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迎來轉折
- 種田后,我讓將軍入贅了
- 泡泡白茶
- 1955字
- 2021-07-24 09:25:17
“而且啊,你想想,如果我賺到了錢,我們就可以離開這個地方,到時候就沒有人欺負我們啦,而且你也不用打獵了。”楚瑜雙手交叉抱拳,放在胸前,滿臉歡喜地對他說道。
竇章宴這才明白,她今天的努力,都是為了他們以后生活所鋪墊。
心中莫名的情愫涌起,像瘋長的藤蔓爬滿心頭,他看著楚瑜又開始忙里忙外的身影,眼中帶著不一樣的情感。
見他情緒恢復,楚瑜又開始忙碌起來,她一邊在心里盤算著未來的計劃,一邊收拾著屋子里東西,而竇章宴也走過來給她打著下手。
待到夜幕降臨,二人這才上床休息,楚瑜累了一天,很快進入夢鄉,她呢喃著夢話,竇章宴湊近一聽。
“章宴,我們會過上好生活的。”
說完,她翻了個身沉沉睡去,竇章宴嘴角卻勾起笑意,他骨節分明的手撫過她散落的青絲,許久,他薄唇微啟,“好。”
第二日早晨,鄉村特有的鬧鈴鳥鳴將楚瑜吵醒,而身邊的竇章宴早已自己穿好了衣裳,坐在一旁看著她醒,見她醒了,立馬露出一個甜甜的笑容。
這一笑頓時軟化了楚瑜的心,她起身溫柔地揉了揉他的頭,穿衣洗漱之后便走過來詢問著竇章宴早上要吃些什么。
“面條。”竇章宴歪著腦袋想了想,立馬笑著回答道,楚瑜聽聞隨機應下,擼起袖子就開始做面條。
只見她將面條拉成不大不小剛剛好的寬度,截下兩端,丟進鍋里,再將食材也放了進去,不一會兒香味便從草屋飄出。
正巧楚瑜的草屋地勢高,又在村子的風口,清晨的風一吹過,面條的香味便竄進了村里人的鼻腔,不少饞嘴的孩子流著口水站在家門口聞著,做早飯的村婦們也紛紛贊嘆著楚瑜的手藝。
而在草屋中,楚瑜對村里的一切毫不關心,她端著兩碗陽春面,放在破爛的桌子上,招呼著竇章宴過來吃面。
“我做的陽春面,趕緊嘗嘗好不好吃?”她拿著筷子卻不動手,而是笑吟吟地看著竇章宴吃。
竇章宴自然滿足她的心思,將筷子伸入碗中,夾起面條就往嘴里塞,卻被滾燙的面湯給燙著了,連忙呼起氣來。
“哎呦,你也吹兩口再吃嘛。”楚瑜嘴上有些埋怨,但眼里流露著心疼,她立刻蹲在他旁邊,湊過來吹他的嘴唇。
眼見著楚瑜嬌艷欲滴的紅唇向自己迅速靠近,竇章宴的耳根卻可疑地紅了,他連忙轉頭去吹面條。
而楚瑜看著可疑的紅色蔓延到他的臉頰,有些疑惑地說道,“怎么臉也紅成這樣了?該不會也燙著了吧。”
說完就要摸他的臉,竇章宴趕忙不著痕跡地躲了過去,他仰頭人畜無害地對著楚瑜笑著說道,“現在不燙啦,好好吃。”
“好吃就行。”楚瑜看見他天真的笑容,便放下心來,端起面條開始吃。
吃過早飯過后,楚瑜見著外面天氣不錯,便覺得趁她還沒有去城里干活,這段時間再好好打獵,也能賺些錢補貼家用,而且竇章宴那么好的打獵天賦,可別浪費了。
想到這里,她便笑吟吟地抓住竇章宴的手,眉眼彎彎地看著他說道,“章宴,今天天氣不錯,不如我們去后山打獵吧,回來再給你做好吃的。”
竇章宴聽見之后抬頭應下,乖巧地跟著楚瑜出了門,來到后山,竇章宴立馬發揮自己打獵天賦,只要哪里有風吹草動,不一會兒就有一只獵物安安靜靜地躺在竇章宴的腳底下。
楚瑜見著逐漸多起來的獵物笑開了花,這些獵物在她眼里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沒過一會,獵物便多成了小山,楚瑜連忙叫停,再讓竇章宴這么打下去,山上的動物都要絕種了。
“好啦好啦,這些已經夠啦,我們拿去換錢吧。”楚瑜溫柔地笑著說道,竇章宴拎著一只野兔也人畜無害地笑著,鬼知道他剛才獵到了多少東西。
二人拖著獵物來到村里的集市,因為楚瑜的人氣與獵物實在是肥美,還沒有過半個時辰,所有的獵物都被賣了出去,楚瑜拿著沉甸甸的錢袋笑得合不攏嘴,還順手給竇章宴買了一個糖葫蘆。
就在這時,一臉焦急的村長趕了過來,“瑜丫頭啊,我家那個貴客今日還在我家呢,他一直念叨著你做的菜,我們全家上下也做不出來,你現在能不能跟著我去掌勺煮兩個,很快的。”
見到村長如此焦急,楚瑜趕忙安慰他,“村長不必著急,我得將章宴安排好了再說。”
看著竇章宴正瞧著自己,楚瑜只好拉他到一處臺階,按著他坐下,摸了摸他的頭說道,“我現在要去給村長煮幾個菜,不過不會很久,等你吃完這個糖葫蘆,我可能就回來了,你要乖乖的不能亂跑喔。”
竇章宴乖巧地點了點頭,楚瑜便匆匆忙忙地跟著村長趕了過去,竇章宴拿著糖葫蘆,目送著她遠去。
等到她消失在視線里,竇章宴臉上的天真懵懂一下子全部褪了個干凈,他把糖葫蘆小心翼翼地收進衣袖,閃身就躲進了一個巷子里。
這里有人已經等候他多時了,見他來到,趕忙行禮,卻被他扶住,竇章宴沉聲說道,“掌柜的,在這里不必與我多禮,我有事吩咐你。”
“公子您說。”那掌柜年紀比他大了許多,卻臉上盡是恭敬。
“你去找個神醫,最好是義診,那種專治我這種癡傻之癥的。”竇章宴的眸子里是讓人捉摸不透的復雜神色,讓人不寒而栗。“我的這個癡傻之癥,這么久了,也該好了。”
“是。”掌柜聽聞這話明顯激動了許多,又要行禮,這回竇章宴沒有阻止,只是淡淡地說道,“小心行事,不要讓那些人知道,也不能,讓楚瑜知道。”