價值重要:連續(xù)不斷的災害數據蘊含的規(guī)律性結論具有重要的價值。

(4)數據產生速度快:一旦災害發(fā)生,數據將源源不斷地快速生產,同時為了支撐應急決策,需要秒級處理的速度。

災害大數據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災害發(fā)生前后社交媒體產生的數據。常見的社交媒體有新聞媒體、官方網站、微博、貼吧、知乎、微信、Facebook等,通過研究這些社交媒體產生的數據,可以分析出在災害發(fā)生時用戶在這些社交媒體上的行為,歸納出災情的特點和關注點,挖掘出的災情信息能為抗災救災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研究發(fā)現表明,每一條微博都是最小容量的微型敘事載體,即誰(Who,用戶)在哪里(Where,位置信息)做什么(What,微博內容)。全球防災中心(Glo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re,GDPC)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2],來自互聯(lián)網的社交媒體數據不僅可用于應對災害,還具有風險預警的功能。該研究進一步指出,社交媒體數據能夠擴大危機溝通的覆蓋面、提高災害評估內容的有效性等。此外,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社交媒體作為信息高速傳播的渠道,能夠在災害應急管理響應中承擔部分責任,有助于備災[3]。例如,2019年3月22日,江蘇鹽城一化學工廠發(fā)生爆炸[4],在事件發(fā)生的第一時間,不僅新聞記者立即奔赴現場進行報道,當地的人們也通過微博、微信和抖音等社交媒體發(fā)布爆炸的動態(tài)信息。在掌握這些信息的基礎上,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三級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相關人員緊急趕赴現場,有效、精準地開展事故救援、秩序維護等工作。因此,如果在突發(fā)事件的前期有數據支撐的話,特別是一些有價值的數據,如具有快速傳播功能的社交媒體數據等,就能夠有效提升災害應急管理的響應效率[3]

(2)現在越來越多的設備都配備了用于連續(xù)測量和報告運行情況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產生的數據也屬于大數據的范圍。例如,地震觀測系統(tǒng)的地震臺站(單臺)、地方性地震臺網(包括遙測臺網、專用臺網和社會臺網)、省級區(qū)域地震臺網、國家地震臺網和全球地震臺網,實時地對地磁、地電、地下流體、大地形變、地殼形變、重力等進行著觀測。這些觀測到的地震數據是復雜和多樣的,按其觀測類型的不同,這些地震數據可分為測震數據、強震動觀測數據、地磁觀測數據、地電觀測數據、地下流體觀測數據、大地形變測量數據、定點地殼形變觀測數據、重力測量數據、地震遙感數據、其他地震觀測數據等[5]。由于地震數據具有海量、多源、異構等特點,所以地震數據集的維度一般被分為地震發(fā)生的日期、地震發(fā)生的時間、震中位置的緯度、震中位置的經度、震源深度,以及地震震級等不同的類型。

隨著災害大數據來源的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災害大數據為災害應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實時掌握災害大數據并在正確時間給適當的人員傳輸正確信息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如果政府部門能夠實時獲得與災害相關的信息,便可幫助工作人員實時了解災害狀況、更有效地組織救援,以及解決賑災和災后恢復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問題;如果企業(yè)管理人員能夠及時了解企業(yè)生產中相關物資的短缺情況或者供應鏈上其他單位的受災情況,就能夠及時制定恢復生產和獲取相應物資的方案;如果普通民眾能夠及時了解應急疏散信息和各個救助點的配置情況,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撤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昭平县| 安陆市| 石屏县| 喀什市| 潼关县| 定安县| 聂拉木县| 琼海市| 西平县| 安图县| 垦利县| 濉溪县| 瓦房店市| 浦北县| 常熟市| 嘉定区| 宁明县| 宝鸡市| 门头沟区| 文昌市| 佛学| 怀化市| 永城市| 青铜峡市| 安阳市| 滁州市| 许昌市| 百色市| 沂南县| 四子王旗| 郎溪县| 石棉县| 阿克陶县| 辽阳县| 通海县| 武清区| 临海市| 墨竹工卡县| 丹东市| 五家渠市| 屯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