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 循環冷卻水處理

3.1 一般規定

3.1.1 循環冷卻水處理方案應根據全廠水平衡方案、鹽平衡方案,并結合全廠水處理工藝綜合技術經濟比較確定。設計方案應包括下列內容:

1 補充水來源、水量、水質及其處理方案;

2 設計濃縮倍數、阻垢緩蝕、清洗預膜處理方案及控制條件;

3 系統排水處理方案;

4 旁流水處理方案;

5 微生物控制方案。

3.1.2 循環冷卻水量應根據生產工藝的最大小時用水量確定。

3.1.3 補充水水質資料收集宜符合下列規定:

1 補充水為地表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質全分析資料;

2 補充水為地下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季水質全分析資料;

3 補充水為再生水,不宜少于一年的逐月水質全分析資料,包括再生水水源組成及其處理工藝等資料;

4 水質分析項目宜符合本規范附錄A的要求,水質分析誤差宜滿足本規范附錄B的規定。

3.1.4 補充水水質設計依據應采用水質分析數據平均值,并以最不利水質校核設備能力。

3.1.5 間冷開式系統循環冷卻水換熱設備的控制條件和指標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循環冷卻水管程流速應大于1.0m/s;

2 循環冷卻水殼程流速應大于0.3m/s;

3 設備傳熱面冷卻水側壁溫不宜高于70℃,當被換熱介質溫度高于115℃時,宜采取熱量回收措施后再使用循環冷卻水冷卻;

4 設備傳熱面水側污垢熱阻值不應大于3.44×10-4m2·K/W;

5 設備傳熱面水側黏附速率不應大于15mg/(cm2·月),煉油行業不應大于20mg/(cm2·月);

6 碳鋼設備傳熱面水側腐蝕速率應小于0.075mm/a,銅合金和不銹鋼設備傳熱面水側腐蝕速率應小于0.005mm/a。

3.1.6 閉式系統設備傳熱面水側污垢熱阻值應小于0.86×10-4 m2·K/W,腐蝕速率應符合本規范第3.1.5條第6款的規定。

3.1.7 間冷開式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應根據補充水水質及換熱設備的結構形式、材質、工況條件、污垢熱阻值、腐蝕速率、被換熱介質性質并結合水處理藥劑配方等因素綜合確定,并宜符合表3.1.7的規定。

表3.1.7 間冷開式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

img

續表3.1.7

img

3.1.8 閉式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應根據系統特性和用水設備的要求確定,并宜符合表3.1.8的規定。

表3.1.8 閉式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

img

注:①火力發電廠雙水內冷機組共用循環系統和轉子獨立冷卻水系統的電導率不應大于5.0μS/cm(25℃)。
②雙水內冷機組內冷卻水含銅量不應大于40.0μg/L。
③僅對pH<8.0時進行控制。
④鋼鐵廠閉式系統的補充水宜為軟化水,其余兩系統宜為除鹽水。

3.1.9 直冷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應根據工藝要求并結合補充水水質、工況條件及藥劑處理配方等因素綜合確定,并宜符合表3.1.9的規定。

表3.1.9 直冷系統循環冷卻水水質指標

img

3.1.10 間冷開式系統與直冷系統的鈣硬度與全堿度之和大于1100mg/L(以CaCO3計)或穩定指數RSI小于3.3時,應加硫酸或進行軟化處理。

3.1.11 間冷開式系統的設計濃縮倍數不宜小于5.0,且不應小于3.0;直冷開式系統的設計濃縮倍數不應小于3.0。濃縮倍數可按下式計算:

img

式中:N——濃縮倍數;

Qm——補充水量(m3/h);

Qb——排污水量(m3/h);

Qw——風吹損失水量(m3/h)。

3.1.12 間冷開式系統的微生物控制指標宜符合下列規定:

1 異養菌總數不宜大于1×105CFU/mL;

2 生物黏泥量不宜大于3mL/m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宁阳县| 宁远县| 宁河县| 郎溪县| 白河县| 搜索| 林西县| 聂拉木县| 泸水县| 静乐县| 清原| 乐昌市| 江城| 兴山县| 新沂市| 讷河市| 道孚县| 西和县| 安达市| 苍溪县| 华坪县| 随州市| 象州县| 石景山区| 台东市| 井研县| 阜新| 乌拉特前旗| 五河县| 固原市| 中方县| 文成县| 呈贡县| 蒲城县| 濉溪县| 荆州市| 武山县| 连云港市| 湄潭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