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9章 秦書 卷四下 太宗本紀第四下

昌武元年正月,圣王解太尉。以趙之揚遙領(lǐng)太尉。以圣王為右丞相,明王為左丞相,位在群官之上,最顯貴榮。

夏,普檢戶口,凡豪強有所掩蔽,悉治法。得十四州總計戶五百二十六萬八千有余戶,口三千六百有七萬三千余口。

秋,詔議律歷,群臣爭執(zhí),帝親定奪,成文班之于天下。

冬十月,以公孫禾為并州牧,都督并州諸兵事,太原留守。

十二月,詔立盧龍、范陽、雁門、姑臧、東萊、劍南、朔方七鎮(zhèn),各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將兵,不為州府所制,無戰(zhàn)時亦行屯田之法。以趙之揚為盧龍節(jié)度使,趙政為范陽節(jié)度使,公孫禾為雁門節(jié)度使,王平為姑臧節(jié)度使,高玉為東萊節(jié)度使,劉提為劍南節(jié)度使,何超為朔方節(jié)度使。

二年春正月,征趙之揚為太尉、錄尚書事,以其子趙默行幽州事。

二月,以西域偽夏主黃算久僭塞外,詔征關(guān)西諸州士卒將帥,受圣王節(jié)度,以圖伐之。

四月,圣王兵八萬發(fā)自長安,所至克破,西域藩國傳檄而定,禽黃算于鄯善城。至于八月,西域盡平。詔設西域都督,以馮翊太守蘇嶠為之,受以兵馬官吏,使鎮(zhèn)守西域,綏撫諸國。

五月,詔復各郡縣邊卒家租調(diào)。親如太學聽經(jīng)。

七月,司隸校尉、兵部尚書、特進、開府儀同三司郜芝歿。

十月,西域各國遣使來朝。

十一月,詔還諸郡縣戎卒十萬歸鄉(xiāng)為農(nóng)。

三年春正月,群臣請策后,帝以先帝故事,不聽。先是,高帝好色而寡情,雖嬪妃千計,未嘗立后。時帝幸妃楊氏,而楊氏寒門,恐立之不為群臣所同,遂以故事稍寢之。

以楊氏兄零為祕書郎,加散騎常侍,欲名望之。

六月,左丞相、荊州牧、兼荊州刺史、都督江表諸兵事,襄陽留守、承制都督江表軍政、中書臺令、太子太保明王崩于襄陽,時年六十。帝親為發(fā)哀,臨喪往復者數(shù),立位太廟,謚曰忠武。以其子榮襲爵為嗣明王、荊州牧、都督荊州諸兵事、襄陽留守。

七月,大赦天下,令各郡縣長吏勸課農(nóng)桑,考其功績。詔修三齊渠壩。

十月,議以高句麗久懸塞外,勾連鮮卑,當伐之。

十一月,詔內(nèi)外輸運士卒輜重、資仗糧草。

四年春二月,以趙政、趙之揚、趙默各將軍六萬,三道十八萬擊高句麗:政長驅(qū)克勝,所到摧枯,略地至于長白山;之揚夷定遼東諸郡縣,及之大海;默步騎并進,推鋒而前,屢戰(zhàn)搗破,虜高句麗王而還,時秋九月。前后七月二百有四天,擴地千里,禽彼君而還。帝驩,策升諸將兵,加趙政、趙之揚、趙默特進,拜趙政遙領(lǐng)中書令,趙默幽州刺史、都督幽州諸兵事、盧龍節(jié)度使。

十月,于高句麗故地設護東夷校尉及樂浪、玄菟二郡,又設樂浪玄菟都督,受幽州刺史節(jié)度,以驍騎將軍胡珍為護東夷校尉,加樂浪玄菟都督。

五年春正月,詔復去歲從征士家。

夏四月,詔各州舉賢良十人、郡三人入京。遣使巡行天下,發(fā)摘奸慝。

冬十月,兗州牧、都督兗州諸兵事、濮陽留守、魏國公任成薨。是月,帝章表舊勛,加明王大將軍,告凌征東大將軍,管恪征南大將軍,任成前將軍,高歲左將軍,郜芝太尉,并配饗太廟。

