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異國求學的日子里,有人在家泡功夫茶,有人天天練書法,有人在窗臺上種小青菜,有人甚至自己做月餅,還有人拜托回國的朋友一定要帶兩塊某個牌子的肥皂,因為“那散發著故鄉的味道”。
只有那些熟悉的日常事物,和對那些微小事物的牽掛,才是我們無法隱瞞的身份標記。這些美麗的微物,是我們隨身攜帶的故鄉。我們固執地保留著這些習慣,因為在這些習慣里,有著“我們是誰”的答案。
倘若要描述這些人,故事都差不多:背負著故鄉,走向遠方。人們向往著大城市、更好的工作機會、更美好的將來,從求學起就遠離故鄉,奔波,漂泊,有時奮斗,有時失望。歡笑的時光總是短暫,明天又將匆匆起程。揮揮手,再見,不知何年。
大陸在漂移,這是地理課的常識。我們的生活也在漂移,這是常態。如同天上的白云,在時間里東奔西突,仿佛隨時會消散,又返佛下一刻就會重逢。
在一個地方出生、成長、工作一輩子,不再被人推崇。這一代人的理想是走四方,是看世界——雄心勃勃,天地任我徜徉。這一代不喜歡輕愁淺唱“月是故鄉明”,太酸太感傷,不適合放在旅行箱里。
所以,我們只能把故鄉放在口袋里,隨身帶著。
拿出手機,屏幕上是家人的笑臉。這些微物,是這個急匆匆的時代里的安神茶,散發著神奇的香氣。微物里有故鄉,有神,有宇宙,有永恒,有我們來的地方,也有浩浩蕩蕩的未來。
如今我們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可進入生命的東西卻越來越少。這些和故鄉有關的微物,恰恰是那些能夠進入生命的物品,銘記著我們的過去,豐富著我們的當下。
這微物里蘊藏著獨一無二的情誼和秘而不宣的宇宙真相。
微物里的故鄉像一種召喚,讓漂泊中的我們得到片刻安寧,就像飄在了一片澄澈的湖上,看見了自己的倒影,靜靜地照在了湖心。我們再次理清心頭紛繁的欲望和念想,繼續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