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弄潮兒向濤頭立:張乾二傳
- 林夢海 黃宗實 郭曉音
- 636字
- 2021-08-12 14:32:47
第一章 從崇武少年到集美學生
崇武古城與“霞田張”
1928年,張乾二出生于福建省惠安縣崇武鎮海門鄉。
圖1-1 崇武古城東門城樓(資料來源:《魅力崇武》2015年14期)
崇武,崇尚武備之意,崇武古城因此得名。崇武位于福建省惠安縣東南海濱,突出部分三面環海,西連陸地,東臨臺灣海峽。崇武半島上明朝時期建造的丁字形石頭城墻,至今仍屹立在海邊。城墻環海,有12處半月形沙灣,灣域巖石綴布,地形復雜,易守難攻。宋代初就設有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城設置千戶所,派駐軍隊,成為防備海盜和倭寇的海邊重鎮。崇武城因此成為福建沿海建造的13座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明清兩代先后進行過18次修葺增建。明朝倭寇之亂時,民族英雄戚繼光率兵于崇武古城臨危而戰,擊潰來襲之敵;明末,崇武是鄭成功的軍隊重要的兵餉供應地;清代乾嘉年間,東南沿海海盜風盛,崇武又是清朝官兵的守地。
崇武歷史上不僅是一個崇尚武備的兵家必爭之地,而且還是一座文風甚盛、人才輩出、被譽為“海濱鄒魯”的文化古城。明代嘉靖年間,崇武文壇就出現了一位詩人、文學家黃吾野[1]。近現代以來,崇武的文苑詩壇先后出現了旅居臺灣的醫師兼詩人、雕塑家張世昌,張乾二的堂兄、旅臺學者、詩人張福星,以及畫家、詩人、張乾二的舅父趙復紓[2]等。此外,張氏后人還在崇武成立了“海社”、“初社”等一批文學社團組織。
因土地少且多為沙質地,這里很難進行農業耕耘,只能在沙質地上種植地瓜等耐旱作物。所以,這里的居民以海為田,以漁業為主,少數經營航運業。不管春夏秋冬或風晴雨露,日夜盡在風浪中,與大海搏斗,求得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