六年春二月,右丞相、雍州牧兼雍州刺史、都督關(guān)西諸兵事、長安留守、承制都督關(guān)西軍政、尚書臺令、太子太師,圣王管恒崩于長安,時年六十五。帝親為發(fā)哀,痛哭不已,立位太廟,加大將軍,謚曰文忠。

四月,幽州民劉戚夭以鬼道為逆,迷應者越萬,趙默討平之,傳首京師。

五月,帝不豫。

七月,帝療,北幸晉陽。

冬十月,鮮卑余部寇代郡,帝御駕親征,賊見帝,悉懼,皆下馬跪乞,莫敢持兵。帝乃將精兵入其陳,所向披靡,格戰(zhàn)無當,手斬彼單于柯洛結(jié),大破鮮卑,追北千里,馘斬以萬計,獲牛馬十萬余頭,鮮卑余部越漠逃竄,遣使謝罪。

十二月,帝設祭壇于晉陽,獻俘以祀天地祖宗,群臣稱賀萬歲。帝欲修宮殿于晉陽,趙之揚以勞民傷財,諫于帝,帝乃止。

先是,帝累年鎮(zhèn)衛(wèi)晉陽,既為天子,頗思往日,于是常幸晉陽,尋慰舊時父老故交。

七年春二月,至自晉陽。

四月,詔遣大使巡行天下。

九月,幸晉陽。

十月,鮮卑余部欲寇并州,聞太宗在晉陽,遂還。是月,吐谷渾寇掠涼州,王平擊破之。

八年春正月,以楊零為尚書右仆射,加侍中。二月,立楊氏為后。

三月,以晉王漾為太子。

四月,江南大洪,詔諸郡縣賑之。

五月,詔以官牛借民,民凡用者,土之所得,三分交官,不再另稅。

九月,帝有疾,至自晉陽。

十一月,帝疾小慚。是月,幽冀大寒。

先是,南中有六詔,互相攻伐,不能禁止,至于昌武初,南詔滅余五詔,遂奄有云南之地,盤踞永昌、牂牁諸郡。昌武五年以來,時時寇掠川蜀,七年、八年最為甚,殺害太守、令長,擄掠邊民,益州受其害。

九年春正月,益州再報南詔劫行人,帝大怒,罪之曰:“囂張蠻夷,擾我邊鄙。往歲不咎,實望自悔。今日更恣,孰不可忍。若不乞降,好自為之!”詔涼州牧王平、益州牧李忠、交州牧遲然將卒十萬伐之,平、忠步步為營,應鋒推進,連拔城壘。南詔大懼乞降,平雖許之,而忠乘其不備,銜枚夜進,卷甲兼行,直搗大理,南詔大懼,倉皇出戰(zhàn),遂大為忠所破,忠虜其國王,錄其府庫。遲然將兵驅(qū)掃,遂克定南中。

