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妙手握奇珠:張麗珠傳
- 王傳超 陳麗娟
- 1642字
- 2021-08-12 14:44:56
北京·童年
1921年1月15日,張麗珠在上海出生。張麗珠祖籍云南大理,祖父張勵吾于1880年中進士入京為官之后,張家從此定居北京。她的父親張耀曾,字镕西,生于1885年,于1904年東渡日本求學,曾在東京帝國大學學習法律,積極投身民主革命,是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母親趙玟,字君默,早年曾在日本東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習幼兒教育。
辛亥革命成功后,張耀曾投身政界,努力踐行憲政、法治,在北洋政府時期曾三度出任司法總長,但政局動蕩以及不適應復雜黑暗的官場傾軋,所以任期都不長。張麗珠出生時,父親因對軍閥分裂混戰局面失望正避居上海,此時她已經有三個姐姐:寧珠、馨珠、惠珠。
她出生后不久,父親被政府聘為太平洋會議高等顧問,再度出山入京,后來又長期擔任法權討論委員會委員長,因此她的童年時期主要是在北京度過的。當時家里比較寬裕,住在西四小醬坊胡同,鄰居是曾任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司長的邢端1。來北京后,張麗珠又多了一個妹妹(圓珠)、一個弟弟(元達),當時家里的院子很大,姐弟六人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三姐惠珠在數年后曾滿懷憧憬地回憶道:
五月的太陽是那樣的溫柔,黃昏的太陽又是那樣的羞怯,五月黃昏的太陽輕輕地快溜走了。我注視著自己的影子漸漸地加長,它仿佛一刻不停地帶走了無價的時光,而堆砌起來我的年齡。我注視我的影子,腦海里悠然地出現一幕往事:六個短小的影子在古木參天、花香四溢、百鳥歌唱的樂園里跳躍追逐的情景,已是十年前的事了!
也是一個暮春的黃昏,在花木茂盛的一個大院子里,鳥兒在楊柳枝頭歌唱,花兒隨風輕舞;被彩霞擁護著的夕陽,溫柔地愛撫著每一個孩子。六個小心靈是活潑地跳著,十二只小眼中放出喜悅的光;那時的我們,覺得世界上只有美麗與快樂……兒時永遠是甜蜜的,多少的以往是值得人們這般的眷戀啊!2
美中不足的是家人團聚少了些。父親的工作很忙,既要編著《列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志要》,又要組織專家討論、推廣法律,還要去各地法院、監獄考察。母親雖然身體不好,也與三姑張佩芬等人于1921年發起成立了中國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提倡婦女就業與經濟獨立。3三姑早年也留學日本,與母親是同學,提倡女權,終身未婚。在張麗珠的記憶里,家人相聚的場面總是格外溫馨動人的:
北京我家前院有一棵大棗樹,每年結棗時,我們四姐妹總要把最大的“棗王”打下來留給父親吃。夏天晚上全家都在院子里乘涼。我們四姐妹輪流給父親捶腿,聽父親談天說地;仰頭看天上的銀河,那星星,至今仍在我的心海里閃動著光輝。一次我突然發現一只蝎子向父親的腳邊爬去,我就哇哇大哭起來。4
圖1-2 1927年,姐妹四人在小醬坊胡同家中
合影(左起:麗珠、寧珠、惠珠、馨珠)
但這一時期家里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五妹和弟弟元達因痢疾夭折。這在后來不算特別嚴重的疾病,在當時居然是致命的。唯一的弟弟夭折,使得張家在守舊的人們看來是絕嗣了,這給張麗珠的成長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童年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張麗珠很快就到了入小學的年齡。她于1927年進入東鐵匠胡同的師大女附小就讀。但此時,由于北伐戰爭的順利開展,北洋政府已是岌岌可危,父親目睹戰亂不已,于1927年夏天辭去法權討論委員會職務,賦閑在家,由此家境日益困窘,有時甚至連孩子的學費都湊不出來5,于是決定遷居上海。
在北京這幾年的生活在張麗珠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她的女兒唐昭華說:
根據我記憶里母親所說,她大概是小學三年級以后到的上海,所以她對北京的小吃特別有興趣。……她小時候在北京,所以家里人也是說普通話的,就是到了上海也說普通話。鄭大爺那時候在北京帶她們出去時,常叫糟溜魚片。她喜歡吃北方的面食,例如韭菜餡餅,還有小吃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等。因為她從小是在北京長大的。我們小時候她還帶我們去廠甸,因為她小時候對廠甸有印象,而且她小時候覺得北京賣小吃的人態度都特別友好,對小孩問路、買東西都很友善。因此她當時對北京印象挺好的。6
唐女士所說的“鄭大爺”,是歷史學家鄭天挺先生7。他和梁漱溟先生8都是張家的親戚,是張麗珠的表親,當時都在北京追隨張耀曾做秘書。后來幾家一直都有較多的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