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必須有:阿里巴巴脫貧實踐全記錄
-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
- 936字
- 2021-08-11 18:01:40
序言 我們有一個夢想
袁隆平先生有一個夢——“禾下乘涼”。他致力于用科學技術讓國人擺脫饑荒。如今,他夢想成真,超級雜交水稻畝產超過1000公斤。
我們也有一個夢想——“土地生金”。我們希望,把數字技術帶給老鄉,幫助他們打開致富的大門,讓農村土地的畝產值達到1萬元、10萬元、100萬元。
黨和政府一直以來將“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全面脫貧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國“三農”發展突飛猛進,加上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讓我們的夢想不只是想,而是有了現實的基礎和空間。
15年前,淘寶剛剛興起,就有農民和創業青年將自家和鄉親的農特產品、手工藝品拿到網上銷售,成為第一批農民網商,第一批產銷一體的特色“淘寶村”因此誕生。這讓我們特別感動,看到了農民的努力,看到了農村的力量。
2014年起,阿里巴巴將農村淘寶列為集團三大戰略之一,讓電商服務在“千縣萬村”落地生根,逐漸發展起以菜鳥農村物流、螞蟻農村金融、農產品新零售為主要支撐的業務矩陣。8年來,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銷售額共計超1萬億元。最近3年,832個原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的銷售額超2700億元。
5年前,我們成立阿里巴巴脫貧基金,努力在電商、生態、健康、女性和教育等方向,探索“可持續、可參與、可借鑒”的互聯網脫貧模式,讓更多人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不只是幫助農民賣產品,而是幫助他們擁有持續致富的能力;我們的努力,不只是改變農民的增收方式,而是想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的努力,不只是解決當下的困難和貧窮,而是著眼于未來,幫助農村跟上數字時代的步伐,努力讓新技術成為農村發展的“新引擎”。
我們希望有一天,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而是可以面朝屏幕,背靠計算,靠技術吃飯。希望有一天,農業勞動不再是繁重的體力活,而是一個技術活、藝術活。
希望有一天,農民種出來的馬鈴薯,不再按車賣、按筐賣,而是按個賣。土地越來越值錢,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以發家致富,農村成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創業熱土。
希望有一天,農村實現了現代化,但永遠是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我們的夢想在一點點變成現實,我們的努力還在繼續。感恩國家和時代,感謝所有客戶、消費者,讓我們有機會、有能力去追逐這個夢想,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阿里巴巴脫貧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