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家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為人類知識的積累與社會科技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按照“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要求,我們全面系統地收集張乾二院士所處的歷史環境、家庭背景、教育經歷、科研目標、研究思維、學術創新及團隊建設等各個方面,真實記錄張乾二院士學術成長經歷與成果,以供后人研究與探討。國內老一代科學家大都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到國外完成研究生教育。張乾二屬第二代科學家,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均在國內進行。

1928年8月,張乾二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崇武古城,抗戰時期就讀廈門集美中學,1951年廈門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后師從盧嘉錫,攻讀化學系研究生,1954年畢業留校任教至今。先后為化學系本科生開設“高等數學”、“統計熱力學”、“半導體化學”,多次講授“物質結構”、“高等物理化學”等課程;還為物理系、生物系開設過“普通化學”;為化學系研究生開設“量子化學”、“分子光譜”、“群論”、“原子結構與角動量理論”和“配位場理論”等多門課程。1978年被聘為教授,1984年任化學系主任,1991年任化學化工學院院長。1987—1991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第十、十一、十二屆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九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

20世紀50年代的大躍進時期,張乾二與張炳楷帶領青年學生,摸索進行水溶液中晶體培養,率先培養出磷酸二氫銨等晶體,開創了國內人工晶體培養先河。后又培養出磷酸二氫鉀、氯化鈉、氯化鉀等功能材料晶體。這一技術被帶到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山東大學,兩單位后來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晶體培養基地。

60年代,張乾二參加了吉林大學唐敖慶舉辦的“物質結構討論班”。在學習“群論”與從事配位場理論研究中,張乾二與研究集體將原子結構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分子體系。提出的“配位場理論”在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唐敖慶帶領的研究集體成為國際理論化學界矚目的“中國學派”。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張乾二開展的“休克爾矩陣圖形方法研究”,根據共軛分子的幾何構型,用三角函數先確定分子中原子軌道系數,并同時獲得軌道能量本征值。該成果獲福建省高教廳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現成為化學系本科課程《結構化學》中的重要一節。

從80年代中期至今,張乾二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從“七五”到“十五”期間的重大課題子課題、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多項重大課題。科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從角動量理論推導出多面體分子軌道性格,以群論雙陪集推導出旋轉群到點群耦合系數的閉合式,從群鏈變化系數判斷多面體軌道成鍵性質;②置換群與價鍵理論結合,建立鍵表酉群方法,由酉群生成元簡化哈密頓矩陣元計算,進而處理組態相互作用等多體問題;③帶領研究生將對稱群矩陣約化、解決雙粒子矩陣元計算,尋找到“對不變式”方法改善價鍵理論N!計算問題,從而領導研究團隊,編寫出國際通用價鍵程序XIAMEN99,供中國、以色列、美國、法國、德國、瑞典等多國理論化學家使用;④領導課題組應用金屬態基組,簇模型方法研究固體表面吸附問題,協助本系催化、電化科研人員解釋實驗現象……張乾二課題組于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1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1年獲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張乾二于1989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勞模,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06年獲福建省科技重大貢獻獎。

張乾二任廈門大學化學系主任及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時,非常重視中青年學者的培養,創造各種條件使留學回國人員“進得來,留得下”。90年代的廈大化學系成為國內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最多的單位之一。張乾二還十分重視學科平衡,多方引進人才,使化學系分析、無機等專業迅速成長起來。兼任物構所所長時,則重視物構所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發展與知識產權的保護。

自2012年7月“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張乾二小組成立以來,本組重視各類文本材料的采集。先后到張乾二院士初、高中求學時期就讀的集美中學檔案館、校友會搜集資料。他就讀與工作六十多年的廈門大學,更是本次采集的重點,采集小組先后到廈大檔案館、人事處、科技處、圖書館、學院、課題組、院士辦公室等處,采集有關的教學、科研、人事等各項檔案;還到其曾任所長的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搜集相關資料。共搜集到傳記類30件、證書證章類49件、往來信件類92件、手稿類36件、著作類412件(包括專著9本、譯著1本)、報道類93件、學術評價類5件、檔案類144件,其他類77件。其中,課題組提供了歷年來多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課題的申請書、任務書、年度進展報告、結題報告等。教研室提供了從1978年至今張乾二院士指導的歷屆碩士生、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原件。手稿中特別珍貴的是張院士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的手寫教學講義、講稿22份,共計279頁;以及到外地講學、開會時使用的手寫幻燈片薄膜15份,共210頁。