五月,詔設南中都督,以益州牧李忠兼之,綏撫西南。

九月,林邑寇犯交州。

先是,交州之西南,諸國林立,林邑國主范齊平定各番,遂強盛,于是圖謀中華。

十月,詔交州牧遲然、益州牧李忠合兵,大破林邑于日南西。

十二月,林邑國主范齊請降,帝數(shù)責而許之。

十年二月,詔復交、益二州賦稅三一。

三月,林邑毀誓,復寇日南,為遲然所破,然欲征討,直帝寢疾,事遂罷。

五月,帝疾療。

十一年三月,吐谷渾寇涼、蜀,邊軍力戰(zhàn)擊走之。

十二年正月,遣使巡行天下,勸課農(nóng)桑。九月,南中諸蠻數(shù)萬落反,詔所在擊討,至于十月,遂平之。

十三年四月,詔有司修《二臺故事令》。

十四年六月,河北大水。

十五年,齊魯大蝗。

十六年正月,遣使巡行天下,勸課農(nóng)桑。六月,陳郡有賊數(shù)千反,為所在討平。

十七年,關(guān)中大旱。

十八年五月,帝疾篤,大赦以求福。

六月廿一,帝召太尉、錄尚書事、特進趙之揚,尚書左仆射、侍中楊零,尚書右仆射、侍中鄧甫三人入宮,次第入見。

帝先引楊零,與之語曰:“太子年幼,恐尚不能臨決大事,今天下初定,內(nèi)外有憂,汝為皇家舅氏,宜與皇后盡心輔佐幼主,以安朕心。”零泣涕叩首。

零退,再召趙之揚,與之言曰:“卿宿將老臣,朝廷柱國,滿朝莫有重于卿者。幼主沖稚,卿先帝股肱,朕之所賴,宜保衛(wèi)河山,勿有差池。夫楊氏者,若盡心葉護皇家,托卿屈身其下;若有牝雞司晨之事,卿當為宗廟計。”之揚曰:“臣幸受先帝所拔,得顯行伍;賴陛下錯愛,忝列公卿。必當戮命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之揚退,又引鄧甫,曰:“卿當朝名門,德高望重,當教導新帝,使其能懷納萬民,福澤蒼生,此朕之遺愿也。”甫叩頭再拜。

是日,帝崩,年四十八,謚曰武帝,廟為太宗。遺詔傳位于太子漾,以趙之揚、楊零、鄧甫為托輔,以趙之揚為太尉、錄尚書事、特進、侍中、假黃鉞,以楊零為司徒、錄尚書事、特進、侍中、假節(jié)鉞,以鄧甫為司空、特進、侍中、假節(jié)鉞。

臣叩首言:夫太宗皇帝,今上五世祖,我朝之圣主。武功鼎盛,神威遠流。然觀帝之得位,尚在藩鎮(zhèn),即規(guī)奪嫡之謀;諒闇未周,便發(fā)鄉(xiāng)洛之兵。禽二叔于戎場,殺親兄乎皇宮。雖言太子矯詔,然亦可如此乎?太子雖不發(fā)喪,猶是國本;宣召來京,豈必殺戮?何況天帝捐世,依禮以太子奉纂;倫理綱紀,自古以弟事長兄。安使如此乎?蓋臣之思慮不密也。

臣自奉敕編撰《秦書》,人每勸臣曲筆以飾太宗討不孝之事。臣竊以為,史者,當以直筆為懷,何言曲飾?且太宗功績,有目共睹;皇家血脈,早已有正。何須曲飾?故臣選揀正史,采納實錄,節(jié)敘討不孝之事,上可不欺天地神靈,下可聊慰史家直風。臣自知冒犯天威,觸忤圣意,誠惶誠恐,死罪死罪!

史臣曰:太宗皇帝武略冠世,神勇絕代,聲名蚤震于沙場,威風傳揚乎大漠。既登皇極,武功鼎京:北驅(qū)鮮卑,東滅句麗,南吞六詔,西趨伊犁。上至大漠,下達滄海,無不俯首稱臣;左極白山,右抵蔥嶺,莫敢包藏禍心。使皇秦之威風,震懾于四海;華夏之聲名,聽聞于萬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舒城县| 柘荣县| 财经| 桦甸市| 阿鲁科尔沁旗| 遂平县| 响水县| 商南县| 明溪县| 安国市| 会理县| 甘孜县| 辽阳县| 龙海市| 梅河口市| 丰宁| 名山县| 蓝田县| 申扎县| 正镶白旗| 措勤县| 独山县| 宜兰市| 龙里县| 白朗县| 泗阳县| 奉化市| 长乐市| 桦川县| 革吉县| 涞水县| 塔河县| 甘谷县| 绥化市| 舞钢市| 江源县| 时尚| 湖北省| 类乌齐县|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