音視頻采集方面,本小組盡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采訪與張院士相關的同學、同事、親友、學生、同行等,共計37人次,錄音時間共約1800分鐘,共整理文字稿37萬余字。其中張乾二本人口述約9小時,視頻錄制8小時。此外,在廈門大學新聞中心、廈門電視臺、武漢電視臺等單位搜集舊有的視頻材料。音頻類資料中特別珍貴的是張院士90年代的上課錄音磁帶24盒,原音重現,能很好地展現其上課特點和教學特色。

張院士自己保存的照片不多,采集組通過各種渠道搜集照片,如從檔案、書籍上掃描復制,從檔案館、學院資料中收集,還從學生、朋友處征集,共采集到各個時期的照片324件。此外,采集組還搜集到張院士上世紀50年代制作的木質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模型17件。

張院士已有的傳記類資料大多集中在期刊雜志、人物叢書中的單篇人物簡介之中,如《中國科學院院士畫冊》、《中國科學與學部委員》、《福建科學家小傳》、《當代福建科技名人》等,均是較為簡單的介紹,至今尚未專門出版過其個人傳記。較為系統、全面的是發表在《廈門大學報》2008年8月13日“慶祝張乾二院士從教六十周年專刊”上的傳記式綜合資料。

本書正文部分共計15萬余字。“弄潮兒向濤頭立”的副書名體現了張乾二的成長、生活的地理環境,更表現他同樣具有弄潮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在科研上不畏困難,迎難而上。在學術傳記的結構安排上,以時間為縱線,以其學術成長階段為節點,進行章節的劃分。在采集過程中,采集組得到了張乾二院士充分信任與協助,本書的每個章節都經過了他的審閱、補充。

本傳記前三章分別為:“從崇武少年到集美學生”,介紹張乾二家庭背景與少年求學生活;“就讀廈門大學”,記錄其大學與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情況;“走上高校講臺”,描述其畢業留校后講課及開展科研,特別是開始水溶液中培養晶體。

第四章“赴長春進修”描述張乾二在唐敖慶舉辦的討論班中,開展量子化學研究,開始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第五章“歷盡劫難志猶堅”記錄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關入“牛棚”,妻子難產失救,用研究來忘卻悲痛。

本書中間最主要幾個篇章中,“喜迎改革春風”介紹張乾二平反后,晉升教授、招研究生,科研成果《休克爾圖形理論》專著出版;“兩重擔一肩挑”描述他出任化學系主任,大力培養中青年教師,并兼任中科院物構所所長;“在物構所大顯身手”講述其任物構所所長時,科研、行政、培養人才及候選中科院院士的情況;“為保護知識產權而戰”介紹張乾二在物構所大力推行科研成果產業化,并為維護物構所知識產權與外資等各種勢力作斗爭;“專攻科研難題”,介紹90年代他帶領研究生與年青教師攻克價鍵理論的N!難題與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情況。

最后兩章中,“新世紀、新挑戰”主要描述張乾二整合海峽兩岸理論化學力量,開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介紹他遭遇車禍后退居二線,仍關心學術風氣,呼吁凈化社會環境。

本書歷經一年半的醞釀、寫作,現已完成。采集小組與寫作人員已盡己所能刻畫出張院士的風采。但由于水平有限,一定還有不足之處,請方家指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那曲县| 丁青县| 曲松县| 三都| 永春县| 远安县| 思茅市| 兰坪| 土默特右旗| 无为县| 建德市| 泽普县| 宜君县| 中西区| 锦屏县| 炎陵县| 建始县| 东阳市| 循化| 盐山县| 博湖县| 安丘市| 清河县| 宜都市| 潮州市| 芮城县| 酉阳| 和政县| 清远市| 中宁县| 葫芦岛市| 内乡县| 囊谦县| 南阳市| 康乐县| 历史| 阜宁县| 莱芜市| 拉萨市| 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